书城军事新四军令人称奇的十大战役
3373900000013

第13章 黄桥战役军政双赢(6)

李守维的89军是韩德勤横行苏北的主要支柱。此时,虽然已经陷入了绝境,但李守维不甘心束手就擒,他凭借充足的弹药和优势火力,组织了“敢死队”,拼命顽抗。两军展开了一场极其惨烈的决斗。凡是致人死命的武器全用上了。2纵也来参战,89军也组织敢死队。大刀、长短枪、手榴弹构成了两军争夺生存权的主要武器。

陈毅在给中央发的电报中报告说:“4团官兵不怕牺牲,不怕疲劳与敌人拼杀。战斗激烈时,攀登房屋,拼刺刀七八次,直是举世罕见的一场恶战。”

从早晨打到晚上,89军想逃也逃不了,想冲也没有机会,完全被动防守,一直到天黑。入夜,李守维部队已寥寥无几,他下令残余部队突围,谁想到了河边,他被溃兵挤入河中,被马压住,挣扎不起,竟活活被淹死了。

黄桥一战,群众中流传这样两句话:“七千健儿灭两万,惊走十万保安兵。”

韩德勤逃往兴化水网—“闭门谢客”。

12、 大战过后喜事多

黄桥战役以新四军的大获全胜结束了,部队指战员们都很轻松愉快。在宿营地,陈毅又跟陈丕显说起笑话来:“阿丕,前几天我在严徐庄真够紧张的啊!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有几夜连眼睛都没有闭过。说老实话,战争这玩意儿,多少总有点子冒险,当然不是冒险主义啰。我既担心外线的出击,又担心黄桥镇的坚守,还担心日寇趁机捞一把。”

陈毅转而又笑道:“我怕万一被敌人赶上山再打游击,已经叫张茜把一挑子书籍、文稿都坚壁起来,做了最坏的打算。我们这些人,都不是圣人,还是《国际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解放全人类,就得靠我们自己,靠无产阶级的政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嗳!你还记得我在赣南时写的那首《无题》吗?”

陈丕显随口就背道:“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

“小住人间三十六!如今我已整40岁了。子曰四十而不惑。谢天谢地,但愿如此。”

陈毅谈兴正浓,感慨地笑着说:“不过,我在1939年曾预言过,当时的苏北‘三角斗争’尖锐复杂。四种力量,日寇是老大,韩顽第二,‘两李’第三,我新四军名副其实是老四。后来经郭村一战,‘两李’溃败,我跃居第三。如今黄桥又一战,韩顽龟缩兴化,我升居第二位,初步从军事上扫除了在苏北坚持抗战的障碍。倘若政治上再打胜仗,领导千百万苏北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重任,就非我莫属了。”(参见陈丕显:《苏中解放十年》)

轻松愉快的日子持续了好长时间,令人高兴的喜事也是接连不断。

一、“联抗”成立。1940年10月10日,陈毅出席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游击指挥部第3纵队联合抗日司令部(简称“联抗”)在曲塘召开的成立大会。

“联抗”名义上是一支中立的抗日军队,实际上是中共领导下的一支外围军队,其任务是继续争取李明扬、陈泰运,做统战工作,同时担任监视和相机进剿顽军的任务。黄桥战役后,李明扬、陈泰运提出由黄逸峰出面领导一支部队。陈毅等为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同意在新四军与李明扬、陈泰运之间建立缓冲地带,由黄逸峰以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身份出面,组织这支“中立部队”。黄逸峰任司令,李俊民、周至坤任副司令,周至坤兼任参谋长,张孤梅任政治部主任。部队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保安第1旅各派一个连组成,并收编白米、曲塘两个常备中队,另吸收一批爱国青年参加,编为4个大队,共1000余人。以后,李长江投敌,陈泰运的部队大部顽化或伪化,顽军保3旅、周佑民团被消灭,“联抗”完成了历史使命,于1944年10月正式隶属新四军,归苏中第3分区建制。

二、欢迎南下八路军到达。1940年10月11日清晨,陈毅接到刘少奇的电报,说黄克诚部在10日15时至17时已占领盐城,并以一部向东台前进。陈毅马上派第2纵队2团团长段焕竞率领所部由东台沿通榆公路北进,迎接南下的八路军。段焕竞部行至东台以北白驹、刘庄间的狮子口和大冈以南的曹家庙,即与南下的八路军第5纵队先头部队第1支队1团(胡炳云大队)相遇。

1940年11月7日上午10点左右,秋高气爽,风和日丽。

在海安中坝北面串场河码头上,陈毅、粟裕和新四军党政军机关干部、战士正热烈欢迎刘少奇、黄克诚等的到来。那一天,既是苏联伟大的十月革命23周年纪念日,又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一周年纪念日。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刘少奇、黄克诚、陈毅、粟裕几位领导人聚会于海安,更增添了喜庆气氛。战士们盼望已久的大会师,终于在黄桥决战胜利之后实现了。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称:“此次陈毅、黄克诚两军大胜,苏北大部为我占领并连成一片,此为华中最大一块根据地,对全国有绝大意义。”(《新四军·文献》(1),第647页)

当天下午,召开了盛大的欢迎会。粟裕主持会议,陈毅致了欢迎辞。在会上,刘少奇作了《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讲演。他的热情讲话,使整个会场自始至终沉浸在胜利会师的激奋之中。

随黄克诚一起到来的张爱萍地满怀豪情地和诗一首:“忆昔聆教几多回,抗日敌后旧属归。南援北进江淮会,兄弟共举红旗飞。”

13、 黄桥烧饼慰劳忙

新四军进行黄桥作战期间,战区人民群众在中共苏北区委领导下,纷纷声讨顽固派破坏抗日的罪行,并成立支前委员会,掀起了支援我军作战的热潮。数千名民兵和人民群众,扛着门板和各种器材,帮助部队赶修工事。在支前委员会的组织和领导下,救护站、担架队迅速组成,待命行动。老百姓家家磨面、烧水、烙饼,仅黄桥镇上就动员60多个烧饼炉为前线烘烧饼。由此产生了以后广为流传的《黄桥烧饼歌》:

黄桥烧饼黄又黄,

黄黄烧饼慰劳忙。

烧饼要用热火烤,

军队要靠老百姓帮。

同志们呀吃个饱,

多打胜仗多缴枪。

……

各乡镇和农会团体组织一批批担架队运送伤员,数千群众扛着门板、器械,帮助修工事,挖战壕,筑圩子。工抗会组织400多人的工人武装纠察队,侦察敌情,维护社会秩序。一些群众自动献出老人的寿材、修庙的大梁来构造工事。

战斗的激烈时刻,黄桥周围乡镇组织和农会团体,组织了一批又一批的担架队帮助我军抢救运送伤员。青年妇女、儿童等也都到前线来进行慰问活动。千家万户赶做的油饼、烧饼,车推担挑从四面八方送往前线。大路上小路上到处是送茶送饭的人群,有的还送来了酱菜、咸菜。就是炮火连天下的黄桥镇,街上商店也照常开门营业。这说明黄桥人民与我同生死共患难,对新四军的高度信任和全力支持。

新四军在广大人民群众不避艰险全力支援下,士气越打越高,冲杀也越来越猛,最后顽军陷入了我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在一片“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的呼喊声中,又饥又渴、疲惫不堪的顽军,纷纷缴械投降。我们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这是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一面浴血奋战,一面宣传群众,争取群众所取得的成果。为了争取到群众的支持,建立稳固的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在华中敌后还成立了各种抗日群众组织,建立抗日政权,协助政府组织财政、税收、征收公粮、建立银行、发行抗币,开展各种生产建设。为了充分调动根据地广大贫苦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党中央还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政策。

1940年12月,毛泽东在《论政策》一文中,对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作了比较完整的论述。他指出:“目前不是实行彻底的土地革命的时期”,“现在的政策,一方面,应该规定地主减租减息,方能发动基本农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规定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所有权和财产所有权仍属于地主”。

据此,新四军各部队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积极协助抗日民主政府,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减租的基本内容是“二五减租”,“即照抗战前租额减低25%……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以能相当发动农民抗日的积极性及团结各阶层抗战为目标”。(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附件一,《解放日报》1942年2月6日。)各根据地先后颁布减租条例,实行二五减租或三七分租。二五减租即按租额减少25%,“不论午秋两季之包租一律减25%”,即缴原租额的75%。地租一律于产物收获后交纳,不得预收或索取额外报酬;遇天灾人祸,要停付或减付地租;多年欠租,应予免交等。

在实行“二五减租”的同时,减息运动也顺利开展起来,减租是减今后的,减息是减以前的。大体以抗战前后为界限。减息是对于抗战前形成的借债关系,为适应债务人的要求,并为团结债权人一致抗日起见而实行的一个必要的政策。月利率一律按二分率计算,不得多要,按原定利息减去25%。凡借贷有3年以上历史而一时无法归还者,应停利还本,已付息超过原本两倍者,本利停付。债权人不得因减息而解除借贷关系,债务人亦不得在减息后拒不交息。贫农、佃农以前有借地主、富农钱和粮的高利贷,也要实行“二五减息”。一切高利盘剥都视为非法,取消各种额外剥削。

开展减租减息,取消苛捐杂税,着重在于把广大劳动者从沉重的经济负担中解放出来,调整农村阶级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争取广大人民对抗战事业的拥护和支持。在华中地区减租减息过程中,刘少奇与当地群众一起摸索出一条有效的方法:斗理、斗力、斗法。“斗理”即进行说理工作,动员一切宣传手段,造成不减租减息就没有道理的舆论潮流,有了理,就大大增强了群众的斗争信心和勇气。“斗力”,即进行较量力量的斗争,对不愿意减租减息的地主进行斗争,并选择一个最顽固的地主把他斗下来,其他地主的问题便容易解决了。“斗法”,即依据法律进行合法的斗争。

黄桥战役期间,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政治部就贴出了“减租减息,增加工资;废除苛捐杂税,实行合理负责;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改善人民生活,才能坚持抗战”等抗敌经济政策的标语口号。

华中抗日根据地广大贫苦农民通过减租减息运动,从沉重的地租和高利贷枷锁中解放出来,生活得到改善,认识到共产党和新四军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从而真心实意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积极支持新四军作战。

通过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贫苦农民生产和支援战争的积极性,使我军供给保障有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了巩固的后方,获得了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14、 盘点

此次战役,共歼国民党顽军1.1万余人,其中第89军中将军长李守维、独立第6旅中将旅长翁达及旅、团长数人毙命。新四军俘第22师师长孙启人、第99旅旅长苗瑞林等师、团军官10余名,士兵3000余名;缴获长、短枪3800余支,轻、重机枪189挺,山炮3门,迫击炮59门,还有大批弹药和军需物资。

黄桥战役中,由于陈毅把革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高度结合起来,以高超的策略思想和领导艺术,使新四军在苏北地区复杂的三角斗争中,最广泛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顽固派政治上军事上都陷入了彻底孤立的境地,从而创造了以7000余人的兵力,打败了3万之众的奇迹,取得了军政双胜利。11月18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向全军通报了苏北统一战线工作经验。

黄桥自卫作战的胜利,新四军与八路军南下部队的会师,改变了苏北的政治形势和力量对比,为进一步开展华中敌后的抗日斗争,创建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举行了奠基礼。

黄桥决战大捷,陈毅欣喜地赋诗一首:

十年征战几人回,

又见同侪并马归。

江淮河汉今谁属?

红旗十月满天飞。

10月9日,毛泽东、朱德和王稼祥发电报给刘少奇、陈毅、叶挺和项英,其中指出:

“陈部大胜振我士气,寒彼贼胆。无论何部向我进攻,必须坚决消灭之。只有消灭此等反共军队,才有进攻日寇之可能。”

黄桥战役是发展华中的关键一战。此战一胜,使新四军、八路军协力开辟苏北的战略任务胜利完成,新四军获得了稳固的后方,取得了苏北抗战的实际领导地位。

粟裕将军对此战役有较高的评价,曾写诗纪念。在2000年黄桥战役60周年之际,粟裕夫人楚青在粟裕遗留的文稿中,找到一首未发表过的粟裕为纪念黄桥战役而作的诗,题为《颂黄桥决战》:

东进北上征寇雠。党内外,敌我友,矛盾重重交相纠。纵横捭阖,进退弃取,着着运奇谋。

郭村首捷扼桥头,姜堰攻让操胜筹,黄桥决战冲牛斗,军政双收。放眼华中,抗日展新猷。

刘少奇在对南下八路军及4、5支队的政治动员令中说这次决战“有伟大的决定意义”。黄桥战役胜利后,刘少奇10月8日报告中共中央说:“在敌寇汉奸与顽固派夹击中,我党在华中工作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打开了苏皖广大敌后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