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六参娃听到山下传来呼救之声,急急忙忙朝山下奔去。出南天门,过云步桥,直至中天门,一路所到之处,眼前行人如常,并无纷乱、惊慌之举。
仁宝道:“在山顶听呼救之声离咱们不远,为啥到了这半山腰还不见那呼救之人?莫非遭难之人不在山前?”
兄弟们也心中疑惑,听到大哥此言,觉得有理,便停住了脚步。
侧耳再听,已听不到呼救之声。
六参娃猜测:这遇难之人凶多吉少。正不知该往何处去寻时,忽听山侧传来神鸟的急叫声。
仁宝说道:“神鸟找到遇难之人了,咱们快去吧!”
说着,带领众兄弟匆匆循声赶去。
行不多时,见两只神鸟在峡谷悬崖的一棵大松树上空盘旋。
六兄弟站定,朝下细瞅,才发现耸立在悬崖间的那棵大松树的枝杈间,躺着一个人。他们急忙驾云飞身而下,扯着那人的四肢和衣角,将其拽到上面。放下一看,是一个约十五六岁的少年。他头发散乱,面如土色,两眼紧闭。
仁宝伸手摸了摸他的胸口,说道:“他是昏死过去了,身体尚有温热,还能救活。”
说着,急俯下身去,嘴对着嘴,吹了口仙气,抚着少年头喊道:“小哥快快醒来!”
过了一会,便见那少年的鼻翼动了起来,接着嘘出一口长气,睁开了两眼。
众参娃高兴地叫道:“醒了!”
少年闻声,挣扎着坐了起来,看见面前站着六个英俊的男童,问道:“你们是什么人?我记得自己摔下万丈深渊,怎么会活着?这是阴间,还是阳世?”
六参娃被他这一连串的问话引得哈哈大笑。
灵宝道:“告诉你吧,我们是来登这‘五岳之尊’的游客。方才是这两只山雀引我们过来,见你躺在悬崖间那棵大松树上睡觉,便把你拽了上来。你现在是阳世间睡醒的大活人!你好好看看这里哪是鬼待的地方!”
众参娃听灵宝说得有趣,又是一阵大笑。
那少年瞪着一双大眼,疑惑地向六参娃瞅了瞅,又朝山上看看,低头想了想,突然跪下说道:“俺明白了,你们一定是天上的神仙!多谢各位仙童救了俺一命!”
众参娃赶紧将他拉起,仁宝道:“小哥切莫言谢!路遇人遭危难,岂有不救之理?你是为啥摔落悬崖的?”
那少年未曾答话满脸含泪,面露羞愧之色,似有难言之隐。少顷,才叹口气道:“三言两语难说清楚,还是让俺从头跟各位仙童说起吧!”
六参娃在他对面席地而坐,听他讲述———
少年名叫秦旺,家住泰山脚下的一个村庄。他家从上三代便人丁不旺,辈辈单传,而且寿命不长。因之,代代对这单传的独根,无比宠爱,唯恐夭折。传到他这棵独苗,更是娇生惯养。父亲打猎为生,性情暴烈,对待妻子还不如对待他养的那条猎狗。平日稍不遂心,张口便骂,举手便打。秦旺的父亲常常命妻子跪趴在地上,教儿子骑到她背上,折根柳条让儿子拿在手里,抽打她爬着走。溺爱儿子的母亲为了引逗儿子开心,也心甘情愿这样做。天长日久,习以为常。一天天长大的秦旺,越发娇惯得不成样子,常常在母亲面前骄横放纵,出言不逊;有时破口大骂,甚至拳脚相加。父亲任其胡为,母亲一味忍让。这样,一晃过去了十年。
秦旺长到12岁时,有一天,他的父亲领着猎狗上山打猎。没走多远,突然从山林中跳出两只体大如牛的斑斓猛虎,张开血盆大口,一只扑向人,一只扑向狗。猝不及防,他父亲和猎狗眨眼之间都进了两只老虎的腹中。从此,他和母亲便成了孤儿寡母。幸亏母亲心地善良,平时乐于助人。父亲在世时,她常常把父亲打的猎物分些给东邻西舍的乡亲们。父亲死后,大家端盆捧罐,纷纷来到他家送米送面;此后,左邻右舍日常不断送来些果瓜菜蔬。母子日常饮食不缺。但是,母亲不愿过这种靠他人施舍的日子,她每日起早贪晚,用自己的双手,在山跟前开垦出一大片土地,种上了庄稼。她白天顶烈日在田间侍弄庄稼,夜晚借月光在窗前纺线织布。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厚的回报。这年秋后,她家粮食满囤,布匹成摞。母子俩过着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全村的乡亲们无不夸母亲贤惠能干。这样,又过去了三年。
秦旺15岁了。他身体蹿高了,长得健壮如牛,却好吃懒做,依然靠母亲侍候,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稍不如意,他便向母亲大发脾气。眼见母亲一天比一天憔悴,每天还要支撑着病弱的身子去地里干活,他竟然熟视无睹,仍然像往常一样,天天吃饱喝足后,东溜西逛,不务正业。
这天,母亲一大早荷锄去田间,先间了会儿苗儿,之后又挥锄铲草。铲着,铲着,日上中天。炎炎烈日当头,母亲汗如雨下,突然昏倒在地。赶巧邻居冯老伯和儿子冯虎从此路过,赶忙跑向前去,将她救起。
冯老伯让儿子背着她,自己拿着锄头跟在后面,一路小跑,气喘吁吁,赶到秦旺家。
进门一看,秦旺正躺在炕上睡大觉呢!
冯老伯父子肺都气炸了。
老伯跳上炕,一脚把秦旺踹醒,骂道:“你这个逆子,你娘在地里干活累得昏倒在地,不省人事;你却在家躺着睡大觉,真是个猪狗不如的畜生!”
膀大腰圆的冯虎将秦旺的母亲放到炕上,伸出像蒲扇一般的大手,一把将秦旺拽起,怒声喝道:“你一个男子汉,如此不知羞耻!你听着,从今以后,你家地里的活儿都归你了!不会的,我来教你!若是让我看见婶娘再到地里干活,就让你尝尝我这拳头的厉害!”
冯虎说着,像拎小鸡一样把他拽到院外,举起拳头,朝立在墙边的一块大如碾盘的石头砸去。拳落石开,再瞧那块石头,已裂成数块。
秦旺吓得倒抽一口凉气。
冯虎道:“你有这块石头抗砸吗?日后,你若不照我说的做,我认得你,我这拳头可不认得你!”
秦旺不敢违抗,此后,每日去田间干起活来。头几天,有冯老伯父子跟着他,手把手教他。俗话说,没有三天力巴。几天工夫,他就会干了。
冯老伯见他干活不笨,把他夸了一番。
母亲看到儿子能干活了,更是满心欢喜。她不能再到地里干活了,便在家里变着样地给儿子做好吃的。儿子干活回来,香喷喷的饭菜早备好了。有时儿子午间回来稍迟,她怕儿子饿了,就把做好的饭菜盛到碗里,放在筐里,用布遮好,手提着送到地里去。但是,秦旺积习不改,待他老娘就像富人对待奴婢,伺候不好,非打即骂,母亲忍气吞声。
这天,秦旺在田间干活,忽然觉得肚子饿了,却不见母亲送饭来,心中恼火。工夫不大,见母亲拎着篮子慌慌张张向他走来。秦旺迎上前去,夺过饭筐,伸臂把母亲推倒,又踹了一脚。老娘被他吓得战战兢兢,半天才爬起来。
秦旺打了母亲,不以为羞,还扬扬得意。他吃完母亲送来的饭菜,便躺在地头的大槐树下,闭上眼睛,想美美地睡一觉。
他刚睡着,就被树上的鸟叫声吵醒。睁眼望去,见大槐树的枝杈间,有一个用树枝搭成的大鸟巢。那叫声便是从这鸟巢传出来的。这几天,他常看见一只不知叫啥名的大雀在大树上蹦来跳去,准是大雀产的卵,孵出了小雀来了。我还没见过刚出壳的小雀什么样呢,何不上树瞧瞧。
这样想着,他便两臂搂树,脚蹬树干,攀了上去。他朝鸟巢里一看,巢穴里果然有五只小雀,浑身光秃秃的,像五个小肉团,全都张着大嘴等食吃。秦旺觉得好玩,忍不住将手伸向鸟巢……
“喳喳———”猛然间,传来刺耳的叫声。秦旺急忙抬头,见一只大雀疯狂地朝他袭来,吓得他赶忙缩手,“刺溜溜”滑落树下,肚皮手臂全蹭破了。
秦旺蹲在树下,举头瞧那大雀———只见它一下子跳进了巢中,叫了几声,小雀们发出应和的欢叫声。不一会儿,从远处又飞来一只大雀,嘴里衔着虫子,飞进巢里;巢里的那只跳了出来,展翅飞去……
两个大雀如穿梭一般,匆匆衔着虫子飞来,又急急转身飞去。一下午,没见停歇。
秦旺看呆了。
从这天起,秦旺天天来田间,见两个大雀天天如此。
这样,一连过去了几天。只见五只小雀从巢里探出了头,颈上长出了羽毛,张着大嘴“喳喳”叫着要食吃。飞回的大雀,将嘴里叼的甲虫挨个塞进它们的嘴里。
秦旺想:这大雀一天到晚要飞多少来回,太辛苦了!它每天得捉多少虫子,才够小雀吃啊!他真盼着小雀快些长大,自己打食吃。
一天傍晚,秦旺吃完饭后,漫步来到田间。四周一片寂静,秦旺感到奇怪,朝树上看去,大雀不在树上,巢里的小雀也没动静。他想,小雀大概睡了。这时猛然发现:一条毒蛇爬近了鸟巢,立起前身,朝巢里探头,突然张开大嘴伸向鸟巢……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只见两只大雀自天而降,疯狂地吼叫着,伸出利嘴,急向毒蛇的头部袭击。
那毒蛇将头一仰,一口咬住了前面一只大雀的脑袋。
被咬住的大雀抖动着双翅和两爪,拼命挣扎。
毒蛇死死咬定大雀不放。
后面一只大雀“喳———”地狂叫一声,利嘴直取毒蛇的两眼,左叨右啄,毒蛇双目顿瞎。
随后,又向毒蛇的致命处狠狠啄击……
不大工夫,毒蛇和那只大雀同时摔落树下。
五只小雀得救了,一只大雀却和毒蛇同归于尽了。
活着的大雀飞落到那只死雀身旁,围着它蹦来蹦去,发出声声哀鸣,久久不肯离去。直到树上的小雀发出呼叫之声,才飞回巢穴……
目睹这一情景,秦旺老大不忍,忙挖个坑,把死雀埋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雀一天天长大。
一日,秦旺来到地里,习惯地朝大槐树上望了望。瞧见五只小雀都跳出了巢穴,跟着大雀在大树上跳来跳去。
忽然,大雀“喳喳———”地叫了两声,朝天空飞去。
五只小雀跟着叫了一声,一齐张开翅膀,朝着大雀飞去。
秦旺乐得大声喊道:“会飞了!小雀会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