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我觉得你已经走在了寻找答案的路上。这世上不存在什么统一、固定的答案,我只能为你提供一点参考。前两天,我读到苏联时代的导演塔尔科夫斯基的日记,我喜欢他的坦诚,还有从不松懈的自我反省。“我认为,现实是我们需要担心的最后一件事,因为它够乏味了,永远会在那儿,而更美更必需的东西,却需要我们关注”,他摘抄了我喜欢的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话:“现实无论怎么都满足不了我们,无论怎么也不会受尊崇,因为它是意外之物,是生活的残余。要改变永远令人失望、毫无乐趣的沉闷现实,唯一的方法就是否认它,从而证明我们比它更强??。”
我挚爱的作家托尼·朱特3个月前离去了,从两年前开始,他的身体从下到上逐渐瘫痪,死亡日益逼近,他像是另一个霍金,只有两个手指可动,生命给他最后的体验是只等肺部的肌肉萎缩。与此同时,他的大脑却获得了意外的动力。他发表在《纽约书评》的个人回忆,像是人类历史的另一个传统,那是苏格拉底临死前从容的学习一曲长笛,或是阿基米德在城市沦陷后仍在进行的物理实验。
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不要忽略你的独特性,同时也要寻找广阔的参照系,来激发自己。读过凡高的《渴望生活》吗?它曾经激励了好几代青年的成长,我不清楚,你,还有你的同代人是否仍读它。没有经过折磨的理想,终究算不上理想,被现实压迫而熄灭的光芒,则不是真正的光芒。抛弃那一套陈词滥调吧,你要回到内心,你要拒绝遵循普遍规则,你要和自己独处,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让自己的心局限在眼前的生活里,要去理解人类文明的宽阔和丰富,在发现世界的过程中,你或许也能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真正的渴望,以及对人生的期待。
祝好!
(《生活》杂志联席出版人,《亚洲周刊》、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袁岳 人生何事缁尘老
“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这么多有文化的人,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于是只好让另一些人无事可做。”我们将会是那些无事可做的人吗?
尊敬的袁岳先生:
翻开邮箱发现居然能有机会向众多的社会成功人士请教,实在是又惊又喜。匆匆看了一下名单,还是将袁岳先生作为我的请教对象。您在我们学校演讲时(同济大学逸夫楼)做的那些俯卧撑,让我记忆深刻。
如您所见,我想要询问的是关于就业的问题。这是个很俗套的话题,但同时又是历久弥新的话题。而之所以选择的是择业不是创业,是因为我个人认为创业是另一种形式的就业。我们不否认优秀的齿轮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国家机器的运转和日常维护是很重要的,虽然那没有太多的创造力;而与此同时,我们也愿意相信,不愿被打卡机拴死的人也是有的。只是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择业还是创业都是双向的选择,两者的区别在于择业是用人单位和个人,而创业是企业和市场在进行双向选择。我国现在的就业形势怎样呢?在我浅显的看法中,我认为高端人才的市场仍有缺口,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我知道同济大学前阵子还在向海外招聘教授;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在上升,一些跨国企业已经将劳动力密集型的工厂搬迁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环境保护压力较小的地方,例如老挝、越南等地。那么大学生就业形势又如何呢?我想答案是不言自喻的,如果一切都如设想中的那样顺利的话,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也不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愚以为,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无非是随着高校教育产业化,高等教育全面铺开,但与此同时我国的产业链无法同时接受如此多的高等人才。在这方面我国制造业的窘境已经很说明问题了。我们没有自己的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如客户渠道或品牌等,以品牌为例,即使是港台地区也很少有全球公认的一线品牌,因为社会信任是难被全球化的,这种纽带的地域性实在太强。
现在的时代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山下乡已然不可能重现,于是我们触目所及处,都是抱着文凭而找不到事情做的,或者说不愿“屈就”的大学生。
其实学生也很无奈,正如古斯塔夫·勒庞在社会学经典著作《乌合之众》中所说的那样: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这么多有文凭的人,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于是只好让另一些人无事可做。
当我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实在是忍不住击节赞叹,一个人怎么会对未来的情形、趋势作出如此正确的判断?本学期我们的一门课程叫做“现代社会调查方法”,通过粗略的调查和估计,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同龄人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多只有一个总体而模糊的概念,而没有明确且清晰的构想。这样的现象是好还是不好?我们应该一进大学就为自己制定事无巨细的职业生涯规划吗?
通过阅读《乌合之众》,我认为现在的本科教育缺少学徒期,即在投入实际工作之前,接受一些职业性教育,准备好一个框架,可以把我们迅速观察到的东西储存进去,并转化为实用技能的过渡时期。我们所谓的实习或是兼职都太不正式,没有办法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在学徒期这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做的都要比我们好,他们在规划之初就会想到学生的发展方向是否符合他未来的任务和特定工作的要求,是否能尽快投入到能够发挥自己能力的岗位上。
至于专业和就业的问题,更是不能免俗地要提到,一直认为,本科生的就业不要求专业对口,但是它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在接受本科教育期间确确实实学到了过硬的知识和技能。简单来说就是要有明确的一技之长,但是我实在没有把握说行政学就是一技之长,当然我知道行政工作很重要,可谁都没办法说本科时期学习行政专业,将来就一定能进入相关的行业发挥所长。
不知道这封信有没有机会转达到您的手里,无论如何还是要对您给我们这样的机会表示感谢。另外还要感谢您在学校演讲的时候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折腾”,我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一个敢于折腾的人。最后由衷希望能够得到您的回复,哪怕是简单的只言片语都会成为一个普通的学生继续前进重要的动力。
此致
敬礼
陈方圆
同济大学
背景资料
就读于上海市同济大学。父母是普通的个体商户,家中没有太过复杂的社会关系。
◆ 性格关键词:谦虚 理智
◆ 职业关键词:待定中
◆ 人生态度关键词:机遇 努力 有限的自由
◆ 困惑关键词:未来 定位 方向
陈方圆同学:
你好!
谢谢你的来信。首先我很欣赏你的观察,你对于目前教育问题以及它的关键症结所在的朴素描述,我基本上都赞同,在这个意义上你是有见识的,甚至是有洞察力的。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我又觉得遗憾,因为你没有太多的行动力,像很多你同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同学那样。在现在的大学生中,工科通常是好就业的,当然有职业分布的需要,但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更有动手能力,工科同学不只能做好工程师,做其他工作通常也不错,就是做我们的研究咨询工作也蛮好。而其他专业的尤其是类似于你们这类专业的同学的就业问题则要严重得多,原因就在于动手能力。其实在美国,与你的专业接近的公共管理专业还是有很多技能课的,比如他们学了公共政策分析专业,然后大致会去做社区动员、组织公益组织、从事谈判、利用网络进行选民动员、定量与定性的政策分析操作、公共理念的传播与广告等等,这些课程都很需要行动的,而且从中获得的行动能力转移到其他领域也往往可以通用。所以我们大家第一的问题不在你们自己,因为那些本来该设的课没设,而不该设的课不少,没感觉的老师也很多,所以“瞎子”领“瞎子”,一起掉进窟窿里,问题是带领的“瞎子”还有工资拿,同学们就难找工作了。
我个人是基本不主张指望体制改革好了,然后同学们的机会局面就根本改变了,等待是要不得的,自救更为重要。在我提议的自救方案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四点:一是去实际的工作单位实习与学校的学习一样重要,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社会真正的需求,然后就有了选择的取向;二是不要把自己的专业太当回事儿,因为大部分同学对专业并无感觉,所以只要把它当一个暂时的编制,然后自由地寻找有感觉的领域,在考研究生、找实习单位、作课题研究、发展人脉关系的时候向自己有感觉的领域趋近;三是积极建立社会上的良师益友关系,弱化与家长、老师之间的传统影响途径,在自己独立的社交关系中形成自己的主见;四是在理想的现实下用目标管理法,为自己设定一个相对长期的努力计划,这就是个人战略了。在我提出这些建议的时候,意味着我们的同学需要打破专业束缚、打破家长主导、打破成绩迷信、打破校园围墙、打破眼前利益,这就是我说的“破镜”的意思。
顺便说下,我的第一个专业法律只是因为我的一个误解,并不是我喜欢的,而第一次读研究生也是服从组织的安排。但是,我学法律的学法绝对是很“非法律”的,因为旁听的非法律课远多于法律课,我上法律研究生的时候也主要是用哲学与社会学研究法律,当然我后来选择的社会学与公共管理都是我喜欢的专业,我也能用我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而且我把后来不断的学习与访问研究变成了对我职业支持性很强的资源渠道。我前面讲的那些原则,在我实际的学习生涯中都尝试过,而且也坚持了下来。有一点我很相信,我们是在通过学习寻找自由王国,我们不能为学习而丧失自由,如果是后者那么这样的学习方式就应该被打破。
(零点研究咨询???团董事长)
洪晃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心却凉
有人说“80后”是最爱玩的一代,其实我们早已失去了玩的能力。我该继续在学堂里念圣贤之书,还是一步迈向社会做个社会大学的学生?
尊敬的洪晃老师:
您好!
都说我们这一代是幸福的一代,高科技把我们的生活拉动了一大步,迈入了所谓的新时代。可谁又知正是这些玩意儿推着我们这些还朦朦胧胧的孩子们一夜长大,加快节奏,顶着压力,陷入复杂的社会中摸爬滚打。
我们打从出生开始,竞争也就随之开始了。“要赢在起跑线,倘若起跑线赢不了,就赢在终点。”有几个孩子是真真实实拥抱着童年的美好度过的呢?我很庆幸我是其中的一个,父母并没有约束我太多,我在最初的纯真里度过了我的童年。长大了迈入学堂,耳畔响着的依旧是“竞争激烈,多学自有好处”……舞蹈、话剧、奥数、美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找不到的兴趣班接踵而至,满足了原本就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也把孩子们一再推入深渊。之后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中考,接着是第二个选择的十字路口—高考。当我们好不容易拖着疲倦的双腿迈入“金榜题名”的大学时,我们以为这是个港湾,可以暂且歇脚等待养精蓄锐后再作规划,谁知……
玩很重要
曾经有媒体问袁岳:“你生产力那么强,干的事情那么杂,很多事情还都那么有模有样,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袁岳老师告诉我们因为他从小爱玩。很多时候我们喜欢玩,只是想逃避学习给我们带来的挫败感、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剧烈压力、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厌倦感。如今的我们又有多少人是确知自己在玩中的乐趣是什么呢?
玩有很多种方式,如何在自己爱玩的范畴中找到成功的目标,其实也是个大学问。如今的大学生以为花天酒地,寻求的那么一丁点儿刺激就是真正会玩,其实那早已丧失了玩的天性。四年的光阴一过,他们就仍然是一页白纸,大学时光什么都没有留下。他们变成大海里的小鱼,迷茫、无助地奋力向前,想弥补曾经的错误,回头一看却发现还是身处大海的一端,无法前进。
我早早领会到踏上社会后巨大的竞争压力,就为自己报了日语业余学习班,起初那会儿可有斗志了,如今却早已人去楼空,成为一种无奈的负担,投了钱也只得继续跟着学着,其实它的乐趣早已不知在何处了。对于年轻的我来说,好玩才能产生动力,才能有一往无前的冲力和拼劲,可它究竟身在何处呢?
想干却不知从何干起
我们这一代人往往怀揣着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是真的做起来又好像都只有三分钟热度,久而久之,再大的热情也亮红灯了。找不到自己可以驾驭又能驾驭得当的领域:选择工管专业不是出于兴趣,也压根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只是跟随大流;想创业不知从何创起;看着招聘市场竞争激烈就想留学读研,又怕最后落得个无法毕业。我们的选择太多,想得太多,把实践的时间都消耗在选择和犹豫上了,同时也就熄灭了曾有的高昂斗志,于是乎我们一事无成。
难道找到好工作才是王道
大学是把双刃剑,劈得开你未来的理想路,磨得平你曾经热情激昂的人生路。
刚进大学那会儿,我怀揣着终将实现的美好愿望,开始了大学生活。常听说“大学只要不挂科,浑浑噩噩地度过也无所谓,毕竟找到一份好工作才是王道”。谚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既道不同何必相谋和”。渐渐地,一批谋得好工作的专职学生们,打破了我曾经的坚持。他们学历不高却有足够能力觅得一份与本科毕业生收入水平相当的工作,大学生又何必在此寒窗苦读几年载呢?我甚至怀疑当初选择大学是为何?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还不如比自己学历低的高职人员,是巧合还是宿命?由此引发的学堂不如社会学得多、学得实在的争议也越发强烈。
于是,有一批学生就真的弃学堂从社会,读书时就赚取所谓的社会工作经历,在人才市场跑来跑去,不再关注自己的兴趣、专业,以找到好工作为终极目标。只要能让自己做,待遇还不错的都一并接受了。然而相对于当时的理想,我们就越发疲倦。
面对漫漫人生路,迷茫、徘徊、周转,如今的我们面临的已不再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问题,而是路的前方迷雾太多,多得让我们不知路在何方。我们该如何确定自己的位置,继续自己的人生轨迹呢?
高洁
上海外国语大学
背景资料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学院的大二学生。中学期间策划和参与学校同班级间的活动;大学期间参与社团等活动,作过兼职打过零工。是个自小就像男孩子般大大咧咧的女孩,总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尝试、愿意挑战。
◆ 职业关键词:乐趣 负担 谋生
◆ 性格关键词:乐观好动
◆ 人生态度关键词:年轻没有不可能
◆ 困惑关键词:兴趣从何觅
高洁同学:
你好!
有没有想过“认真”二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