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长智慧书
3415900000041

第41章 智慧是七彩的虹(1)

◆永远第一

亚 轩

小时候,看过一篇文章,印象深刻。内容描述一名念小学的女孩,每天,她都第一个到学校,第一个走进教室,等待一天的开始。

有一天,她的同学在上学途中遇到她,问她为什么每天都那么早到学校,她带着腼腆的笑容,回答了这个问题。

原来,她的成绩不怎么样,长相也普通,在家排行中间,她从来都不知道第一名的滋味是什么。某次,她发现当她第一个到教室时,竟意外地获得一种类似“第一名”的喜悦。她很快乐,也有了期待。

她一面走着,一面向同学坦陈她心中的小秘密,周身散发出一股期待及喜悦的光芒。接近教室的时候,她心中甚至升起一种小小的兴奋和快感……不料,她的同学一个箭步往前跨去,推开了教室的门,“第一个”冲了进去,然后回头望她,露出胜利的微笑。她的光芒顿时隐去,她的心,隐隐作痛。她忍住泪水,脱口一句:“第一,是我的,你怎么可以……”她说不出下面的话,说不出来了,她连这个“第一”也失去了。

忘了是几岁时看这篇文章的,只记得当时很能感受文中小女孩的心情,因为我也是个始终与“第一名”无缘的人,甚至,因为要配合家里大人的出门时间,连尝尝“第一个”到学校的滋味都没有机会。

长大了,更深刻地体会到“第一名”其实已幻化成色彩斑斓的翅膀,在不同的领域中现身:有人在学业上争第一;有人在工作场合中强TOP;甚至还有人总是缠着恋人,一声一句地说:“我是不是你最爱的人?”

记得有一回,朋友小慧曾经痛心地对我说,她从没办法同时拥有两个好朋友,因为在一个空间中,她只能有一个最爱,因此,她得经常面临抉择的痛苦,而不知道如何去安置两份并列的情感。

乍听之下,也许有人会以为,她指的是异性的恋情,只可惜,其实的状况是,即使是同性友情,也一样令她为难。

我的另一个朋友小林,却全然是另一个样:热力四射,才华横溢,经常是社团中令人注目的焦点,可是,在焦点之外,认识林的人几乎都可以感受到他热情的付出。跟年轻朋友通信,是为抚慰年少容易受创的心;主动关心周遭友人,更是希望在冷漠疏离的生存空间中注入一丝爱与暖意。

最近,得知他交了女朋友,我忍不住揶揄他:“那现在你心中,我排第几呀?”他想也不想,便答:“第一。”我极度不信任地看着他,再问一次:“怎么可能?少骗人了。”他狡黠地一笑,然后说:“当然排第一,另起一行而已。”

我笑弯了腰,不知该怪他狡猾,还是佩服他的机智。的确,在各种排行里,每个人都期望得第一,其实要拿第一也容易,就看你愿不愿意换个角度来看,只要“另起一行”,每个人就都是第一了,而在这个世界,自然少了许多莫名的纷争,这不也很好吗?

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然排第一,另起一行而已。” 多么有意思的思维方式啊,而正是这种思维方式,让小林做到了“周全”那个小女孩不也是换了种思维,就获得了“第一名”的感受吗?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本身就是唯一,想想还有谁是和我们一模一样的呢?不要为自己不是“第一”而郁闷难过,换种方式,另起一行,我们永远都是“第一”。

◆心境洞开

奥格林

洞察是一种机敏的智慧,当一个人面临困境时,常常会因为自己面临困境,并由此假设出更大的困境而失去生活甚至生存的信心。如果我们学会了在困境中洞察光明,这困境就会远比我们所假设的要轻松得多,有时,会获得一份平和安恬的心境。

新加坡作家林高,据说是一位洞察力很强的人。有一次他被上司误解,不但被当众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还要为本不属于他的过错的事情负完全责任。这本是一桩让人大为恼火、大发雷霆的事情,必然要想尽办法去表白自己,洗刷自己,说明自己,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默默注视着窗外,整理自己纷乱的思绪,最后竟写出一篇优美的短文:树。

这里不妨照录如下:

你说,树最迷人的地方是什么?

许多人都注意到树会开花,开花时,天空的一角就闪出五颜六色;树会结果,长长圆圆大大小小的果实可以食用,也可以玩赏;树会落叶,落一点凉意,落一些愁绪,落一个秋天;树会造型,一年十年百年的造型,千年万年的造型,各自透露着一生的意志,流动着美的气质。

然而,树还有一种迷人的地方,是静。

静,是树沉思的方式;静,是树与树交流的方式。一棵树,就有静的感觉;几棵树在一起,就有静的声音;许多树在一起,静就能把不属于静的声音区别出来,驱赶出去;一座森林或者几座森林在一起,静就能震慑邪恶的力量,也是安慰心灵的药剂。 。

谁要是和树交上朋友,树就把沉默所得的智慧送给谁。

当然,送的时候没有仪式、没有掌声,只在默默中前行。静,是树处世的方式,因为是树,才能自始至终用它的方式:静。

你说:树最迷人的地方是什么?

如果没有前面的介绍,谁能想到这篇文章会是写在自己强压怒火的时候呢?而马上就要大发怒火的人读过这篇短文,又会得到什么启示呢?

马上就要大发雷霆,我想首先不是要讲你面临的是是非非,而是要你去洞察、思考周围的人和事物,看一看这些人和事有没有可以让你领悟之处,如果真的领悟到了,可以说你的心境中又洞开了一扇智慧之门。

三国时,曹操身边有一个文才很好、深受重用的书记官叫阮禹,生了个儿子叫阮籍。当时阮籍的文韬武略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父亲,曹操多次要重用他,授予高官,但他都拒不接受,只是每天一个人驾着马车游荡。马车上载着酒,没有方向地向前行驶,直到突然马停了,看到前方已没了路,他便放声大哭,哭够了,便喝酒,然后,掉转车头另找他路。

有时高兴了,他便仰天长啸。“啸”是当时的一种歌吟方式,不承担什么具体内容,也不遵循音律、曲式,只是随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风致、一腔心田,因此特别适合于当时的乱世名人。

一天,阮籍来到著名大学士孙登隐居的苏门山,他跪在孙登面前询问一系列重大的历史问题和哲学问题。阮籍知道孙登的洞察力极强,他分析出的许多问题举世无双。

两位名士便倾谈起来,孙登告诉阮籍,说在当今世上,要成大业必须具有高超的洞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果执意地去追求当多大官、挣多少钱,那就愧对天下名士这个称誉了。他们谈了许久许久,阮籍归来后写了一篇传承后世的文章《大人先生传》。文章中说:具备非凡洞察能力的“大人”是一种与造物同体、与天地并生的存在,相比之下,那些足履绳墨、循规蹈矩的人无视天地间的变化,就像寄生在裤裆缝里的虱子,爬来爬去却爬不出裤裆,饿了便咬人一口,还以为自己找到了什么风水宝地。

后来,阮籍也没当上什么大官,只是在山东的东平县做了十多天的知县。可就在这十多天中,他靠敏锐的洞察力作出了可以说是“国际性”的贡献。

他来东平后,察看了一下官衙的办公方式,便下令把府舍衙门内重重叠叠的墙壁拆掉,让原来关在各自屋内单独办公的官员们一下置于相互可以监督,内外可以沟通的敞亮环境之中,办公内容和效率立即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着,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也实是一个创举,国际许多现代化企业的办公场所不都在使用着这样一种高透明的集体气氛吗?他在东平还精简了法令,改变税赋政策,结果大家心悦诚服,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他见东平的事情做完了,又一路驾着马车喝酒去了……

洞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渊博,更是一种心襟坦荡运筹出来的聪慧,缺乏了洞察是一种盲目,而失去了洞察便等于失去了自我。

每天进步一点点

智慧,不A仅仅表现在一般意义所说的聪明,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它还表现在对事物的观察和辨析上,并通过观察找到更适宜的解决办法。

面对困难或遇到问题的时候,小聪明的人会急于根据表面现象着手解决问题,这往往会治标不治本,而具有大智慧的人会细心观察问题的实质,然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智慧,是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和敏于洞察的心灵。

◆孔子的智慧

林语堂

《论语》一书,一般认为是儒家至高无上的经典,就犹如西洋耶教的《圣经》一样。其实这部书是未经分别章节未经编辑的孔子混杂语录。所论涉及诸多方面,但对所论之缘起情况则概不叙明,而上下文之脉络又显然散乱失离。读《论语》,犹如读Bartlett之《引用名句集》(《Familiar Quotations》),令读者觉得那些警语名句津津有味,引起无限沉思想象,而对那些才子的文句,不禁讶异探索,窥求其真义之所在。如将《论语》的内容与《礼记》和《孟子》,以及其他古籍各章相比,就会发现那些简洁精辟的文句都是从长篇论说文字中节录而来,而所以得存而不废者,正因为深受人喜爱之故。比如说,读了《论语》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然后再读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上记载的:

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夫子为次乘,招摇过市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

《论语》本文上并未提到孔子当时说些“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实际情况,只是把这句话作一句抽象的话来说的。另外,《论语》中颇多四五个字的短句,如“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是只有一种长处的技术人才。又如“乡愿者,德之贼也”。关于乡愿,我们幸而在《孟子》一书中找到了“乡愿”一词详细的解说。我想,谁也不会相信孔夫子每次说话只说三四个字就算了事。若说,有人向孔夫子发问,发问者整个的意思,读者若不了解较为充分,孔子所作的回答整个的含义就能充分了解,这也是无法相信的。清人袁枚曾经指出,《论语》这部书是孔子的语录,编纂者把弟子的问题部分尽量缩短了。因此在《论语》中发问都简单得只剩下一个字,如某某问“政”,某某问“仁”,某某问“礼”。于是,虽然是同一问题,因发问之人不同,孔夫子也就以各式各样的话回答。结果为《论语》作注的学者也会因种种情况而误作注解,此种注解,自然不足以称公允之论。另有如下文。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注释《论语》的人解作“仲弓之贤,自当见用于世”。但袁枚则认为此系孔子与弟子凭窗外望,见牛犊行过,偶有所感而发,并非指仲弓而言。

那么,除去书中所见孔子的智慧之外,《论语》之美究竟何在?其美便在孔夫子的人品性格,以及他对同代人各种不同的评论中。那美是传记文学的美,是孔夫子的语言之美,是随意漫谈,意在言外。而夫子的这些如珠妙语却出之以寥寥数语,自富有弦外之音。《论语》之美正如英国十八世纪包绥艾所写的《约翰森传》(《Life of Samuel Johnson》by Boswell)一书之美妙动人一样。而与孔夫子在一起的那批人物,他的弟子,他的朋友,也是与约翰森周围那些人物一样富有动人之美。我们随时都可以翻开《论语》这部书,随便哪一页都会流露出智者的人品之美,纵然有时极其粗暴,但同时又和蔼可亲。这就是《论语》这部书对中国人所显示的魔力。至于武断偏执也自有其动人的力量,孔夫子与约翰森的武断偏执之论,永远有动人的力量,因为这两位先哲把自己的见解都表现得那么断然无疑,那么坚定有力,其势堪称咄咄逼人。

《论语》这部书整个的特色只是阐释说明,并没有把孔子的思想系统作一个完备周全的叙述,孔子学说之真面目则赖读者去深思明辨了。

每天进步一点点

孔子的智慧是充满了人性关怀的,他以大智大慧启迪人们怎样面对纷繁的社会和复杂的生活,示人以做人的原则、生存的体验与道德修养的经验。孔子《论语》的点滴之语于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启示和帮助,赋予人们精神的力量。

智慧来源于生活以及对生活真谛的思考。

智慧来源于对真善美精神境界的崇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