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年轻人们念叨着这句经典台词,在现实中撞得头破血流,仓皇收缩梦想的阵地。别拿“为了面包”当做抛弃梦想的借口,想法子化梦想为生产力才是正道。
潘石屹 爱能让你更有力量
不顾家庭和亲人,为人类大理想奉献的革命年代早已过去了,可是家乡有年迈的双亲,需要照顾,外面有自己的理想,需要追求,我该如何取舍?
亲爱的潘石屹老师:
您好!
若此信有机会被您看到,我深感荣幸。
一张与您有关的充满个性的建筑样图,冲破了我以前的价值观。在惊叹中国也能有幸见到这样的建筑的同时,我也开始关注您的一切。您的博客成为我上网必看的网页。我也有幸拜读过您的《我用一生去寻找》:“爱不是什么高妙务虚的理念,它异常现实,爱他人就要有益于他人,而且爱是一生的学问,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起就在学习它。”您让我折服的不仅仅是辉煌的事业成就,更是智者仁者的生活态度:“我本人不相信风水,但相信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的力量是跨越时空,不断积累的,它不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也不会随着人的生老病死、宇宙的斗转星移而消失;我不相信鬼神,但我相信神圣的力量,相信上苍的存在。我本人坚持每天祈祷、冥想,并把每天的每一件工作都当成神圣的祈祷去做、去看待。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无怨无悔,没有记者朋友们写的那些‘恩怨情仇’,也没有所谓的‘阴谋诡计’,更不存在商场上的‘尔虞我诈’。”
而在我心中,最羡慕您的,是您在风风雨雨的事业背后,有着一个温暖的家。
我想请教的是人生的理想和社会的责任,事业和家庭,如何抉择?
在大学生活里,我感受到那种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典型“面貌”。身边的人形形色色,有人怀揣梦想,有人自甘堕落,有人盲目自大,有人表里不一。我不想被拉入腐朽生活的同时,又想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完成一件事情的同时,往往会失去更多,这是我在生活中得到的经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真心想在社会主流中展示自己,打造自己的梦想之帆。不论成功或失败我都能接受,只希望活出无悔人生。
但很多事情不尽人愿,我们充当着社会的一分子,就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这个时代,独生子女已经是主流。我作为家里的独生子现在是家庭唯一的希望,要成为一个孝顺的儿子,将来还要做体贴的丈夫、慈祥的父亲。我喜欢在风口浪尖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也向往温馨浪漫的家庭生活。即将大学毕业面向社会的我,深感迷茫。
最近和一些同学一起承办了移动公司开学时的新生登记业务。开始人生第一次创业,这让我无比兴奋。工作的任务就是将新生入学通知书里的SIM卡在自己的手上登记激活。我和一群伙伴一起接下了这项任务,彼此之间既是队友,也是对手。开始时我们还相互交流方法技巧,分划合作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渐渐涌来,我们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曾经朝夕相处的朋友变得非常陌生,一些话语中透露的意思更是毛骨悚然。我咬着牙,扯下脸,不愿输给任何人。我们多次为争抢一个位置而争吵,也会为了一个新生的名额冷眼相对。而在这次竞争中,我显然是个失败者。有几个人偷偷地利用某些特权,一次又一次破坏我们之前定下的规则。惨败的业绩让我沉思了好久。在竞争中体会到的真实和残酷更增加了我的紧迫感,同时对身边给予我支持和关爱的朋友家人也有了更加珍视的感觉。
时间过得很快,我开始面对进入社会的问题。回自己家乡发展,还是去大城市闯闯,又是抉择。家乡有自己年迈的双亲,需要照顾;外面有自己的理想,需要追求。
现实让我止步。
有人说男人以事业为重,有人说健康和快乐才是最珍贵的。我知道潘石屹老师您从事业到公益再到家庭等等领域都非常成功,这也是我一直以来都很仰慕您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很想知道如何权衡这些方方面面。在您成功的背后,是否也面临过这些问题,您又如何解决?
若能收到您的回信,不胜感激。
曹澈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背景资料
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会、社团联合会主要学生干部。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喜欢做一些创造性的事情。对现代艺术方面有着浓厚兴趣。
◆ 性格关键词:踏实 认真 随和 灵活
◆ 职业关键词:严谨 艰苦 团队合作
◆ 人生态度关键词:拼搏 挑战 知足
◆ 困惑关键词:责任 选择 坚持
尊敬的曹澈同学:
你好!
谢谢你的来信,你提了一个好问题:你觉得做成功者和做好丈夫是一对矛盾,为事业和家庭的抉择迷惑,担心未来各种角色在自己身上能否协调。我想,这正是你对自己责任的思考。事实上,我认为“又想做成功者,又想做好丈夫”这两者是统一的。只有一个爱自己妻子、孩子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别人,为更多的人去服务、奉献。或许你会说,在革命年代、战争年代,有英雄人物不顾家庭和亲人,为人类大理想去奉献。但是那样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成为历史了。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建设时代、形成时代,与以往的破坏年代、英雄主义年代完全不同。你要从爱你的亲人、爱你的家庭开始,爱你所处的社区,爱你服务的机构,爱你的国家、民族,一直到热爱全人类。你爱的范围越大,你获得的力量就越大。如果你一时无法掌握“大范围”的服务、关爱,就从小范围内开始,从基础开始。一般随着一个人的成熟,关爱的范围会越来越大。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梦想、社会责任等都会统一起来,从一个纯洁的爱的动机出发,找到美好的归宿。
恋爱和婚姻是人生的重要一课,年轻人可以在恋爱的过程中,学会爱,学会表达自己的爱,并由爱情转变成为坚实牢固的婚姻,建立美满的爱情、婚姻,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在恋爱这一课中,你要学会理解、爱、忠诚、宽恕这些美德,并把这些转化成自己性格的一部分,这对对方的一生也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人生的很多方面都会因这些美德而获益。同时,家庭的幸福是整个社会幸福的基础,没有家庭的幸福就谈不上社会的和谐和幸福。爱情放大一点说就是博爱,人通过爱情学会了博爱,爱别人,爱世界。有了爱,人的心灵才能受到启发,眼睛才会变得明亮;眼睛明亮,我们才能够追求真理、寻找到信仰,最后得以坦然面对死亡。
对家庭的爱与更大范围的爱并没有冲突,相反,不爱家庭,不爱身边的人,很难去爱更多的人,事业也难以长远。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但回头看,只有爱是长久的,是能改变人心、给人以力量的。从爱出发,你会发现所有矛盾都能找到协调的渠道。你可以与周围建立起积极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和一位邻居,或者和一位同学,或者和一位老师,或者是和在你困难的时候帮过你一把的陌生人。而以物质利益为共同目标而结成的酒肉朋友之间的关系总是很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当然,我以上谈到的爱,不只是物质,更重要的是灵性的、精神的。对陌生人微笑、为世界和平祈祷都是你爱世界的表现,你也会获得与你付出的同样多的力量。
礼!
(SOHO中国董事长)
洪晃 为文化殿堂添彩?你忘记了创新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我为传统文化骄傲,想为文化殿堂添彩,却无从下手,或许,是我忘记了什么?
亲爱的洪晃老师:
您好!
我来自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未来的道路,我们这个专业的许多学生都很迷茫,考研、出国还是工作?在初入大学时,周围许多同学并非出于兴趣而上文学院,而是根本就不知道该学什么。我为他们感到遗憾,因为在我心里,选择文学院就是选择了一项使命,应当努力成为祖国文化的继承者和引领者,未来更要为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出于这种愿景,我常想:我可以为文化事业做些什么?
从自身而言,我具备许多优势,对于人文艺术、民族风情、山川地理等,我都有着强烈的兴趣。也许是眼高手低,我很希望能做点事情,但又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以为自己可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可又不知道怎样脚踏实地做些什么,只会一个人小打小闹。
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接触到文化领域的权威人士,聆听他们对于我国文化现状的思考。我想知道他们对于青年人有怎样的期待,想知道他们希望青年人在现阶段做些什么。未来祖国的文化事业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和我们青年人有怎样的关系?我很希望当代的知名文化人士能和高校学生有更亲密的接触,以传达他们的声音。缺少交流沟通,会造成文化代代相承之间的隔阂。
不少人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无人扼腕叹息,那么针对这种现象,到底有多少人通过自己的能力有的放矢地做事情?我相信许多人挽袖当臂,有劲却不知该往何处使。除了发出一点自己微弱的声音,我们还可以干些什么?
社会上的孔子学院、国学热,引起了普遍的关注,让我们意识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校园中不乏对古典名著、琴棋书画、戏曲百艺有浓厚兴趣的同学,更多时候,我们只能在校园这个象牙塔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离开了校园,走向了社会,我们又该如何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如何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身的作用?
现在文学院的学生大多以学习文学语言为主,书法绘画等艺术专业则归属于其他专门的院系,这些传统文化被人为地割裂开来。记得我的行书老师在第一堂课上讲:大家为什么来学书法?当时我想,书法在古代本来就是文人学士的必修课,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我没有理由不去“为往圣继绝学”。然而,我所秉持的这些想法将会如何在生命中演绎?我想,许多学习古代文化的学生也有着这样的困惑。难道仅仅为了找工作、谋生路吗?现代社会的确不像古代,文人士大夫自发地在文化艺术中陶冶情操,悠然从容。相比起来,我们多了一份浮躁。
那些文化的引领者,像季羡林、启功等老先生,他们付出了自己艰辛的汗水,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静待着结果。天底下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宠儿吗?只要埋头学习,机遇就会降临么?机遇降临了,我们也不一定能把握住机遇吧!常听说“机会留给那些更有准备的人”,现阶段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作好准备等待结果吗?
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有影响力,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将令世界惊叹。北京奥运会极具东方韵味的开幕式、全球不断增办的孔子学院……中国以文明古国的优雅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综合国力的增强也包括文化软实力的作用,那么我们的继承者是不是已经达到相应的标准了?是不是已经具备所需的综合素质?还缺少什么样的文化储备和历练?中华文明的璀璨精华在下一代文化引领者身上会继续发出夺人的光芒么?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哲的话振聋发聩,激励我前行,我不想让它只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我们的继承者们已经准备好接受文化事业的重任,只是他们还缺少指引,缺少实际行动,缺少抓住机遇的本领。他们热血沸腾,豪情万丈,如果有了更好的指引,他们一定可以成为下一代文化事业的领头人。
文化殿堂需要更多人的装点,各尽其才,我想,如何,我才能为文化殿堂增彩,为祖国文化事业真正做点事情。
洪晃老师,这些是我所想到的,如能得到您的指点,不胜荣幸!
谢谢您!
罗舒予
首都师范大学
背景资料
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07级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曾在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会工作,在学习部担任副部长之职,策划主办“首都师范大学第八届师范风采大赛”。
◆ 性格关键词:沉稳 大方 聪慧
◆ 职业关键词:爱心 耐心 细心
◆ 人生态度关键词:坚定 奋进 踏实
◆ 困惑关键词:文化事业 个人发展
罗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信,我百般不解,还以为是一位出土文物写的宣言。没想到你这个年龄、这个时代出生的孩子还用这么僵硬、空洞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想。
我正在看南怀瑾先生的著作,他在书里说“文化表现在形态上,常有四大类:‘衣、冠、文、物’”。所以文化是活的,不是你想象的,被供在一个殿堂里,像僵尸一样躺着的。文化是我们每天的生活。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你是学中文的,应该知道老祖宗这句话的意思。这是我想告诉你的第一件事情。先不要摩拳擦掌,准备杀出一条血路,走入文化殿堂,文化形态有四种,你都了解了吗?我想你只是对其中一种比较了解。所以先别急着要“弘扬”你没搞明白的东西,弘扬错了,别说进“殿堂”,就算去了文化“地狱”也会被踢出来。这是第一。
你迫切要接触文化名人,加快自己进入殿堂的步伐。这点显得有点急功近利,心态不是太好。我只能告诉你,跟在名人屁股后头只能闻到他们放的屁有多臭,不会让你自己有任何长进。名人只是远距离比较光彩,近了就能闻到他们身上的腐朽味道。你应该做什么呢?还是听老祖宗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南老师怎么解释这句话呢?他说:“学问不是文学……做人好,做事对……这就是学问。”也就是说,要进入什么“殿堂”,先要学会做人,做人是最大的学问。 既然你是文学院出来的,建议你可以再看一遍《论语》,先以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继承中国文人的优良传统。这是第二。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什么研究,我这代一直在追赶西方。但是我现在正在不亦乐乎地看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精彩极了。改变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观点,让我认识到自己以前的无知。以前,我觉得中国文化失传,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观念僵化,总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没有任何活力。而西方文化,从教学到表现方式都充满活力,总是给人很多惊喜。他们不仅不会逼你去背他们的文字,并且能让你交钱去看他们的文化—比如好莱坞的电影,一个美国文化传播的重点工具。看了《论语别裁》,我觉得我错了,完全误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书里指出,《论语》的形式就呈现出孔子教学生是每时每刻、随时随地的。有些段落甚至是在马车里的闲话。这说明是后人没有好好继承,把活的东西变成了僵硬的。而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几千年来已经僵硬的文化变得再活起来。
如果你还是很想为中国文化做点事情而不只是想进入文化殿堂,你应该想一想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再复活,让我们的文化有当代性。这是一个特别大的任务,不是吓唬你,从“五四运动”到现在,所有文化人都在做这件事情,进殿堂的,没进殿堂的,都在考虑同样的问题。我不是什么文化人,但是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我的第一个任务是给自己补课。所以,下面我要说的,只是一个学生对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