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商业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常规,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身边。因为竞争企业生存不易,总是需要和别的企业竞争,但是他们的竞争,也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企业竞争,可以说各出奇招,但是认识这些竞争,分析这些竞争,有助于我们举一反三,理解竞争企业的生存之道。至于经营企业的,也可以从这些竞争案例中学习竞争。这里需要注意,依葫芦画瓢,是低级的学习,很难获得市场成功。只有启示下的创造,才可能有光明的前景。
麦当劳的甜筒雪糕攻势
前些日子,麦当劳与肯德基的甜筒雪糕之战很有意思。
麦当劳和肯德基,原来都是美国连锁快餐企业的佼佼者,后来先是向欧洲、日本扩张,发展到今天遍及世界各地。随着我国打开国门,社会和法律环境逐渐改善,麦当劳、肯德基,还有必胜客等西方快餐商业,也迅速渗透进来。在这走向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哪里有商业机会,就有企业往哪里使劲。麦当劳和肯德基这样成功的企业,怎肯错过商机?
麦当劳、肯德基最初在本土的成功,是因为看准了蓝领阶层和打工阶层对于快餐服务的巨大需求。到麦当劳和肯德基,几个美元就吃一顿饭,每笔交易的数额自然离阔人的正餐相去甚远。但是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金钱经常去光顾饭店吃正餐,于是快餐就很受欢迎。快餐虽然每笔交易数额很小,但是交易量却很大,所以利润还是可观的。
大饭店的正餐讲究特色,快餐店的策略却是强调划一。快餐不是难得一尝的美味,要紧的是保证质量,让消费者有信心。欧美成功的连锁快餐店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大家旅游或者出差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常常为到哪一家餐馆就餐踌躇,因为新来乍到,缺乏这方面的信息。但是由于上述成功的连锁快餐店的业务扩张,人们到了任何一个生疏的地方,只要看到麦当劳和肯德基这类快餐店的大招牌,就可以放心地花不多的钱比较满意地填饱肚子。
快餐店的连锁经营,采取规范规格、质量和独立经济核算的方针。规范规格、质量,靠的是许可证制度,每个独立的麦当劳店,都要在质量、规格上对上级负责。这样一来,世界各地的麦当劳汉堡包,都是一样规格一个味道,以至于有些经济学家提出,衡量收入水平,可以统一计算月收入可以买多少个汉堡包。按照这些经济学家的设想,美式快餐的汉堡包,俨然成了价值衡量的标尺,是标准件。在意大利做事每月收入几百万里拉,可是他的“汉堡包”价值,却比不上在美国每月仅收入几千美元。看过电影《罗马假日》的读者,都知道记者给公主的几千里拉只抵一个半美元。
观察美式快餐在中国的经营,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首先,这些快餐在美国是给普通大众填饱肚子的,至少对于成年人是这样。但是到了中国,往往是一家人享受或者情侣相聚的地方。我看这不单与生活水平有关,还有文化崇尚的因素。不过美国的孩子也迷恋麦当劳。人们说,电视广告影响效果最好的社会群体,是学龄前后的孩子。只要把他们哄住了,家长就得乖乖地把钱掏出来。事实上,麦当劳的确是下了许多功夫来吸引孩子。在美国,麦当劳的主要对手是“汉堡王”(BURGER KING),几乎每个加油站附近都会树立麦当劳和汉堡王两块高耸的大招牌。汉堡王宣传吃得饱,汉堡个头儿大;麦当劳的策略则是讨好小孩,一定有儿童游戏和吸引儿童的花样侍候。麦当劳最近的“开心熊”收集节目,在香港和在内地都是一个标准。
麦当劳与肯德基的甜筒雪糕之战却有中国特色。话说麦当劳推出2元一份的甜筒雪糕,对生意很有推动力。这样肯德基就被冷落了。竞争市场容不得退缩。于是肯德基也以甜筒雪糕应战。本来,肯德基的主业是炸鸡而不是汉堡包,所以麦当劳与肯德基应该有点互补的关系。事实上在他们的本土,麦当劳的主要对手是同样主营汉堡包的汉堡王,再退一步,顶多把主营一种墨西哥风格的卷饼的TARCO BELL也算上。问题是无论BURGER KING还是TARCO BELL,在我们这里都了无踪迹,难怪我们的顾客就在麦当劳和肯德基之间游弋了,尽管他们的口味并不那么细致。
一些读者可能纳闷,同是美国的连锁快餐店,为什么相互竞争。其实,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局之下,商业利益往往高于文化等非商业的因素。既然我们的顾客在麦当劳和肯德基之间游弋,那么,同样源自美国的两家连锁快餐店,就在我们中国展开了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我们欢迎这种竞争。
美式快餐的营销策略
美式连锁快餐店在世界的成功,激励中式快餐也要走连锁经营的路。但是依我看,中式快餐即使连锁经营,也很难获得那样大的成功。
美式连锁快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较好地解决了信息问题。对于中式快餐来说,解决信息问题要困难得多。
读者可能要问,吃饭的事情,怎么变成了信息问题?莫着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假如你到上海旅游,还有富余时间,突然心血来潮,要到祖国的第三大岛崇明岛去看看。在崇明岛,看滚滚长江“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去,那是何等的壮观。我曾经在崇明岛生活半年,忘不了那气势带来的震撼和陶冶。
游崇明,至少得一天。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多半不会带上干粮去旅游那么老土。于是要找饭店。可是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上哪一家饭店好呢?这就是一个信息问题:你不知道哪一家饭店好。
那年我的学生请我到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周末开车和我到所在的BC省的省会维多利亚玩。维多利亚既是一个比较小的城市,又是一个相当大的海岛。准确地说,维多利亚市在维多利亚岛,在岛的南端。温哥华是我到过的世界上最美丽宜人的大城市,是一座海湾、森林和花园中的大城市。维多利亚比温哥华更加漂亮。从地理上说,维多利亚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省会温哥华的关系,有点像崇明和上海的关系,只不过那里的水是蓝的,富有情调,缺乏长江类咖啡色巨流的雄浑。
中午时分,我们就在维多利亚我们从来没有去过的小小的唐人街找地方吃饭。上哪一家饭店好呢?我的学生很有见解:哪家饭店食客多,就上哪家。的确,饭店顾客盈门,已经向外界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它是口碑比较好的饭店。顾客盈门的现象是一种信号,是说明这家饭店物有所值的信号。
美式连锁快餐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严格划一的质量要求,在多年经营的基础上向世人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它们的快餐的质量是有保证的。所以现在在美国开汽车旅行,不论到了哪里,看到你喜欢的连锁快餐店的大招牌,你就可以泊车进去,绝对不会发生感觉受骗的事情。在多年艰苦卓绝经营的基础上,现在这些连锁快餐店的大招牌,已经成为他们的餐饮物有所值的信号。
这么说来,似乎中式快餐也可以严格质量啊,为什么迄今没有什么中式连锁快餐可以和麦当劳之类平起平坐呢?有人把原因归结为东方式的管理灵活性太大,结果做不到整齐划一。但是我觉得,中式餐饮的特点,已经规定了它不可能在连锁经营中做到规格质量严格划一。
这种说法完全没有贬低中式饮食的意思。虽然我自己对面包奶酪也很喜欢,但是对中华美食的魅力也算相知。问题在于,中式餐饮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它的变化和多样性。所以,虽然我们不排除管理方面有许多可以向人家学习的地方,但是中式餐饮难以做到规格、质量整齐划一,却是技术方面的先天因素决定了的。这就是说,管理再好,也是扬短避长,在连锁经营这种方式上难以取胜。
记得十多年前我随一个小型代表团访问哈佛大学,晚上在街对面的“北京饭店”吃饭。点菜的时候,伙计对我说:“你们先点,有不好的我再剔掉。”我问怎么叫“不好”。伙计小声说,酸酸甜甜骗老美的。你看,中华美食在西方治得老外如此服帖。对于欧美的老外来说,任何一顿中餐都要比麦当劳这样的快餐隆重得多。但是即使这样,熊猫连锁中式快餐在美国奋斗了这么多年,到底没有闯出可以对人家形成威胁的局面。
做生意要讲究扬长避短,而不是避长扬短。从概念上定位,中华美食绝对在麦当劳、肯德基之上。你可以用中华美食招待贵宾,不可以让麦当劳当此大任,这就是最简单的证明。所以,如果我们要从美式连锁快餐店的成功里学到一些东西的话,不妨来一点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多搞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色,多提供一些亮点,而不是去参与划一的快餐连锁经营竞争,因为中餐在标准化方面没有优势。
餐饮竞争讲究扬长避短,世界经济竞争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珍惜您的成功,麦当劳
前些年,美式连锁快餐店“麦当劳”在广州刮起的“史努比旋风”引起广泛争议。传媒的意见一边倒,普遍认为麦当劳“不当促销”,需要遏止,具体的指责则包括“超范围经营”和“违规搭售”等。麦当劳答辩说并非超范围经营,也没有搭售。孰是孰非,固然有待澄清,个中事理,实在颇耐思考。
前面说过,麦当劳的主要策略之一是讨好小孩,一定有儿童游戏和吸引儿童的花样侍候。早先,广州和香港的麦当劳就都有过“凯蒂猫”收集节目,市场反应热烈。现在,广州麦当劳推出“史努比”玩具收集活动,在市场卷起一场旋风。追逐史努比的固然主要是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但是因为对独生子女的宠爱,许多家长也卷了进去。麦当劳推出史努比玩具,总是不安排在周末,并且宣传品数量有限,促使收集麦当劳玩具上瘾的学生,不惜起早排队,势必抢购到手。心思已移,学习难免受到影响,更不用说造成迟到和旷课了。
有人批评麦当劳“超范围经营”和“违规搭售”,我倒没有这样的认识。至于是否“不当促销”,我也有疑问。按照我的想象,“史努比”旋风和“凯蒂猫”收集之类的宣传一样,目的在于更新麦当劳对孩子们的亲和力,因为孩子们的直接需求和带动需求是麦当劳利润的重要来源。不时翻新花样,务必把孩子们紧紧抓住,就是麦当劳的营销策略。明白这一点以后,我们应该承认,麦当劳的确成功,甚至做得比在美国本土还成功。
让孩子们如此痴迷的是凯蒂猫和史努比之类的玩具。我自己不会收集什么玩具,但是内心里却非常佩服把这些玩具推向市场的企业。凯蒂猫和史努比是那么清纯、那么憨厚,孩子们热爱他们,这总比恋上学业以外别的什么东西强吧?如果一部大体上说得过去的电影能够“把观众唤回”就要受到称赞,为什么孩子们热爱凯蒂猫和史努比却要受到谴责呢?
如果因为热爱凯蒂猫和史努比,以致影响学习,本身当然不好。值得思考的是,学习怎么那么容易受影响,是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在教育方面有失败的成分?
传媒大篇幅引述家长对麦当劳的抱怨,几乎都有同样的格式:老迈的家长纠缠不过热衷史努比的孩子,身疲力竭为宝贝孩子抢购史努比。他们把对孩子的无奈转化成对麦当劳的怨恨。可是,如果自己在史努比面前只好甘拜下风,作为家长难道不值得做一点反思?
我们的学校教育为什么难以吸引学生,同样值得反思。教育改革讲了多少年,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相当缺乏亲和力。如果一定要杜绝外来的竞争,才能保证学校教育能够平静地进行下去,那么顶多是在温室里培养花朵。问题是,一体化的世界已经没有这类温室的位置。
有趣的是,就在一面倒声讨麦当劳的报纸上,《彩票中奖必读》、《彩票神算软件》之类误导性和欺骗性的广告却可以堂而皇之连篇累牍,并没有招来什么批评。每念及此,真不由得要为清纯可爱的史努比打抱不平。
和以往一样,麦当劳这次推出的史努比也有好几款,麦当劳的拥趸们被吸引得非收集齐了不可。由于上次的活动在一些地方发生混乱,后来麦当劳的做法有了一些改变,例如提前开门、发轮候牌等等。这说明,麦当劳并不是不考虑社会后果的。当然,审时度势是一种艺术,麦当劳也不能说已经做得完美。
新张酬宾实乃两利
前面说过,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找饭店,采用“哪家饭店食客多,就上哪家”的识别方法,多半能够找到比较满意的饭店,顾客盈门已经向外界传达了它是口碑比较好的饭店的信息。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饭店顾客是否盈门,很难装得出来。
经济学在分析顾客行为的时候,会将顾客分为两类,一类是知情顾客,一类是不知情的顾客。正是因为知情的顾客要上他们喜欢去的饭店,才造成了那些饭店顾客盈门。
经济学研究企业行为和消费者行为的时候,都假设企业和消费者是理性行为的主体。所谓理性行为,就是趋利避害。你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知道哪一家饭店好。你为究竟上哪一家饭店吃饭犯难,这就说明你是理性人,你希望上一家比较好的饭店,希望不花冤枉钱,吃得满意,这样继续游玩的兴致也高。
读者可能会问,旅游地方饭店的顾客,游客多、本地人少,不知情的多、知情的少,会不会阴差阳错,都拥到比较差的饭店呢?能够发现游客多这个因素对我的上述结论提出商榷的读者,颇不简单。首先是有观察,有思考,不会盲目跟着别人的文字转。这是很可宝贵的风格。现在,就让我们从游客比本地人多的假设出发,看看少数知情顾客怎样影响顾客盈门的大局。
为了说起来简单一些,假定这个小地方只有两个饭店,一好一差,而中午要上饭店吃饭的顾客共60人,里面2/3是游客,共40人,只有1/3是本地人,合20人。假定游客对饭店好坏都不知情,那么合理的预期是,这40人一半对一半,20人去到好饭店,另外20人到差的饭店。但是本地人都是知情者,他们不会上差的饭店。这样一来,好的饭店有20+20=40名顾客,差的饭店只有20位顾客,冷热之对比,不是很清楚吗?你看,知情者虽然是少数,却左右了饭店生意好不好的大局。
实际情况当然未必就是两个饭店,更未必就是60人到饭店吃饭。上述2个饭店,60位顾客,其中40人是游客,20个是本地人等等的讨论预设,体现现代经济学的“模型思考”。这些预设就是模型。我估计,不少读者会信服上面的模型讨论。
也许有人觉得本地人占1/3太多了。我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你也不能排除有一些游客已经从亲戚朋友等途径知道这些饭店孰好孰差。这样一抵消,2/3和1/3的划分,应不为过。
问题不在于具体模型数据。模型和数据,特别是假设数据,都是帮助思考的工具。只要你觉得上面那样的分析有道理,那就行了。这就是经济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