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我们聊一聊
3428000000012

第12章 我的命运谁做主(2)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一夜成名,张爱玲说过的,“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句话真的耽误了很多少年人。其实,你如果把人生当成一次马拉松长跑的话,在前一千米是否跑在第一名真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吗?

我身边有着很多与众不同的杰出人物—至少在世俗的意义上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于自己的工作中。

在我熟悉的中国经济学家中,张五常大概是天赋最高的一位,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差点儿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他又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早年为了写《佃农理论》,他把十几箱原始档案一一分拣读完,这份工作大概是很多博士所不屑于去做的。到今天,他已经是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了,可是每周还要写两篇1 500字以上的专栏文章。

在我了解的当代西方学者中,英国的尼尔·弗格森是公认的“神童”,他的研究领域横跨历史学、经济学与政治学三界之间,不到30岁就被牛津大学聘为研究员,40岁时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一百人”。可是他的勤奋又是非常人能比的,为了写作《罗斯柴尔德家族》一书,他和助理们翻阅了罗氏家族百年以来的上万封家信及成吨的原始资料。

所以,在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不足与外人道的辛苦。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情。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

你在信中提到—“我想做到不可复制—但我做着与大家相同的事情,又怎么能与众不同呢?”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跟你一样,年轻的时候也常常困惑于此。

陈寅恪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有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他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他说的是做学问的道理,其实也是任何事业获得成功的道理。那就是,你必须要找到新的材料和新的问题。

新材料与新问题,是可以互相启发的,有时候,新的问题促使我们去寻找新的材料,有的时候反之。一个人什么时候可以寻找到这些属于自己的新材料和新问题呢?这就需要不断地试探、学习和大胆的假设,作为一位正在大学读书的人,其实不必焦虑于“为什么我现在还如此的平凡”,因为你好比是一个正在学习游泳的实习者,你现在只需要学会规定动作,打好基础的功夫,同时心存高远,在日复一日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新材料和新问题。

与众不同的东西,往往在制造的过程中是枯燥的、重复的和需要耐心的。

在流传至今的明清漆器中,有犀皮斑纹的是最昂贵的,几乎一器难求。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甚至不知道它是由哪些天才制造出来的。后来,王世襄终于在他的书中把秘密泄露了出来,它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工匠制作犀皮,先用调色漆灰堆出一颗颗或者一条条高起的地子,那是“底”;在底上再刷不同颜色的漆,刷到一定的厚度,那是“中”和“面”了;干透了再磨平抛光,光滑的表面于是浮现细密和多层次的色漆斑纹。

当我读到这个秘密的时候,突然莞尔。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

(蓝狮子出版人、财经作家)

黑幼龙 我要做一个高效能人士!

我内心焦虑,却总行动缓慢;要做的事情很多,却总是路径漂移,拖沓和慌乱。时间该如何管理?生命又该如何更有效率?

尊敬的黑幼龙先生:

您好!

我想向您请教的问题是关于如何做一个高行动力的人。西方成功学用行动商数(PQ)衡量一个人主动有效的行动能力。中国古语有云: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而我似乎是一个行动商数很低的人,缺乏一种持之以恒的行动精神。我不是一个缺乏想法的人,也很积极乐观,乐于接受并尝试新鲜的事物。大部分时候,我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深切地知道阻碍我进步发展的障碍何在。我常常会想,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并希望在更多方面取得突破、做得更好,但真正要改变某些不足和缺陷时却总是感到无力,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持之以恒地付诸行动,并且不懂得行动的优先次序。

习惯,是很强大的一种力量。而很多坏习惯,似乎是我无法战胜的顽疾。譬如,我的字写得很差,给人的印象十分糟糕。不少朋友都向我??出过这个问题,大学阶段恩师也专门指导过我如何改进,但多次决心以后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进步,信心反而在一次一次的打击中丧失。我并不怀疑我做事的能力,却怀疑自己做事的风格。高效能人士认为事情有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之分,强调要事第一。而我似乎常常为了处理一些“紧急”的事而丢下了“重要”的事情,因为它们需要更多的时间付出和精力支持。虽很重要、短期内却不那么紧急。这让我在很多事情上意识到了问题,却难以真正进步。

说到做事风格,我不是一个喜欢作计划的人,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常常比较拖沓。有时因为自己贪玩、有时因为自己过于宽松的判断、更多时候是因感受不到那份不得不做的压力而懈怠。但一般我也不会延迟完成任务,原因是最后时刻我会有惜时如金的高效,“置之死地而后生”很适合我这种做事方式。渐渐地,我竟习以为常了。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很糟,总在紧急的事务上消耗精力,看不到实现长期目标的希望,原有的不足没有在时间的流逝中得到修补,反而愈积愈厚,行动激情随之不在。

“磨刀不误砍柴工”、“厚积薄发”的道理,我虽然明白,却总是做不到。是我过于讲求实效,耐不住那份看不到成效的寂寞吗?急功近利是一个心态问题还是性情问题呢?另一方面,如何把握时间、认真执行对我来说也是个很大的挑战。知道一件事情的重要性,于我来说并不困难。但如何在心理上、行动上说服自己足够耐心地去认真执行,是一个大问题。当我在面对一个需要付诸长远努力、持久才能得到提升的重要事情时,应该怎样舍弃一些工作,去作“磨刀”的准备呢?什么时间做、如何做好“磨刀”工作?这些问题时常困惑我,让我感到“补短板”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正因为没有那份足够的耐心、持之以恒的耐力,即便我知道了正确的方向,也很不快,还束手束脚。我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糟糕的是,却常常感觉不到优势应有的作用、改变不了劣势的负面影响。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有效避免自己的不足呢?

在此,希望您能给我以及和我有同样困惑的同学们一些建议。如何明白行动的优先次序,用一份对待“紧急”事件的心情去处理一件“重要”的事情?如何在“厚积”的阶段持续地付出努力,并坚信这一努力是我“薄发”所必需的基础?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有效行动,及时清除鞋里阻碍我们走向远方高山的小沙粒,拥有高效的执行力、做一个踏实的行动者?

期待您的答复。

黄崇望

上海社科院

背景资料

1986年9月生。04年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08年毕业,免试直升上海社科院法学所研究生。为人喜自然宽和,乐于尝试,尤爱田野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回首过往,个人认为经历曲复殊异但平安顺畅,多有贵人之助,常怀感恩之心。

◆ 性格关键词:热情 细心 豁达

◆ 职业关键词:管理 投资 创业

◆ 人生态度关键词:乐观 积极 宽和

◆ 困惑关键词:行动力 习惯 做事风格

崇望:

你好!

我觉得你是一位非常希望采取行动的青年,而且你认为不只是做就好了,还希望能提升效率,以结果为导向。

其实,事情不只是分成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有些事情既重要又急。像我们的车子在路上抛锚了;或客户打电话来抱怨,这些事我们理所当然会马上处理,不会犯你所说的拖延的毛病。

有些事是属于急,但不重要的。像明明我们在忙,却有人打电话来想聊天。这通电话就是急但不重要的。有人将这类事列为“时间强盗”,因为这些事夺去了我们不少时间。

还有些事既不重要也不急。但别低估了这类事,很多人天天上班只知道保持忙碌,好像这样才有安全感。关键在于他们在做这些事时,不会告诉自己这些事是不重要又不急的。

要想提升效率或取得成果,最重要的是要求自己多做一些“重要而不急”的事。

学习英文对我们的工作,甚至前途都影响深远。但感觉上并不急。下个月,明年或好几年后再去报名吧!可是当有一个很好的,但需要会英文的工作机会来临时,再急也来不及了。

运动,身体检查是不是重要而不急呢? 戒烟呢? 但愿我们都不会有“太晚了”的那一天。

对年轻人而言,提高沟通能力,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提升自己的领导力,都是重要得不得了的事。但我们都去忙那些急的事了,一直到有一天沟通与人际关系变成又重要又急了,措手不及该是多么遗憾。

我的大儿子黑立言在很多方面都很像我,包括凡事拖延,常拖到最后一天,或截止日期前才交件。有一次他告诉我,他的一位教授表示,爱拖的人常常比较聪明,因为他们有把握能在最后一天把事情做好。不知道这位教授的话对你是否稍有安慰。至少你能了解有这问题的人还真不少。

有哪些方法可以改进这个恼人的问题呢? 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不过回想我一生做得比较有成效的事,发现这些事常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愿景。常常去想这些事完成了以后的美好模样。这样会激发我们想做的意愿。例如,你该去和某人沟通,但一直在拖。这时,不妨想想你与他沟通后的融洽状况,想想你心中这块石头放下后会多么轻松。这样你可能就会立即行动了。

·阶段性的成就感。就像打高尔夫球,虽然距洞口有四百多码的距离,但第一杆打了二百码,走到球边就会有一种阶段性的成功的感觉,虽然距洞口还很远,可能还要再打三杆才能进洞。怪不得有这么多的人对高尔夫乐此不疲。我们做很多事都要提醒自己,每一阶段都会有它的价值,都有它的乐趣,而不是非要等到最后完成才算成功。像学英文,每进步了一阶段都是一种成功。

·奖励自己。每做完一件事,比如写完一篇报告,教了一班学生,都应该请自己吃一顿饭,买一件衣服给自己,或去看场电影。经过一段这种略带“强调”意味的激励过程后,也许我们真的可以改掉我们的老习惯了。

在20世纪40年代,有一位保险业的前辈作了一场精彩的演讲:“成功的公分母”。这篇演讲中的一些名言一直到今天还广为流传。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是:

“成功的人会去做失败的人不去做的事,而且会做成一种习惯。”

我们都很想成功。是不是该想想哪些事是那些不成功的人通常不会去做的。要是我们去做的话,那就找到成功的公分母了。

(卡内基训练大中华地区负责人)

吴晓波 学历与能力的正反比

有学历并不等于有能力,有文凭并不等于有水平—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却还会陷入“正反比”的困惑中呢?

吴晓波先生:

您好!

我是一名即将结束大一生活的大学生,在这一年中我碰到了一个可能很幼稚的问题,但我却备受困扰,希望您能略加指导。

因为高考报志愿的失误,我进入了一所二本院校就读,本来就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认为自己可以通过今后的努力成功,但是周围环境给我的压力太大,父母对我的要求是必须要考研,说要是以后不考研,二本学校的本科学历可能无法带来好的出路。我也很明白现在的社会现实,没有高学历就没有一份好工作。但是学历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什么是学历,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训练的学习经历。一个人在什么层次的教育机构中学习,接受了何种层次的训练,便具有相应层次的学历。从广义上讲,任何一段学习经历,都可以称作学习者的“学历”。而在现实中,人们通常所说的“学历”则是指具有特定含义、特定价值的“学历”,也就是一个人最后也是最高层次的一段学习经历,以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实施学历教育、有国家认可的文凭颁发权力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所颁发的学历证书为凭证。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戏言:中国的学历应该在博士后学位后面再加几个勇士、壮士、烈士。可见现在大学生们对学历的渴望与戏谑。

但是现在本科生想找工作简直是天方夜谭,对于现在这个社会而言,学历应该算很重要的吧。因为即使你再有能力,也是口说无凭,你不能对你应聘的公司说我会用我的行动证明给你们看,毕竟现在就业困难,竞争同一个岗位的人数不胜数,他们不会也不必去承担这样的风险。那么用学历、其他职业证书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但是等研究生毕业,再找工作时别的学生也都成长起来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研究生读完了不见得比本科就找工作的同学前途好。

学历真的很重要吗?我认为要看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心态。

其实,很多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不能说它是绝对重要,也不能说它是绝对不重要。有很多人因为一些原因,无法在教育机构中接受正规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没有光鲜的学历,但他们一样顽强成长,这个过程中积累的才华,思想,智慧,胆识,与空有学历???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学历并不等于有能力,文凭并不等于水平。当下有很多优秀企业看中的是个人的能力及经验。可是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依旧将学历作为重要考察指标。

所谓“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既然这世间一切的东西,都可以从书中得来,那么结合实践经验,平时多努力读书,学历又算得了什么?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暂,全部花在读书上似乎有点不太值当,我想趁着自己年轻多接触接触社会,多多奋斗,这样可能会对今后的生活有所帮助。可是好的学历貌似又是一块通往高薪的敲门砖,这让我很是困惑,不知道是继续按照父母的意思读下去,还是自己去“冒险”。

还有三年就毕业了,可我连自己的未来都没有考虑好,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从规划自己,压力扑面而来。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但是真正碰到这种人生岔口心里还是一团乱麻。爸妈是以长者的身份给我建议,我认为有必要听取一下,但是又不想全部照着来。您认为呢?

范倩瑜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背景资料

在无数的童话故事中长大的一个姑娘,爸妈给了一个很美好的名字,但是总觉得愧对这个名字,觉得名不副实。打小喜欢写作、看书。现在就读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闻学专业,正在向伟大的党积极靠拢,梦想以后有所成就。

◆ 性格关键词:外向 直觉 情感

◆ 职业关键词:打破常规思考 重视团队 有冲劲

◆ 人生态度关键词:有主见 乐观处事 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