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巅峰大宋
3420600000192

第192章 论道 (2)

“是的,它的核心也就是几句话,意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你们不要看这几句简单的话,其中包括的可是无限的人道思想,若这世上真有天道,想必亦能昭示一二。”我接着吟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五个人此时已经无视我的存在,反复的念着这几句词。只是看他们似懂非懂的神情,显得是苦恼不己。

“诸位呕心沥血,不辞辛苦的参研各种大道,其中的艰辛,旁人不知,朕却是能体会一二的。但试问,你们诸多的同道中人,又有几个是真的同你们一样兢兢业业虚心参禅悟道的?又有几个是真的存心去普济世人的?”我不再理会他们的反复斟酌,又抛出了一个重磅。

了缘、了因首先羞愧地低下了头:“佛门本是清修之地,但无奈其中总是难免会有良锈不齐。其中不想做事,只想来佛院中好吃懒做的亦是不乏其人。有了这些人的存在,确实是有损我佛门的清誉。”

道明也微露出了黯然之色:“道学的思想太精深了,贫道虚心钻研几十年,仍只能说略窥门径。至于说完全参透祖师爷的思想,完全得到他老人家的衣钵传统,就贫道所知,仍无一人。但道门中难免会学得一些旁门左道,取一些我道中的皮毛杂技,以我道中人自居,做些招摇撞骗、装神弄鬼、祸害世人的人。此亦我道家之不幸也。”

“两位先不要忙着申辩。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你们自己的门中有些败类。亦属正常。就算那些洋和尚,他们前来我国传教,蔫知他们的教中就没有些许败类。”顿了顿我又接着道,“其实究根溯源,其实你们的道佛两家还算是亲戚呢。”

几人此时更是不解地望着我。智见更是忍不住问道:“皇上,此话怎讲。”

“很正常啊。你们看看我国的百姓,他们敬完了玉皇大帝、如来佛祖之后,也会给太上老君点上一支香,在此同时,并不耽误他们给孔夫子的神像也点上一支香吧。何也?”

几人听到我这么说,以为我只是在说话,神情间也轻松了一些。

“天界中最高的是玉皇大帝,是如来佛祖,可你们问问咱们的老百姓。他人或对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心生敬畏,但是内心里却不一定是真心的信仰的。在他们的心里,最爱戴的是观世音菩萨这个普通的女子,要不就是遇上了什么紧急的事情,暗暗的念上几句‘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是也不是?”

“皇上,不是那样的。”道明马上有些急了,“那些不过是一些装神弄鬼的人弄的小伎俩而己,怎能算我道中的大义?”

“朕说了那么多,无非是想说明一件事情,你们的参禅悟道,或许会使你们本人得道升仙,但是对普通的百姓们来说,你们的道义佛经太精深了,小百姓们根本理解不了。试问,百姓们对他们根本不理解的东西,除了愚昧的盲从,或者是根本的置之不理之外,又还能做什么?”几人似乎对这些论调从未听过,齐齐露出了惊异的神情,我却是长叹一声,继续娓娓说道,“这世上的芸芸众生,有几人不是一介凡夫俗子?地藏王菩萨曾经言道,不度尽地狱之人,誓不成佛。可他或许不知道,这世间的人,又有几个人想着能成仙成佛?能够安安稳稳的过一个平凡人,于他们足矣。你们别这么看着朕,或许这么多年的修行,已经使各位心如止水,对凡俗的事情不再动念头。但你们却不知道,这芸芸众生,他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谁对他们好,谁能帮助他们解决难题,他们会拥戴谁,便会追崇谁。玉皇大帝也好,如来佛祖也好。他们或有无边的法术,但老百姓只认准一点。只有观世音菩萨能为他们解决麻烦,带去吉祥和如意。而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除了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来给天界或人间制造些事端外,似乎什么都帮不了他们。所以百姓们自然而然的也就信任和追崇观世音菩萨了。”

听到我如此的诽谤天上的天神,几个人都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

也许此时此境,也只有我这个来自后世的人敢于这么对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如此不敬吧(这些天读到一网友的分析,从各个角度分析出,真正的孙悟空已经被假孙悟空打死了。对照一下我们的现实生活,确实是如此。作为佛祖的如来,他需要的是对他言听计从的人,至于从来就拂逆不顺的孙猴子,他是能除了就尽量除掉了,他不容许任何人蔑视他的权威。哪怕这个人有再大的功劳,能对百姓造多大的福都不行,因为,他是最高的组织和领导,谁都不能忽视和不敬,哪怕谁朝他的塑像吐口口水都不行。)

几个人仍在担心之中,但我想,他们也算是得道之人了,或许他们再仔细想想,总会想出什么名堂来吧。

“又以朕自己来为例,朕虽贵为天子,若外不能御外敌,内不能保民生,试问百姓们是不是还会真心的追随于朕?他们或许会因为畏惧屈从于朕,但朕他们在自己的国家内受盘剥,跑到外国了又得不到帝国的保护,试问,他们还会真心的希望朕万岁万万岁吗?只怕是和他们对待如来佛祖和玉皇大帝的态度一样,有还不如无吧。”

听及此处,几个人额角已经渗出了冷汗。或许他们见识还不够,也或许是我的话太骇人听闻了。他们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入了我的套。

“朕无需替自己贴金,我们来北京还不久,百姓们了解我们的政策的还不多。但你们自可去两广、福建、台湾等地看看,去问问那里的老百姓,看他们是怎么说怎么想的。还让他评价一番那些西洋的传教士,看看他们的口碑究竟如何?这样或许会对你们有所帮助,也不枉朕费了这么多的口水。”

“皇上是说,让我们去行医济世、扶助弱小,可我们平常遇上灾荒的时候也会布施粥饭,抢救伤病人啊。”智见此时不服气地说。

“智见大师,你既然名为智见,可知何者为智?”智见望着我严厉的眼神,茫然地摇了摇头。

“智者,解惑也。想必诸位都是得道的大师或高僧,内心中也会有些疑惑吧。而那些普通的百姓们呢,他们心中只怕会有更多的疑惑吧。诸位既然以道之人自许,是不是可以帮助他们一解心中之惑,至于布施粥饭、行医救人,只怕只是一地一时一寺的举动吧。当时受难的民众或会感念你们的大恩,但试问,对这芸芸众生,他们未必都受过你们的粥饭吧。朕又问你们,你们要治病救人,只怕多是在寺院中进行的吧,又有几个人走出深山古寺,真正的深入到民间去了解民间疾苦呢。在朕看来,平常只顾在深山古寺修炼,等到没有吃的才出来化缘,又或许只在遭遇灾荒时才跑出寺院布施些粥水,朕是否可以将这些行动视为沽名钓誉之举呢。因为在朕看来,他们根本没有把自己的命运同小百姓绑在一起,他们根本只是把百姓们当作了可以化缘的对象,而不是需要帮助的人。”

或许是我说的话太有些过了,几个人的脸上都胀出了红晕,他们似乎想分辩些什么,但又找不到什么有力的证据。

了缘率先从尴尬中解脱出来,长揖行礼道:“贫僧今日听皇上一些话,便如茅塞顿开,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贫僧今日算是见识过了。贫僧这就领了弟子和师弟去人群中寻找人间真义去。”说完,竟是头也不回,领着智见和了因出了门。

道明见到三个和尚都走了,也红着脸作了个揖:“贫道惭愧,今日受教了。贫道此前一直以为,只要贫道管好自己一个人修行,便能造福世人,不想却真正的背离了祖师爷的真义。”说完,也是领着自家的弟子走了。

数年后,中华帝国各地多了一群这样的和尚,他们或在街头巷尾,搭个小棚,免费为世人排忧解困,听他们诉说心中的烦恼,颇有些基督教告解室的味道。进去的百姓们进去之后或许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出来的时候都是一脸如释重负的神情,能够找个不错的倾听者,还能为他们保密,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而在此同时,亦有一群道士,他们居然修习起了物理化学,一心帮助百姓们修路架桥、造房建社、或者治病救人来了。当然,闲瑕之余,他们也会向那些追随者哼上几句:“道可道,非常道……”

道,或可道,或不可道,若非用心去体验,潜心去钻研,谁又能说得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