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参仙圣娃
3412700000014

第14章 鲁地遭灾寻求妙药 壮士救难关东寻参(1)

话说小神医与伙伴们刚刚躲进密丛,便见四个身着红兜肚、头扎冲天辫的男童各自骑着金钱豹从山上疾驰而下,飞速穿过林间而去,瞬间不见了踪影。

小神医和众人吓出了一身冷汗,不敢再上山寻找,匆匆赶回了大山屯。不久,派到四处的壮士也陆续赶了回来。

小神医与众乡亲商量:仙姑非比凡人,她若不想让你寻到,找也找不着。便不再寻找。

此时的大山屯,已非灾时情景。自从青年郎中请来人参仙子清水源、荡污浊后,病灾消解,祸患根除。虽然人参仙子行完善事悄然离去,却将福根永留在了这里。大山屯的百姓一日三餐食用人参圣水,人人身体健壮。小神医和大山屯百姓不忘人参仙子的大恩大德,便在吊水壶旁竖了一块高大的石碑,上刻:“仙姑赐福、琼浆永溢”八个大字,将吊水壶所泻瀑布形成的山涧溪流称为“参溪”,碧水潭更名为“圣水潭”。

人参仙子的善举很快传扬开来。邻近四屯八寨之人,闻听人参圣水能治病健身、增寿延年,便拎桶提罐,纷纷来到大山屯,求取人参水饮用。饮者无不应验。众人传说开去,越传越广,人参盛名远播关内。人生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健康长寿,得知关东有强身延年妙药,焉能无动心者?自此,不少人不辞千辛万苦,跋山涉水,闯关东进深山老林寻觅人参。可是,关东地域辽阔,高山大岭无数,遍布遮天蔽日的森林。可谓林海茫茫,无边无际,而非常稀少的人参,深藏于从未有人到过的莲花山中。此山如海市蜃楼,缥缈于云霞之中,欲到此山比登天还难,凡人谁能到得?寻找人参,谈何容易!况且,人参仙草除了大山屯人,无人见过,即便有人遇见,呈现眼前,也不认得。因此,多有觅参者无获而返;有的却忘记来路,迷失在森林;也有的撞上猛兽,遭遇不测。寻参者各种遭遇不同,这里不能一一细表,单表其中一个———

且说齐鲁有一胜地,一面沿海,一面靠山。朝日露海,渔民身披晨光驾船出海;夕阳依山,樵夫面迎晚霞担柴归来。这里,水秀山清,地产丰饶,年年岁岁,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年夏日大海突然发生海啸,狂波卷着巨浪,铺天盖地涌向海岸,不少居民躲避不及,卷入激流。房屋建筑全被冲毁,财产洗劫一空。逃离的百姓无处存身,都跑进邻近的一座大山中。

这座大山高拔雄奇,五峰环绕,状如莲花,故名五莲山。五莲山与蓬莱仙岛相距不算太远,岛上诸仙出游,常临此山歇足。山间有一个飞瀑流泉汇成的清池。一次荷花仙子途经这里,来到池畔,明镜般的池水映照着她亭亭玉立的美丽倩影,她俯首瞧着,头上一颗宝珠掉落池中。荷花仙子走后,这清池中便长出了片片碧绿的莲叶。不久,田田的莲叶间,竞相绽放出五朵娇媚红艳的莲花。这五莲山也就更名副其实了。

不知是何朝何代,有人在五莲山中修建了一座寺院。寺中有几十名僧人,方丈是位慈眉善目的长老,天生一副菩萨心肠。闻听百姓逃难到山上,急率众僧出寺,把难民接进寺院,尽心安置。难民住宿饮食,寺院一应供给。

海啸过后,长老又率领众僧赶往灾区,但见被海水淹死的人畜遗体到处皆是,其状惨不忍睹,长老悲痛万分,忙令僧徒们协助当地百姓救灾。谁知祸不单行,不久,瘟疫流行,灾民接二连三病倒,茶饭难咽,腹泻不止。长老心急如焚,迅即返回五莲山,取清池之水煮莲藕汤让患病灾民饮用,疫病渐除。但是,灾民仍然面黄肌瘦,身体虚弱,急需大补。用何种妙药可使灾民体健如初呢?就在长老苦于思无良方时,莲花山来了两名见多识广的云游僧人。

二僧人进寺院谒见长老。言谈中,说到补药,二僧告诉方丈:关东森林中生长一种名叫人参的仙草,是强身健体的大补良药。

长老心头一喜,忙问二僧:“可否亲眼见到人参?”

二僧答道:“未曾见过,只是听说。”

长老又问:“从何处得知人参便是健身强体的仙草良药?”

二僧答曰:“我们云游关东,遇见几位年逾古稀的长者,人人鹤发童颜,问其因何不老,皆云是饮了大山屯人参泉之水的缘故。由此得知人参必是仙草良药。”

长老闻言大悦,即召众僧齐聚方丈议事。长老先请二位云游僧人讲叙了在关东所听到的有关仙草人参的传闻;接着,道出了意欲派人远赴关东寻参、救济灾民的的主张。

众僧一致赞同。

长老愈加高兴,当即询问道:“谁愿前往关东寻参?”

立刻有两人同声应道:“徒儿普济广慈愿往!”

长老一看,愿往者是自己最看重的两个武艺高强、办事精明的年轻僧徒,满心欢喜,当即应允。

长老命众僧散去,留下两个年轻和尚,语重心长地叮嘱了一番。然后吩咐属下主事的僧人取些银两给二人做盘缠。安排妥当已近三更,两僧才回房安歇。

二人睡意全无,说了半宿话,凌晨便起身整理行装———将衣物裹成一包,牢牢系紧,挎在肩背上;各自拿一根平日习武用的长棍。装束停当,来见方丈,告别长老和众师兄,下山奔东北而去。

话分两头,且说五莲山众僧人齐出寺院,送别两位师弟下山走远后,刚回到寺院,便见两个黑脸汉子急急跑上山来。众僧认得两人,便问:“王山、刘武,是来找普济、广慈的吧?”二人答道:“正是!”众僧忙告诉他们:为给染病灾民寻找大补良药———人参仙草,普济、广慈自告奋勇去闯关东,已经走了。

王山、刘武急问:“何时走的?”

众僧道:“刚下山去,走不多远,快去追还能赶上!”

两人应了一声,飞跑下山撵去……

这王山、刘武因何急着找普济、广慈?他们是何种关系?王山、刘武是本地樵夫,两人与普济、广慈交情深厚。四人同年出生,从小一块长大,整日泡在一起。普济、广慈八九岁时,爹妈相继离开人世,他俩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幸亏被五莲山寺院长老收养,剃度出家,做了和尚。王山、刘武时常来寺院看望他俩,往来一直不断。一晃十几个寒暑过去,四个顽童长成了四条大汉。四人情义愈增,意气相投,干脆结拜成了誓同生死的兄弟。普济排为大哥,广慈为二哥,王山为三哥,刘武为四弟。普济、广慈日日在寺中练功,王山、刘武天天到山上砍柴,四兄弟经常见面。海啸发生,灾难也降临到了王山、刘武的头上,他俩的爹娘不幸遇难。二人悲恸欲绝,上山把这一悲讯告诉了二位义兄,大家抱头痛哭一番。之后,两兄弟下山赶往灾区救灾。四兄弟各为灾民忙碌,已多日不见。王山、刘武想念大哥、二哥,这天好不容易得空,便急匆匆赶到五莲山看望义兄,不想来晚了一步……

两人来不及多想,一路飞跑,向前追去,跑了很远,两人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仍然不见两位义兄的身影。

两人在一座桥上停歇下来,大声呼喊了一阵,也没有回音。走过桥,前面出现了两条路,义兄走的哪条路?哪能猜得准!

兄弟俩犯起难来。两人商量:既然大哥、二哥是为受灾的乡亲们去关东寻找仙草人参,咱俩也该去关东寻找人参才是。说不定会在关东遇见两位哥哥。反正咱哥俩都是光棍,一无牵挂,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也用不着向谁告别。主意商定,哥俩不再急着去追,喘匀了气儿,随意踏上靠左边的路向前走去。

一路攀陡岩,越深谷,穿僻壤,过荒野。行走多时,耳边只闻得鸟啼兽叫,却听不到犬吠鸡鸣。时值盛夏午时,炎炎烈日当空,酷热如同火烧,烤得草木枯焦。王山、刘武热得汗流浃背,感到胸闷气短,头昏眼花,只得坐下歇脚。忽听有人说话,抬头一看,只见对面走来一胖一瘦两个中年人,腰间别把板斧,腋下夹根扁担,手里各拿着个大西瓜,边走边吃。

王山、刘武正渴得嗓子冒烟,看见西瓜,忍不住站起身来,迎上前去,躬身施礼,言道:“二位哥哥留步!我俩也是樵夫,出门寻亲,从此路过,口渴难耐,可否将二位手中的西瓜分些给我俩解渴?”

那个瘦子便欲动手去掰西瓜,却被那个胖子止住,说道:“我俩吃剩的西瓜,怎好意思分给你们?这山下有好大一块瓜田,我们就是从那里买的,你们下去便会看见,赶快去吧!”说罢,拽着瘦子,匆匆走去。

两人好不失望,只好快步下山,果见山脚下有大片瓜田,滚圆的大西瓜满地皆是,却不见瓜地里有人。两人正好得便,到地里摘了一个,抱着便跑。刚跑出瓜地不远,就听见后面有人喊叫:“偷瓜贼,休走!”

回头一看,几个大汉追了过来。

两人一见不好,扔下西瓜,飞身就跑,躲进林中。

那几个大汉追出瓜地,不见了两人,虚喊了几声,返回了瓜田。

两人见几个大汉走远,这才放心,继续赶路。走了不远,猛听见水流声,心头一乐。急奔过去,果然有条溪流。两人像见了琼浆玉液,抢上前去,趴在河边,一顿猛喝。然后,喘息一会儿,又进入水中,好好洗浴了一阵,顿觉得清爽了许多。歇了一阵儿,不敢再多耽搁,便又动身,朝前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