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3413500000010

第10章 衣着服饰:衣香潋艳,千古风流时世妆(3)

如今T恤衫作为休闲服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它已经不再具有反传统文化、反体制的意义,T恤衫与牛仔裤、夹克衫是天生的好搭档,洋溢出健康的平民气息。1998年抗洪赈灾的演员大多数都穿着T恤衫,拉近了与灾区人民的距离。但同时T恤衫又是最时髦的,CK公司和RalphLauren公司曾多次让男模着T恤衫登上时装广告。很多阳光靓丽的女孩也喜欢穿一件短小紧身的迷幻色T恤衫。

T恤衫的结构设计非常简单,款式的变化一般是在领口、下摆、袖口、色彩、图案、面料和造型上,T恤衫基本上分为有袖式、背心式、露腹式三种形式。T恤衫是夏季服装中最为活跃的品类,T恤衫可自由自在地搭配,关键是选择好同一风格的下装,才能穿出流行的款式和不同的味道。

早期的T恤衫都很宽松,可搭配短裙、短裤或牛仔裤,显得十分健康,充满活力。近几年,开始流行合身的小T恤衫,这种结合可展示出女性秀美的体形;露腹式T恤衫,更能洋溢出青春的活力,是夏天不错的选择。T恤衫搭配热裤,会摩登性感十分抢眼;T恤衫搭配牛仔裤则能显示出我行我素的个性;T恤衫搭配小A裙,会显得清雅活泼,又不失淑女味道;T恤衫配热裤则动感十足,适合跳街舞。

和服的由来:

日本的“国服”从高句丽服装演变而成

日本人民在过节或者结婚时,都会穿上他们的国服和服。和服非常精美,但它是如何产生的呢?1973年,在日本奈良地区明日香村的岗松墓地中,人们找到了几幅古代壁画。墓地的主人身穿高句丽式服装,身份还无法确定,可能是天武天皇时代的亲王或者是文武天皇的功臣,还可能是刑部亲王。

当时,日本刚建国,所以很多风俗习惯都来自于中国和朝鲜。墓地主人所穿的高句丽式服装,纱冠上系有两根饰带,外衣襟下和袖口有裥,左襟和襟口有短带,腰部系有很长的带子,这是公元706年的大宝令时代的产物。考古专家指出,这是一种典型的高句丽服装,而且从陪葬品中可推算出墓地建于公元7世纪,那个时候,新罗用武力征服了高句丽和百济,因此很多高句丽人和百济人都流亡到了日本,日本人的衣着打扮从那时开始受到了高句丽人和百济人服装的影响。而和服就是从高句丽服装演变过来的。

和服是平面裁剪,基本上是由直线构成,以直线构造出了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上很少有曲线,只在领窝处开有一个口子,上领将多余的部分叠在一起。若将和服拆开,可以看到制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因为和服的裁剪制作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在量体裁衣上是比较自由的。制作和服时,很少会为人的体型担忧和琢磨,体形不同的人,就算穿同一尺寸的和服,也不会被人看出来衣不合体,因为和服可以在不同人的腰间随意调节尺寸。虽然和服基本上都是由直线构成的,穿在身上呈直筒形,不能完全展现人体的曲线,但它却显得格外庄重、安稳和宁静,非常符合日本人的气质。不仅如此,和服其实也顺应了日本的自然环境,由于日本绝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所以要求服装的通气性一定要好。而和服比较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之多,而且就连它的袖、襟、裾也都能自由开合,因此十分适合日本的气候。

和服看起来都大同小异,其实它种类很繁多,在千余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它的花色、质地还是它的式样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人们会穿不同的和服出现,以表示慎重。在日本的一些地方,如果不是很隆重的仪式,一般不会选用白色和红色。因为在日本,白色代表神圣、纯洁,而红色则象征着魔力。和服在织染和刺绣方面十分精细严格,并且在穿着方面也有很多的规矩,穿和服时讲究穿木屐、布袜,并且要根据和服的种类梳理不同的发型,于是和服俨然成为了一种艺术品。多年来设计师们不断地在花色和质地上推陈出新,运用了各种大胆的设计,把现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中。男女和服有着明显的区别,男式和服色彩比较单调,偏重黑色,款式少,腰带细,附属品也很简单,且穿着方便;女式和服分类较多,有婚礼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礼和服、宴礼和服和一般礼服,特点为色彩缤纷艳丽,腰带宽,且带有很多的附属品。

惩罚懒人的副产品:

袖扣的发明竟是为了防止擦汗

袖扣一般是用在衬衫上的,代替袖口的扣子,它的大小和普通的扣子差不多,拥有精美的材质、造型和多样的造型款式,个性化强,能够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在不经意间,可让男人单调的礼服和西装风景无限。

说起袖扣的由来,是十分有趣的。18世纪,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非常重视部队的军容,但他发现士兵们的袖口总是很脏,这让他很不愉快。于是他问一位军官,这是怎么回事,军官说,这是由于士兵们常用袖子擦汗、擦嘴的缘故。国王为此冥思苦想,最后终于想出了好主意,就是在军装的袖子上钉上纽扣,结果真的很有效,而且还非常美观,后来人们就开始纷纷效仿了。

14至17世纪,袖扣成为了欧洲广为流行的男士装扮艺术之一。对于那些讲求品位的男人,除了戒指以外,袖扣就是面积最小的装饰了。它材质多选用贵重金属,有时还会镶嵌钻石、宝石等,所以被戴上了贵族的光环,袖扣也因此成为了衡量男人品位的不二单品,而在挑选、搭配、使用方面又是男人的一门学问。袖口在1530年之后出于御寒的目的才逐渐被普及的。当时人们有将袖子尾部倒折的(法式双叠的雏形),还有人将另外一块布接上去,再在手腕的部位用绳子连接,这就会使袖口前段像花朵一样地展开了,配合上各种质料颜色就会非常漂亮了。在当时,如此漂亮的袖口当然会露出外衣,大概露出若干厘米,会使漂亮的袖口得到充分的展示。后来西服和衬衫走到了一起,衬衫露袖口的这条规则也被保留了下来,到后来人们发现了袖扣的装饰作用后,就普遍在着西装时,里面配上带袖扣的衬衫,以显示自己的风度和品位。

袖扣隐藏在袖口的边上,不像领带夹处于领带中央视觉的焦点上,会显得比较含蓄内敛。就算袖扣设计比较花哨,也不会影响主人的形象。不过,使用袖扣还是有一点限制的,它必须与法式双叠袖口的衬衫搭配。虽然现在出现了两用的袖口,可用纽扣,也可搭配袖扣,但还是不建议选用这样的袖口,因为这样的袖口为单叠设计,硬度不如双叠式袖口,无法展现出法式袖口的独特风格。

法式袖口,除了双叠以外,更重要的是扣的方法。一般使用纽扣的袖口是环形地扣上,而法式袖口则不同,它是有一点“6”型的效果。袖扣把连接袖扣“扣子”部分的那根针从手背的袖口那边穿下,从手心那边的袖口穿出,并且固定。这可以保证你的手处于最自然的手心朝下状态下,袖扣能够展现出来。

高档商场,是袖扣的主流购买场所,价位在500-3000元左右,而批发市场的粗制袖扣也就十几块钱。较有名气的袖扣品牌有:登喜路、万宝龙等。而在西方国家,袖扣已经极为成熟,是男士非常重要的服饰配件,销售渠道也是多元化发展的,比如DM、网络等。

人造的丝绸:

化纤的成功发明缘于人类的不断模仿

生产纺织品的原料中,历史最悠久的是棉、麻、丝和羊毛。但是天然资源毕竟有限,于是,化学家开始研究,利用价格更便宜、来源更丰富的原料来纺纱织布,便出现了化学纤维。

1664年,英国生物学家对蛾蝶类昆虫的生理结构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于是得出了结论,人类是可以生产人工丝的。后来法国的自然科学家卜翁对蜘蛛又做了大量的研究,他发现蜘蛛的丝是蜘蛛肚子里的黏液喷射到空气中凝结而成的,他将蜘蛛肚子里的黏液取出,人工将其抽成了细丝,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副人造丝手套,但它又细又脆,还不能沾水。1891年,英国的化学家克鲁斯与贝文发现,很多植物和棉花一样都含有大量纤维素,可以将它们制成黏液来抽成丝,1905年,英国首先建成了第一个黏液纤维厂,开始生产人造纤维。1930年,德国的施陶丁格尔教授发现了纤维素的天然纤维结构,并证实此纤维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它的小分子会聚合成纤维,形成了合成纤维。后来,就很少以天然产品为原料了,多是用人工合成的纤维来生产纤维产品了。

合成纤维是由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包括涤纶、锦纶、腈纶、氯纶、维纶、氨纶等。涤纶,它的学名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简称聚酯纤维。其原料易得,性能优异,用途广泛,所以发展迅速,如今产量已居化学纤维的首位。它的弹性强,耐磨性好,由它纺织的面料比其它纤维牢固3~4倍,而且挺括、不易变形,有“免烫”的美称;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缺点是吸湿性差,面料穿在身上不透气,易起毛、结球。锦纶是我国的商品名称,学名是聚酰胺纤维,有锦纶-66、锦纶-1010、锦纶-6等不同品种。是世界上最早的合成纤维品种,特点为性能优良,原料资源丰富,产量排在合成纤维的第二位。缺点与涤纶一样,吸湿性和通透性较差;易产生静电,短纤维织物也易起毛、起球;耐热、耐光性也不够好。此外,其保形性也很差,易变形。但它适合做各种体形衫。腈纶是我国的商品名称,学名为聚丙烯腈纤维。在国外被称为“奥纶”、“考特尔”、“德拉纶”等。腈纶呈白色、卷曲、蓬松、手感柔软,酷似羊毛,多用来和羊毛混纺或作为羊毛的代用品,所以又叫作“合成羊毛”。它的吸湿性不好,但润湿性却很好。耐磨性较差,熨烫承受温度在130℃以下。维纶学名为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其洁白如雪,柔软似棉,所以常被用作棉花的代用品,又名“合成棉花”。维纶的吸湿性最好。耐磨性、耐光性、耐腐蚀性也很好。氯纶的学名为聚氯乙烯纤维。国外称为“天美龙”、“罗维尔”。它耐化学腐蚀性强,保温性强,电绝缘性高,不易燃。用它织成的衣裤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或其它伤痛,而且对皮肤无刺激。氨纶学名为聚氨酯弹性纤维,是一种具有特别的弹性性能的化学纤维,强度比乳胶丝高2~3倍,更细更耐化学降解。它的耐酸碱性、耐汗、耐海水性、耐干洗性、耐磨性都不错。

大唐宫俗:

戒指的最初使用竟是妃子月经来临的信号

有史以来,戒指都被认为是爱情的信物。它是一种戴在手指上的装饰品。男女都可佩戴,材料可以是金属、宝石、塑料、木或骨质。它究竟属于哪一国家的发明创造,还没有定论。在中国,戒指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据说最早的时候戒指是一种“禁戒”的标志。当时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皇上每天会选妃陪伴,后宫中的妃子们如果来了月经,便会戴上戒指,作为一种信号使用。从大量文献可以看出,秦汉时期,我国妇女就已经普遍佩戴戒指了。东汉时期,民间已将戒指作为定情之物,青年男女通常会以赠送指环来表达爱慕之情。到了唐代,用戒指当定情信物的习俗就更加盛行了,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戒指”一词出现较晚,《中国古代服饰风俗》一书讲到明代服饰时说:“至于称其为‘戒指’,似乎还是明代以后的事情。”明王圻的《三才图会》又说:“后汉孙程十九人立顺帝有功,各赐金钏指环……即今之戒指也。”这些都说明,直到明代以后,“戒指”的称呼才多了起来。但“戒指”一词最早却不是出现于明代。元代关汉卿的戏曲作品《望江亭中秋切》的第三折中有:“(正旦云)这个是金牌?衙内见爱我,与我打戒指儿罢。再有什么?”这里就出现了“戒指”一词。还有《永乐大典》残本中保存的朝鲜时代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有:“少赎,二十两也不够,我典一个房子里,我再把一副头面,一个七宝金儿,一对耳坠儿,一对窟嵌的金戒指儿,这六件儿当的五十两银子,共有二百两银子,典一个大宅子。”该作品约刊于元代,所以“戒指”一词在元代就已经出现了,但具体是什么时候,还有待考证。

世界上第一个将戒指当做订婚信物的人是奥地利王麦士米尼。1477年,麦士米尼认识了玛丽的公主。麦士米尼为她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举止而倾倒。可玛丽早已许婚于当时的法国王储,但是他仍不放弃,为了赢得玛丽的爱,麦士米尼命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玛丽面对这只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麦士米尼的热烈追求,终于改变了初衷,嫁给了麦士米尼。从此,钻石戒指便成了西方人的订婚信物。不过在古罗马,戒指是被用来做印章的,象征着权利。

欧洲女性是在14世纪时开始普遍戴戒指的。而把戒指戴在哪个指头上,也是有说法的,一般戴在食指表示想结婚;戴在中指上代表正在恋爱;戴在无名指上代表已经订婚或已经结婚;戴在小指表示单身。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戒指应戴在左手上。

陋习纠正器:

耳坠的最初使用竟是为了把耳轮拉长

古时候,人们认为“耳大如轮,眼大有神”,注重以貌取人,而耳垂小了是没有福气的象征。传说,只有戴上耳坠,才能把耳轮拉长。因此,古代妇女都喜欢戴一副耳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