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新四军令人称奇的十大战役
3373900000015

第15章 皖南突围悲壮的史诗(2)

原来,这是有阴谋的。因为他看到了一幅辉煌的景象。

他看到: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互相承认对方的欧洲和东亚的霸权地位。此时日本急于结束对华战争,以便放手南进攫取东南亚。于是通过亲日派加紧与蒋方对话,争取在1940年末之前能建立“和平”关系……

他看到:为了抗衡德、意、日军事同盟,苏美也签订了联防协定。他们采取了赞助中国抗战,利用中国牵制日本南进和拉拢蒋介石加入英美同盟的政策。为此美国在1940年9月给中国贷款2500万美元;英国在10月8日重新开通滇缅公路,香港交通也正式开放;12月2日美国国会又通过议案,给国民政府1亿美元巨额贷款,同时,美国还派了一批专家到国民政府各个部门参加工作……

他看到:苏联为避免东西两面受敌,也采取了大量贷款、支援物资、派军事顾问等方法积极援助国民政府抗战。在派朱可夫到中国的同时,苏联政府一次就给蒋方提供了飞机250架、大炮近300门、汽车500辆以及相应的装备物资……

看到这些,一再的蒋介石开始高兴了,他开始在风云际会的国际舞台上左右逢源,既同日本秘密谈判,又接受美、英、苏政府给予的援助。

这一切,使蒋介石昏昏然飘飘然起来。他以为这是他实行反共、灭共的大好时机,既不会遭到英美苏的反对,又可取得日本的谅解。于是便悍然发动了皖南事变,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4、 毛泽东等深感局势险恶

《皓电》是国民党顽固派发动新的反共高潮的一个信号。

《皓电》发出后,蒋介石又密令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等部30万大军,会同江南顾祝同,准备向新四军进攻。李品仙乘机向新四军提出交出整个皖东政权;韩德勤要新四军在苏北恢复黄桥决战前的状态;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也有助韩攻我之势;东北军霍守义部由山东南下,增援韩德勤;汤恩伯在皖北地区积极向我推进,不断制造摩擦。在华中,爆发一场新的反共战争已经迫在眉睫。

在这30万大军中,尤以进攻豫皖苏边区的第31集团军兼淮北“清剿”区总司令汤恩伯部,兵力最多,进攻最积极。

早在1939年底,汤恩伯部就奉蒋介石的反共命令,由南阳地区陆续东移。同时,汤恩伯利用在萧县、永城一带的地方关系,暗中策反了中共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耿蕴斋、华中八路军第4纵队第6旅副旅长兼18团团长吴信容和17团团长刘子仁,并带走部队2000多人。12月中旬以后,永(城)北、萧县、夏邑地区均为叛军盘踞,使新四军失去了巩固的后方,豫皖苏边区的形势迅速恶化。

中共中央接到国民党的《皓电》后,着实吓了一跳:此次蒋介石的胃口竟然如此之大,要把共产党领导下的全部军队撤过旧黄河以北,而不仅仅局限于江南新四军。

共产党当然不能答应,但必须迅速准备应付国民党可能的大举进攻,因为《皓电》把期限已定为一个月。

因此,中共中央认为:正确判断国民党的进攻计划和背景,显得极其重要。

从1940年10月20日起,在延安的中共中央高级领导人接连在毛泽东的窑洞里开会,就目前的形势问题展开激烈讨论。

形势确实险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来的抗日根据地,似乎都面临国民党顽固派的大举进犯。但让毛泽东最为不解的是,在华北、华中敌后,国民党顽军根本无法与共产党军队抗衡,蒋介石究竟靠谁来帮助他实现这一计划呢?对于蒋介石这次大规模反共的国际背景,毛泽东一直不甚清楚,仍在尽力去推测根由并整理自己的思维。

一开始,毛泽东以为蒋介石依仗的是英国和美国。只要日本与英、美开战,蒋介石必然投入他们的怀抱。但毛泽东又分析:“德、意、日不久必有大规模行动。德不攻英伦,即向非洲、印度,英国快到手忙脚乱之时。日本将取先占南洋、后扫中国政策。香港、新加坡、仰光、荷印(指荷兰殖民者统治下的印度尼西亚)四地一旦落于日本之手,中国英美派又将手忙脚乱。美国准备未周,不一定很快作战。”何况“德攻英伦,美海军便要同时对付大西洋,不能集中对付太平洋,日本进攻南洋各地时,不一定便发生日美战争,那时重庆英美派将望着发干急。他们现在的兴高采烈,带着单相思性质”。

“如日占南洋,而日美战争又迟迟不爆发,英国又被德、意、日三国打得七零八落”,即使美国参战也未必就能迅速战胜日本,所以蒋介石不会马上与日本翻脸,“他们仍有走贝当(法国投降派)路线可能,故他们现在仍是动摇于英美路线与贝当路线之间,他们仍不敢过于得罪苏联,全面反共的决心也不容易下。大资产阶级既是动摇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许多中间派也是动摇的”。

蒋介石这种犹豫不决的心态,对共产党很有利。所以,毛泽东认为:“如果是这一种情况,我们大有文章可做。”

但是,毛泽东也认为:“我们应估计到最困难、最危险、最黑暗的可能性,并把这种情况当做一切布置的出发点,而不是把乐观情况作出发点。最黑暗的情况是日本对新加坡久攻不下,美海军控制星[新]加坡,德攻英伦不下,中国英美派放弃独立战争,加入英美同盟的危险就加大了,大多数中间派跟蒋介石跑的危险也更大了。还须假定这种情况,即美国海军集中力量打败日本海军,日本投降美国,日本陆军退出。在中国,美国把中国英美派从财政上、军事上武装起来,中国由日本殖民地变为美国殖民地,国共由合作变为大规模内战,最黑暗莫过如此。即便在这种情况,我们也是不怕的,原因是我党已经锻炼了,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百出,困难重重,世界革命必然会爆发,苏联是援助世界革命的。”

“还有一种中间情况,即日美相持不下,中日相持不下,国共相持不下,欧洲英德也相持不下,全世界、全中国都是不痛不痒的。我们也要准备对付这种情况,我们也能够对付这种情况”。(《新四军·文献》(2),第14~15页)

根据不断得到的情报,毛泽东又反复研究外电的报道,对于局势的认识更深了一步,并把看法电告周恩来、彭德怀、刘少奇、项英:

甲、德国仍在准备攻英伦,即使不攻英伦,但埃及、土耳其、阿拉伯、伊拉克必落入德军之手。日本必攻香港、星[新]加坡、仰光及荷属。总之,英国倒霉时期快到了,不论美国是否迅速参战,英国倒霉是定了的,美国迅速参战也无救于英国倒霉,因此中国英美派也是要倒霉的。

乙、在日美战争紧张时,日本有放弃宜昌、武汉,让国共两党冲突,对消抗日力量之可能。

丙、国民党现在发动的反苏、反共新高潮,一方面是放弃独立战争、参加英美同盟的准备步骤,其目的在为参加英美同盟肃清道理[路],好把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拉过去;一方面也有向日本示意的作用。国民党愿意替日本担负镇压中国民族革命的责任,以求交换日本对国民党的让步;同时又将加入英美同盟吓日本,以求日本的让步。故何应钦等反共活动特别起劲,日本也正在拉蒋、何。

丁、我们要准备蒋介石做戴高乐或做贝当,准备他宣布我们为反革命而发动全面反共,我们要准备对[付]最黑暗局面,任何黑暗局面我们都是不怕的。

(《新四军·文献》(2),第16页)

在此期间,党中央各位主要领导人之间频繁地互通情报,就如何对付何应钦、白崇禧《皓电》,击退蒋介石的反共高潮商量对策。

11月1日,毛泽东把自己对时局的分析致电八路军、新四军各路将领,广泛征求意见并鼓舞士气:

关于目前时局:

一、一个月来,英美与日德意在中国的斗争是异常激烈的。后者要求中国政府放弃抗日战争,加入日德意同盟。前者要求中国放弃独立战争,加入英美同盟。目前这一斗争已到白热化,蒋介石态度也因之大变。

二、英国的开放滇缅路,美国的借款与撤侨,都向中国表示英美的反日决心,要求中国不跑德日意路线;而英美两使坐镇重庆,紧紧拉住蒋介石不让跑掉。

三、运城、鄂北两飞机场的停闭,阿部(指阿部信行,日本政府前首相、陆军大将)的回国,南宁、龙州的撤兵,海通社(指希特勒政府的通讯社)在重庆的正式开设,则是表示日本让步与德国劝和的开端。这种趋势有急转直下可能。

四、蒋介石现在是待价而沽,一方面准备加入英美同盟,一方面准备加入日德意同盟。如果日美战争能早日爆发,并有胜利把握。他是愿意加入英美同盟的。一个月来他已利用日德意同盟的声势,不久他还会利用日本向他的让步,向英美再敲一笔竹杠。

五、如果带决战性质的日美战争不能迅速爆发(这个可能多),或虽爆发并无胜利把握(两年内是无把握的);如果英国被德意日三国在今冬明春打得落花流水(十有八九);如果日本能退出武汉等地,仅占沿海与华北,并声明主权仍属中国,由蒋介石派人管理(可能性很大);如果参加日德意同盟、反对英美能使中国资产阶级发洋财,他是愿意投降日本的。蒋介石走这条路的可能性最大。

六、目前的反苏反共新高潮是放弃独立战争、加入英美同盟的准备,但尤其是放弃抗日战争、投降日本与加入德日意同盟的准备。我们不要被蒋介石的宣传所迷惑,他的联合英美是宣传,投降日本则是实际。

七、因为要日本让步须用威迫、利诱两个政策,所以蒋介石一面装腔作势地要加入英美同盟以威迫之,一面又发动反共高潮以利诱之。蒋介石知道日本南进需要一个巩固的后方,一个“太平”的中国,而共产党今天已成了破坏日本这个后方的最严重因素,于是蒋介石表示愿意替日本担负巩固后方的任务,以求得日本对他的让步。同时,欧洲的德意需要交换亚洲的资源,蒋介石反共于德意亦有利益。故此次反共高潮,主要是准备投降日本与德意的步骤。

八、在七八月间蒋介石确曾准备于重庆失守时迁都天水,准备亲苏和实行某些政治改良,至9月已动摇,至10月乃大变,这是德意日同盟与英关对日积极化的结果。

九、但苏联出面调整中日关系的可能性仍是有的,中国要争得比较法国优胜的地位,只有苏联出面调整与我们坚持努力才有可能。

十、但无论哪一种局面,国共间的严重斗争是不可免的,蒋介石不论投降日德意或投降英美,均将给我党以大的打击,用武力驱逐新四军、八路军于老黄河以北而严密封锁之,这一计划是下了决心的。故我们有迅速考虑应付办法之必要。

十一、但不管局面怎样严重,我们是能够冲破的。这种信心应在全党建立起来。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华北、华中各根据地,一方面要打破蒋介石的进攻,这就是我们所处的严重局面。如何有步骤、有计划、有秩序地冲破这一严重局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十二、你们意见如何?望告。

(《新四军·文献》(2),第25~26页)

5、 斯大林反对毛泽东的计划

面对紧张的形势,毛泽东仍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方面的部署,基本上形成了击退国民党反共高潮的两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政治上进攻,军事上防御。即对反共军只在八路军、新四军根据地附近加以反击,不打入蒋介石的后方,待蒋介石投降日寇的面目为全国人民所了解时,再向蒋介石反攻。如采取此方案,则目前从华北八路军中调5万人南下即够了,主力仍坚持各抗日阵地。这在政治上可以剥夺蒋介石的借口,但不能以实力制止蒋介石的投降。其在军事上是不利的,因为待蒋介石的纵深重层封锁线完全成功后,八路军、新四军必遭日蒋联合夹击的严重危险。

第二个方案是政治上进攻,军事上也是进攻。即八路军、新四军不待日蒋联合夹击到来,即从50万人中抽调10万至15万精兵,分数路突入蒋介石的后方,而留其余多数部队仍在原地抗日。如采取此方案可能制止蒋介石的投降,在军事上是有利的,因为可事先避免最严重的日蒋联合夹击(夹击是不可避免的,但严重性可减少)。

1940年11月3日前后,是中共中央对国共关系估计最为悲观的日子,认为蒋介石可能投降日本,并倾向于采取第二种方案,在军事上采用进攻的策略来对付日蒋联合“剿共”的危险,先发制人。

尽管毛泽东清楚地知道,在蒋介石还没有公开投降日本的情况下,向国民党实行军事进攻也是一种冒险,但比较被国民党几十万军队赶过黄河,“置我于日蒋夹击中而消灭之”,到底是危险性稍小的一种冒险。

11月2日,周恩来请示:“唯既准备决裂,即需顾及外间疏散隐蔽需时,中央宣言及回何(应钦)、白(崇禧)复电,均请缓发,以免打草惊蛇,使各方受到不可能避免的袭击。”他还决定在重庆的博古、凯丰先一步撤离,乘飞机到兰州转延安。

毛泽东当即批准。

11月3日,毛泽东发出的电报不断:电告叶挺、项英,明确新四军皖南部队北移;要求各方面对形势的判断“放在最黑暗局面上,丝毫不能动摇”;(《毛泽东年谱》(中卷),第219页)要求李克农加紧做白崇禧秘书的工作;要求彭德怀“我军不待日蒋联合夹击到来,即从50万人中抽调10万至15万精兵,分数路突入敌后方”,抄到他后方去打几个大胜仗,以此来“避免最严重的日蒋夹击”。(《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第270页)毛泽东随即提出:拟将八路军全军分为3个纵队,以老黄河以南各军为左纵队,其精锐约5万人,准备出鄂豫陕边区;以汾离路、正太路、仓石路以北各军为右纵队,其精锐约5万人,准备出陕甘川边区;以两地之间各军为中央纵队,其精锐约5万人,或出左纵队方面,或出右纵队方面,依将来情况决定。

特别是新四军方面,鉴于桂军李品仙部向皖东新四军步步进逼的形势,11月3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刘少奇,要黄克诚部主力以不少于1.2万人待命开赴皖东,罗炳辉部待命开回皖东,准备组织一支由刘少奇负责的2万人左右的挺进军,乘李品仙部的封锁线尚未完成,穿过它的间隙,打到李品仙的后方,创造大别山游击根据地,破坏他们凭借淮河和淮南铁路构筑碉堡、实行封锁的计划。同时,毛泽东要陈毅部协同黄克诚纵队留下的部分部队巩固苏北根据地,作为整个华中的战略后方。(《毛泽东年谱》(中卷),第230页)

但毛泽东认为这一举动事关重大,一是面临与国民党的全面破裂,而且具有一定的冒险性,缺乏决胜的把握,于是向共产国际请示。

莫斯科。

斯大林第五次拿起毛泽东的请示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