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健康吃,放心买
3423800000009

第9章 法则3:选择保守饮食,避免现代饮食危害(1)

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对一些最基本的食物有很强的适应与依赖性。对于传统的食物种类,人体已经具备了完善的、与之对应的消化吸收和分解排泄能力。近200年来,工业化的文明在改变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一切,人类可选择的饮食种类也日益丰富。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的饮食结构在不断地变化,越来越远离天然食物,同时食物被不断地掺入各种工业化的成分。这样的饮食结构变化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人类对食物营养的基本需求与利用方式并没有随饮食结构变化而迅速进化,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到肌肉、心脏、肺、脑都几乎都没有变化,其结果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健康隐患。

一方面,人类摄取食物的本能也变成了人类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胁。营养过剩引发的健康问题不断加剧。食物中含有更多的脂肪、糖、蛋白质、盐,而大多数人的体力活动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现代工业文明的衍生物--人类食物中各种有害成分的危害性也越来越严重。这些饮食成分导致的高血压、糖尿病、各类心脑血管疾病、各种癌症等疾病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日趋严重。现代社会,人们必须经过理智的选择,才能降低这类伤害的风险。很多时候,人类需要遏制本能,才能抵御各种源自饮食的危害。

现代人类不可能遵循“物竞天择”的规律,主动淘汰那些对现代饮食不能适应的人群。人们一直在竭尽全力利用各种医疗手段,来对抗饮食引发的种种疾病。而更有效地抵御现代饮食危害的可靠途径,就是选择保守饮食。

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森下敬博士曾对世界长寿地区居民的饮食进行了长期的调查。森下敬博士认为,以小麦、玉米等杂谷类为主食的地方,居民具有寿命更长的趋势。他还发现,受西方文明饮食(高热量、高蛋白食品)影响较大的一些长寿地区,人们的寿命正逐渐缩短,特别是在巴基斯坦的罕萨及南美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等地区,这种变化趋势非常明显。

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长寿者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长寿者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普遍具有保守性。也就是说从儿童到老年,这些长寿者的饮食方式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很小,基本保留了“传统”的饮食结构、习惯和饮食加工方式。这里的“传统”是指人们从幼年到成年的生活时期。这些长寿人群很少食用现代食品,如现代加工方式生产的肉制品、乳制品、各种快餐食品与方便食品,以及各种饮料、休闲食品、补品、保健营养品等,他们饮食构成相对简单甚至单调。

从现代饮食安全与科学的角度分析看,越是保守的饮食结构,人体摄入有害成分的概率越小;同时,人体对营养的利用也越充分,越有利于持续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代谢机能而延缓衰老。保守饮食,可能更有助于保持人体免疫力,也可能有助于减少有害物质在体内的累积,从而能减少体内脏器的损伤。

进入老年或是在健康状态不佳的情况下,人们应该注意遵守“保守饮食,回避危害??的原则。每个人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饮食危害风险较低的食品,建立个人的“保守饮食食谱”。

日常生活中,判断食物的潜在危害风险,应该从下列几方面考虑。

天然、原态食物的安全性最高

这里所说的“天然”是指传统的生产方式,“原态”是指虽然经过简单的机械性加工处理,如脱壳、粉碎,但食物成分基本保持原有状态,不含任何人工添加的化学成分。

以花生为例,带壳生花生是原态食物,家庭中用来水煮、烘烤、油炸的花生仁也是原态食品。但是,在商场中买的袋装油炸花生就可能不是原态食品,因为这类产品中可能含有添加剂。市场所售的、能够存放数月的袋装水煮花生,因为含有添加剂,也不是原态食品。花生酱、花生粉、花生乳等各种花生制品,就更不是原态食品。

为什么说非原态食品的食用安全性会下降?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第一,人们对原态食品的各种成分有很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过程可能经历了数千年甚至数万年,而被遗传保留下来。

第二,原态食品最容易辨别真伪,人们很容易从形态、质地、色泽、味道等方面辨别原态食品质量的高低,并且在加工食用前,容易采取一些措施去除原态食品可能含有的一些危害成分。例如,通过肉眼就能识别出霉变的花生,同时,人们也能根据味觉,避免摄入霉变的花生,从而减少霉菌毒素危害身体的风险。但是如果添加了很多调味剂或是其他添加剂的熟制花生,人们就无法从色泽、质地等方面辨别花生是否发生过霉变,从味道上也仅能辨别哪些是变质特别严重的花生仁。而对于花生酱,即使原料中混有一些发霉变质的花生,人们也无法辨别。而花生酱变质的概率比生花生要高得多。同时,在现今社会中假冒伪劣食品还经常存在。花生酱、花生粉、花生奶类制品更容易被掺假,其含有有害成分的风险也增加。

第三,非原态食品,或者说食品经加工处理后,更容易发生变质,因而生产者会在这类产品中加入更多的化学添加成分。这样就会使这类食品中潜在的健康危害成分增多。

第四,非原态食品被违法使用化工品处理的概率更高。有些食物原料本身可能质量很差,甚至严重变质,黑心的加工者可能使用各种有害健康的化学品对其进行修饰、美容。这类违法事件被曝光的很多,例如,用双氧水处理死猪肉后再加工,用甲醛去除海产品、水发产品的霉点瑕疵等。

从原态食物中纯化分离出的成分,其健康安全性不能等同于原态食品。因为在纯化分离过程中食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成分的污染,即使能够做到将污染物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由于提取的成分失去了原态食物组织结构的保护,也更容易发生变质而使潜在危害性增大。比如各种粉类(豆粉、米粉、咖啡粉、面粉等)食品,比其原态原料更容易发生霉变或者被氧化变质。

蒸、煮、炖,是高温处理食物的最佳烹饪方法

人类与其他生物或者说是动物在饮食方面的一个明显不同是,绝大多数人习惯于食用高温加热处理过的肉类、粮食类和一些蔬菜类的食物,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致病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会使一些食物中含有的有害成分,如豆类含有的一些有害因子失去活性;同时,加热处理还会提高人体对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能力。此外,加热处理还会改变食物风味,特别是烧烤、煎、炸等高温处理方式能够产生浓重的香味,提高人的食欲。

但是,从危害风险方面分析,食物在烧烤、煎、炸等高温处理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有害的衍生物,如苯并芘类、亚硝胺化合物等。采用蒸、煮、炖等烹饪方式加工食物,烹饪时的温度一般不会超过100℃,产生有害衍生物的风险很小。

调味品越简单,危害风险越小

人们在菜肴中添加浓重调味品的目的,常常是为了掩盖食物原料中的不良口味。很多食物原料呈现的不佳味道,往往是由于原料本身已有一定程度的变质或是含有劣质成分。在过去经济水平较低的时代,人们不愿浪费任何食品,因此会利用调料,采用各种处理方法来遮掩劣质、变质食物的不良味道,如臭味、腥味、臊味、煳味等。从健康、安全的角度看,这种调味处理的方式是自欺欺人,遏制了人们对有害物质的防御本能。很多化学性的危害成分无法在烹制过程中除去,通过调料诱使人产生食欲,实际上是诱使人摄入更多的有害成分。同时,一些调味品也可能含有各种有害成分。在食物供给丰富的条件下,人们完全没有必要为避免浪费而承受健康损害的风险。

加工环节越少、贮存时间越短,危害风险越小

无论是家庭、餐饮业制备的食品,还是工厂化制备的食品,危害性都呈现同样的趋势,即加工环节越少、贮存时间越短,危害风险就越小。工厂化生产的食品相对危害风险更大。因为在工厂化的食品生产过程中,从准备原料、加工生产、运输、贮藏、货架存放、消费者购买后存放至最终消费所经过的时间很长,在控制品质的同时会引入更多的潜在危害风险。

人们都习惯买一些方便食品存放在家里。什么时候想吃,最好无须加热,拿起来就能食用。但是,这类能够长期存放又便于食用的方便食品,无法避免几重潜在的健康危害。例如,有害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危害风险,食物的氧化变质导致的危害风险,为控制微生物繁殖和食物成分的氧化变质而引入的化学危害风险等,都会随贮藏时间或产品保质期延长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