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得此机会与您作直接交流,我心中充满了感激。希望您看到这封信后可以为我拨云见日,以您的人生经验为我指点江山,点亮前行道路上的启明灯。
我的人生已走到了第二十个春秋,想想我这个“90后”也开始从年少懵懂步入了该为自己人生作详细规划的时候了。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无不顺利,我一直是全市最好学校的特长班的尖子,专搞奥赛,只是在高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保送成功有些灰心丧气,连高考也没有认真对待,最后只进了并不理想的大学。想想这也是我现在为止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了吧。也许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历练。来到大学我经历了很多,慢慢地成熟了起来,面对抉择,面对诱惑,自己也算拿捏得颇有分寸,成绩不错,工作也较为优秀,这些都是为以后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然而面对工作,我有着与大多数人同样的疑惑,我称其为“工作选择无意识”吧。
“无意识”一词来自以前新东方徐小平老师说过的“考研集体无意识”。我想,之所以称其为“无意识”,就是因为:1. 具有盲目性;2. 具有共性。对于职业方向的选择,我倒是持着什么都可以尝试的态度,但对于以下问题我还是颇有疑虑,希望能得到您的解答。
首先,我想了解工作城市的选择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您曾经在珠江啤酒工作,后来又到青岛啤酒任职,体验过一南一北两个城市颇为不同的生活方式,对于这个问题,想必有您独到的看法吧。人是以群居方式生存的,不同的城市多多少少会影响到一类“他”的性格,“他”的工作方式乃至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这其中有着些许共性。比如今朝首善之地,明日世界城市的北京;借助中国崛起,建设世界中心的上海;机遇优势集于一身,北方中心指日可待的天津;老树逢春发新花,迈向国际大都会的重庆……哪一处才是最适合我发展的地方呢?
其实长三角的苏州、杭州、南京,往北乃至东北的各大城市也都有着各自的历史,各自的传统、优势和潜力。我觉得在选择工作地点的时候,可能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各种因素。比如说就我个人来讲,首先,我祖籍上海,老家天津,家里南北方的人都有,地域不同造成的文化观念差距不是问题;再来,四年大学在上海学的是工科,又是能源与环境这样的热门专业,并且工作之初我希望从事技术类的工作,故想要选择的城市应该具备下面几个要素:相对来说工业起点较高,但又需要某些环节的升级;城市环境较好,为了达到更高的目标需要出色的人才和高端的技术领先的企业;薪水与物价水平相对平衡,合理的收入和消费比才能带来幸福感。之后当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我更希望能够从事销售或管理,那么从偏实体经济工业化的城市转移到综合实力较强的金融中心类城市也是合理规划的一部分。
个人还是倾向选择一线城市,但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往往让人头痛,如果毕业时不考研不出国直接工作,而到时候就业形势又不是那么乐观,我也会考虑去二线城市发展。相对于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各方面的基础相对不成熟,比如生活质量,医疗水平,市民综合素质等,相对发达程度很难在短时间内赶超一线城市,但城市的绝对发展速度可能更快,在这样的城市中工作学习还是很能得到锻炼的。而当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二线城市的机会就可能不如一线的好。因此当经验能力都具备,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再杀回一线城市也不失为一种“曲线救国”的方法,这样无论对于国家对于个人都是有利的。每个人都不应该眼高手低,时机未到时强扭的瓜一定不甜。很有可能刚开始工作时地点选择你,而等到职业技能素养较为成熟时你就可以选择工作地点。另外我认为在选择城市这个问题上,能否陪伴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对于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我们也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不知您对我的分析有什么样的看法,希望您能针对这些想法指出我的不足,以及对我提出更为完善和成熟的建议与指导。
其次,对于职业生涯,如何作出比较详尽的规划,从时间轴和行业方向轴两大方向出发,使之有可行性、指导性,这些都是我时常在思考的问题。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3~5年,能有一口饭吃,苦练基本功。在此阶段我认为应该是不求更高的效率而求更多金钱之外的收获,用大基数的付出获取较多的经验。同时与周围的人搞好关系,拓展自己的人脉。
第二阶段:中期阶段5~15年,在某一领域有较高的素养,可以称得上是专家,独当一面,凭借经验解决问题,当然仍要随着世界的变化不停地改进观念意识,以避免被淘汰。常和志同道合的人切磋,为自己下一步的发展作准备。
第三阶段:鼎盛阶段20年~退休或不退休,真正地做到做自己爱做的事,赚自己想赚的钱,可选择的余地增大,让人生游刃有余。当然凭我现阶段的年龄和阅历是想不到更详细的人生规划了,就此打住。
我认为职业规划和地点问题有着密切联系,所以一份方向明确的职业规划对我们事业的发展、家庭的迁移有着极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对于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也希望您可以为我指点迷津。作为“90后”,这也是一个比较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家都希望在繁忙的工作和较大的压力下腾出时间建造一个和谐的家庭。这不仅是当今时代的需要,潮流的需要,我相信也是我们自身的一个基本需要,我们上一辈乃至上上一辈的需要吧。
很感谢您可以读完这封信,相信在您的指点下我一定会受益匪浅。
陈超逸
东华大学
背景资料
东华大学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系大二在读,现任零点访问中心负责人,曾担任院学生会文艺部部长,校红十字会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曾在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一汽通用哈尔滨轻型车有限公司实习。
◆ 性格:外向 开朗 冷静
◆ 职业:冷静 执著 有思想
◆ 人生态度:爱拼才会赢
◆ 困惑:地点 规划 家庭
超逸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来信,深感责任重大,我很想能为你指点迷津,不过我首先要说的是,你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任何人的意见都只能是参考,道理很简单,最了解自己的人始终只有你自己,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你行使权利。其实,在我看来,你已经开始理性地思考了,或许你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只是不敢确认而已。我相信,以你20多年的人生经验和阅历,由你自己来回答你的问题一点也不难。
我建议你不妨采用以下原则来破解你的困惑。
首先,回到你的内心,仔细听听它正在说什么,它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它渴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意思是说,在选择面前,我们固然要考虑现实因素,但为了让我们的人生能少些遗憾,首先要尊重内心的选择,记住,它是唯一的、仅从属于你的,别人的经验不能代替它的感受,一句话,要有随心所向的勇气。不妨现在拿出纸笔来,先写上“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闭上眼,静默一会儿,想出答案。当你抱着单纯的心思写下答案,并最终确认了之后,那么这个答案就是你的心愿所在了。
顺便提醒一下,在你吐露并写下心愿时,答案要尽可能清晰而简单,不能患得患失,也不能太过奢求,它是你的梦想,伟大的梦想是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的。你需要找到那句话,我相信,你也一定能找到。接下来,你的困惑就好解决多了,因为你面临的唯一问题就是如何去实现,或者说怎样能实现得更快一点。当你为自己设计路径的时候,请再次注意,是你自己设计,这就涉及决策人生的问题了。
其实,我并不觉得城市的选择是个问题,请你再问问自己,哪种选择离你的梦想更近?这就像一个痴心武术的人会去少林寺拜师一样,哪种途径最近就选择哪个,生活不可能十全十美,既然确定了梦想,就以它为尺度去考量,如果你觉得梦想离一线城市更近,那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呢?年轻的你还有的是时间。事实上,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不是先知,无法彻底看清未来。
关键是要听到内心的召唤,它不会欺骗我们,我们也有责任善待它,明心见性就是这个意思。
你在信中还提到了职业规划,我赞同你的基本想法,唯一感到有些不解的是,你说要在人生的鼎盛阶段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赚自己喜欢赚的钱,虽然我不知道你具体喜欢的是什么,但我还是建议你不妨把这件事提前一点。我知道做到这点不容易,但如果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了,那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就去追求呢?有一点可以肯定,你所喜欢的必定与心愿有关。如果无关,那就不是你真正喜欢的,我还是相信,一个人做自己擅长或喜欢的事情,在工作和生活中才会真正感到快乐。
很多人有一种想法,希望先有了现实的基础后再选择喜欢做的事,这固然是一种策略,但我想说,做喜欢的事,就意味着激情和潜能,喜欢做的事,就是你的天职,最后这件事就该是你的工作。
喜欢不是简单的喜好,它需要三个要点:第一,它要与你的梦想紧密相连;第二,它是你的长板;第三,对他人有价值。我的建议是,如果基本符合了这三点,不妨现在就开始考虑,找到你认为可以达到的平台。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不用担心拒绝,不用畏惧曲折,也不用计较付出,请相信,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候,选择太多等于没有选择,想得太多等于没有去想,关键是行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生总有一些不确定,这也正是我们的惊喜所在,我们选择了这条路,可能就错过了另一条路的风景,这就是人生。只要找到你心中的答案,自然柳暗花明。我知道,今天的人们都渴望成功,但我想告诉你的是,成功没有统一的标准。
那么,怎样才算是成功?或者说怎样才能达到成功?我的答案其实很简单:第一,你所选择的路径必须是符合潮流的,是有想象空间的;第二,这条路应该与你的内心和所喜欢的相吻合,只有吻合了,我们才会快乐,没有快乐的成功是难以想象的,也是难以持久的;第三,就是全心投入,真情付出,遇到什么阻力都应该抱着天然的自信去实践,说到底,这是你和内心的事情,不是你和他人的事。
请原谅,我无法为你提供确切的答案,实际上,也没有人可以替你作答,但我还是愿意相信,你完全具备足够的心智去开启发现的力量。看到这里,我想你已经知道该如何思考了,那么就去做吧!
(青岛啤酒前全球营销总裁)
俞敏洪 出国正当时?
人是群居动物,害怕被孤立,可是为了出国,我被逐渐边缘化,失去朋友、没有恋人、没空逛街,这些出国的机会成本,真的值得吗?
俞敏洪老师:
我很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通过写信的方式,和您谈谈处于出国进行时的大学生的一些思考,向您咨询并希望得到您的指点。
我,一个有着出国目标并正为其努力着,却又有些迷茫、有些不确定的大二学生。刚进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体验了一下潇洒自如的大学生活:社团、学生工作、各种联谊游玩,逃课成了常态,被高考这个指挥棒禁锢很久的我,第一次远离了学习。这也许是一种洒脱,抑或是一种放纵,总之,没有了目标也就没有了对自身的要求。将近期末的时候,我跟很多同学一样,临时抱了佛脚,还好多年的学习能力还在,成绩没有很差。不过,相对出国的高要求来说,这样的成绩是远远不够的。
定下出国这个方向是在大一寒假的时候。我读的是金融学,但在中国这个金融领域刚刚起步的国家里,每天接受着以外国原版教科书为本、却采用着中国式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作为学生的我着实有些无奈,所以我想出国,去金融领域已步入青年期(即使它偶尔还是会摔跤)的美国看看。我会作出这样的决定,也有来自父母的原因,他们和我探讨过个中利弊,向我灌输了很多他们的思想观念(例如,他们之所以没让我大学出国,首先因为怕我年龄太小,在他们眼中18岁仍然是个孩子,在外生活不便,而且大学的人脉对于将来的社会工作也很重要,既然我有能力进入一个还不错的大学,那就先在国内读好本科,等研究生阶段再出国,相信也有很多出国学子因此选择了相同的路径),而我,也逐渐地接受并顺从了他们的意愿。
于是,根据申请美国研究生条条框框的各种要求—GT成绩、GPA、社团工作经历、学术成就等,为满足这些要求我开始为自己量身定做一系列学习计划。首先开始着手准备TOEFL,GMAT也即将起步,抱着一本单词书变成了一种习惯。我进入了一种有点儿封闭的学习状态,只为在一个非英语母语的国度里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有机会的话我就和学校里面的老外们聊聊天,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此外,美国的大学在招留学生的时候很注重申请者的社区服务经验,他们看重一种服务社会的精神。而我自身就很喜欢志愿者工作,这个工作圈子不像社会,少了份功利,多了份真诚。心很纯、目标简单的人能走在一起,是件很让人快乐的事情。
但是毕竟和老外的交流、从事志愿者的工作只是一时的,结束后大家都得回到自己原来的圈子。在为种种目标忙碌的过程中,我放弃了很多与大学室友交流的时间,渐渐地,和室友不如大一时那样亲密了。大家的目标不同,忙的事情也不同,交集也就少了很多。回寝室,我尽量融入她们的圈子,但离开寝室,还是得按着自己的计划走。少了很多温情的成分,也缺失了一种寝室所能带给人的安心、一种归宿感。人的精力有限,至少现在的我能力有限,在我专注于自己的目标的同时,忽视了很多感情方面的事,为什么我会变成这个样子,这难道是成熟的表现?有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我所想要的。如果哪天一个人真的功成名就了,但感觉累了,想休息一下,回过头来看看,却没有一个朋友对着他微笑,那他真的会开心吗?人是群居动物,最怕被孤立了,我却在忙自己事的过程中,逐步被边缘化,我不知道该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
此外,由于想要锻炼能力、提升自我,我竞选去做项目的组织者,要做的项目是我喜欢的,我也愿意做这件事情。但还是有很多事情我并不情愿,比如为了绩点需要与某个教授有良好的关系,我不是很喜欢出于很功利的原因去接近某个人,但在这个关系主导的社会,难免有一些所谓的潜规则。这是为达成目标所需要的,可我不喜欢,我还是一定要去做吗?我一定要去顺从“朋友不叫朋友而叫人脉”这种功利的想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