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喧哗与骚动
3443800000061

第61章 法治时期:黎明前的黑暗(6)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股民们自然想不通,是什么法律允许全国人民到一部分人民的口袋里狂掏钱?难道进入了“打股民,分财产”的时代?不参加什么摇号,也不用承担概率的“原始股”,甚至大部分以面值自然产生的国有股,凭什么到市场上如此疯狂圈钱?如果仅仅是解决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或许觉悟高的股民会帮国家一把,承受这种减持价。但显然不是解决问题,这类没有改造到位大比例国有股的公司还在上市,这不是疯狂圈钱是什么?对二级市场高价买卖股票的投资者来说,公平何在?

与利用国有股疯狂圈钱相比,利用增发新股来圈钱也毫不示弱。2001年3月25日到6月1日,先后有66家公司提出了增发方案,到7月30日,已达到了110家。加上2001年一季度已有14家公司实施了增发,不过半年时间,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就多达124家。至股市暴挫时,已有16家公司实施了增发,筹资总额162.45亿元,平均每家公司通过增发筹资10.15亿元,这大大高于36家新发行上市公司和65家配股公司平均每家筹资6.06亿元和3.67亿元的水平。新股上市的速度也没有减缓的迹象,即便在暴跌时依然我行我素地圈钱,比如7月24日同时公布4只股票在一周上网定价发行,导致大盘应声而落,沪深指数跌幅近2%,位居年内单日跌幅的前列。随即又有6只新股发行,暴跌时新股的发行节奏反而明显加快了。

既然国有股减持和新股增发圈钱如此有手段,那么新发行股票的公司自然着急,理所当然也一个个拔高价位,如闽东电力,2000年7月获准发行股票,发行价最终确定为11.5元,看上去不算很高,可这是一家主营电力的公司,虽然拥有福建省唯一的以小水电为主的区域性地方电网,可电力行业属稳定行业,并不属于“暴发”行业,这个发行价使市盈率高达88.69倍,创下沪深股市一级市场市盈率之最,主承销商广发证券号称采用了“荷兰式招标法”来对发行价进行市场定位,媒体为之还赞美道:“闽东电力的成功发行使我国证券市场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再如2000年9月7日以上网定价发行方式发行的新力药业,发行价18.8元,全面摊薄后发行市盈率为53.26倍,创下2000年发行价两市之最。既然一级市场的发行市盈率都超过二级市场的平均市盈率,那么还要一级市场干什么?50倍、80倍的市盈率发行的公司能不能给投资者回报呢?显然这些公司考虑的不是回报,而是如何圈钱。让不思回报的公司频频上市,我们的股市会沦为什么样的市场呢?

当人们总结股市十年成就时,总会沾沾自喜地宣布,十年来中国股市平均每年新增上市公司100多家,平均年筹资额超过1000亿元,上市公司筹资额也以年均30%速度增长。由此得出结论,我国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潜力巨大,足可以支持上市公司筹资增长速度,2001年筹资额预计达到1500亿元是没问题的。可谁也没有想一想,十年来上市公司股市发行市盈率是多少倍。

若说中国股市没有回报不是事实,有些公司的确称得上绩优,比如深市的佛山照明,这家被称为中国“灯具大王”的公司经营思路明确,财务管理稳健,坚持以现金分红为主,上市后累计每股派现多达9.15元,成为中国股市每股派现金最多的公司。再如沪市的上海石化,上市8年,每年中期、年末均有现金分红,累计分红派息额高达38.2775亿元(含H股),成为国内上市公司派现总金额最多的上市公司。但这样的上市公司却不占多数。1995年以前有红利分配的公司还能占到1/3;可1996年,连续4年有红利分配的仅为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4.5%;1997年,连续3年有红利分配的公司只占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7.44%;1998年,连续两年有红利分配的公司也不过13%。上市公司分红与庞大的筹资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筹资与圈钱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回报,如果没有回报怎么能叫筹资?而管理层又为杜绝圈钱做了多少努力?

截至2001年7月28日,沪深两市共有154家公司发出预亏或预警。其中7月27日有20家公司预亏或预警,7月28日预亏预警的公司更是增加到25家。仅仅两天时间,其预亏预警公告就占到全部预亏预警公告的近1/3,它们之中有的是老牌绩优股,有的是上市不久的次新股,还有当下时髦的增发概念股。有些公司上市之后,从来就没有给过“老板”们什么回报。这些公司的无赖相无异于在说:我就这德行,要我浪子回头,那就给钱吧!

还有一大批上市公司不务正业,据统计,在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100多家涉及“理财”,其中国脉联通一家就有3.15亿元被拿去“理财”。圈来钱不是去努力实现其承诺的业绩,而美其名为“理财”。中国上市公司是最不缺钱的,反正钱来得容易,不圈白不圈,圈来后实在没用就找操盘手去“理财”。频频发生的造假事件,更把一批上市公司不择手段进行圈钱的丑恶面目暴露出来。

股市苍生旦夕危

中国股市到了一个危难关口:是投资市场还是恶炒市场?是融资市场还是圈钱市场?对中国老百姓而言,看到的不是十年上市公司筹去多少资金,而是十年血汗钱的无私奉献。当新闻媒体报道“中国股市泡沫崩溃,6353亿元纸面财富灰飞烟灭”时,他们热切关注的是,家族富豪们的损失,他们热切地统计出上市新贵王文京、朱保国及其家族、杨启昭及其家族和老牌家族刘永好、张宏伟以及德隆系,总共损失市值超过38亿元,等等。但仔细想想,这几十亿相对普通投资者损失的7000亿元算得了什么?相对股市的公平又算得了什么?媒体很少关注那些,“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的股市苍生!

市场呼唤的是“三公”:上市公司中有多少有资格圈钱?为什么人人都能到市场圈钱?为什么有那么多不把投资者当“老板”的公司能在市场上得意洋洋地捞钱?给钱真的能使中国的企业股份制改革成功吗?为什么有那么多公司把股份制改造视为圈钱的手段?我们的管理层为什么只提市场的筹资能力而不提市场的回报能力?把国有股减持视为又一次圈钱的大好时机是不是一种变相的“卖国”行为?我们市场的“三公”原则到底在哪里?当股民们意识到这不是圈钱,而是“抢钱”时,在经济宏观面向好的背景下,市场的信心丧失了。

著名股份制专家刘纪鹏认为,新世纪的“此次股市大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去年(2000年)底延续至今的有关中国股市的大辩论的延续。正确看待中国股市的关键点在于弄清一级市场六七千亿元的游资。这是破译中国股市种种怪现象的关键”。他指出,股市上盛传的国有股减持引发股市狂跌的说法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因为国有股减持并没影响到一级、二级市场资金的总量。减持的国有股最终还将以各种方式流回股市。更何况现行的国有股减持方式是一种‘不解渴’的方案,其所涉及的主要是新上市的国有控股公司,对现有的1200家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与法人股存量并未触及。”刘纪鹏的观点代表了不少业内人士的看法。不过这种不把国有股减持作为暴挫重要原因之一的认识也未免过于武断。暴挫是市场“三公”原则丧失的一次展示,“三公”原则的丧失(准确说是根本没有建立)不是一个因素导致的,市场上有太多的做法践踏了这个原则。市场的好坏恐怕不在于资金总量,而在于资金回报率,回报率极低的市场,基金不拉上黑幕,大概也难以活下去。

当银行资金通过股票质押担保进入股市后,这方面的违规就应运而生,比如2000年4月至2001年1月间,交通银行沈阳分行假日支行、中国银行沈阳分行、建设银行阜新分行、华夏银行沈阳分行五爱支行四家金融机构,擅自放宽条件,对一些企业签发的无真实贸易背景的23.77亿元商业汇票给予承兑与贴现,致使其中5.1亿元贴现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据一份不公开的调研报告估计,银行信贷资金(以商业票据贴现方面为主)违规流入证券市场的总体规模高达6500亿~7000亿元左右,其中一、二级市场各占50%。报告称,银行资金实际上支撑了目前股市的近“半壁河山”。一位中国人民银行官员曾判断说:“如果没有银行信贷资金的非法流入,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两年多所谓的牛市。”

不管这种估计的真实性有多少,但银行资金非法流入股市的现象恐怕是不争的事实。有证券研究机构曾预测,资金供给大于需求4000亿元左右,将推动股指上涨20%~30%,即上证综合指数会达到2500~2600点。当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发布《2001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要从五个方面阻止违规资金流入股市时;当央行若干调查小组奔赴各地,对利用各种违规手段导致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银行和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时;当明令违规资金必须在3个月内(即2001年9月底前)撤离股市,据有关部门保守估计违规入市的银行5000亿元以上信贷资金抽离股市时,股市暴挫的契机已经到来。

可股民们会质问,为什么银行的“篱笆”老是扎不紧?为什么当违规资金兴风作浪把股市的平均市盈率炒到60多倍时,管理层才想起去挤“泡沫”?众所周知,有些股票的泡沫早就显现无遗,比如袖珍股胶带股份,流通盘仅834.9万股,自1996年起年度业绩从未超过0.1元,在2000年年底大盘归于沉寂时,却能在两个月内股价翻番。再如东方电子,在上市后的短短4年时间里,疯涨了近60倍,只因其不断地进行大比例分拆,所以看来并不起眼,不显山露水。但这样的狂涨是业绩支撑的吗?根据2000年底的公告数据,东方电子共有股东3.7万人,其中持有股票10万股以上的486人,这486人却持有了63.66%的流通股,以当时的股价计算,这486人个个都是2000万以上的富豪,这种恶炒里面是否有违规资金存在?毫无疑问,在暴挫时,这只股票一路领跌。

安邦研究总部首席分析员陈功指出,从1999年“5·19”行情算起,中国股市已有不短时间的辉煌了,与很多国家证券市场的惨状相比,中国的证券市场足够引以为豪了。可仔细审视,真有理由那么引以为傲吗?这种上涨到底是业绩支撑的上涨,还是违规资金恶炒的上涨?当东方电子翻番到60倍时开始清理违规资金,当出现了“中科系”、亿安雪崩时开始清理违规,为什么不在股价炒出10倍20倍时清理?为什么偏偏于各路上市公司在管理层允许下,以各种名义疯狂圈钱时清理违规资金?难道害怕违规资金被白白地圈走吗?

“去冬圈钱急,杀夺几无遗。”老百姓的血汗钱是实实在在地被圈走了。上市公司的回报少得可怜,相对被违规资金炒得奇高的股价,这点回报完全及不上银行存款;追求上市公司的绩优与未来,可造假“地雷”正一个个爆炸;想在短炒中讨点回报,广大的散户肯定不是可以与上市公司联手炮制假消息的庄家们的对手。与此同时,业内人士以十年股市筹得多少资金为成绩来总结中国股市,并一直在算计还有多少钱可以圈,却从不统计被拿走的钱得到多少回报。据统计,中国股市十年,为国民经济融资3249亿元,而十年股市给予股民的回报到底有多少个亿呢?试问政府会拿出3249个亿投资回报稀少的企业吗?股市给中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提供了最强大的支持,而中国股份制改革带来的利润又有多少落到普通投资者的口袋里呢?

《人民日报》的一纸雄文可以让老百姓慷慨解囊。为什么解囊?是为上市公司继续可以圈钱吗?中国有最善良的百姓,中国股市也有最善良的股民,在被庄家恶炒过度的暴跌中,是对政府充满信心的普通投资者一次次把股市从“股灾”的边缘上救回来。可进入新世纪后,他们终于看到管理层“没有能力”阻止没有回报的公司疯狂圈钱,“没有能力”把垃圾公司清除出市场,也“没有能力”阻止违规资金入市恶炒。于是在对“三公”原则的过度企盼中,市场信心开始崩溃,股市不顾经济向好的宏观面而狂泻不止:当股市不能成为经济的晴雨表时,这个市场的投资性质开始动摇了。

当股市无理性狂泻时,正直的人们是否会想起杜甫的名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银广夏:中国股市的“9·11”

2001年7月,《财经》周刊杂志揭露中国股市公认的绩优股银广夏造假。石破天惊,市场一片惊恐。不仅中小投资者惊愕,就连机构投资者都“魂悸魄动,惊起而退”。

银广夏于2000年在中国股市里出尽了风头,涨幅为两市之最,达到了440%,而且被市场一致公认为中国未来的大蓝筹股。大量的机构都对这支股票重仓拥有,如北京中经开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景宏基金、景福基金、上海金陵和轻纺城分别持??959.28万股、672万股、485.64万股、712.98万股和250.67万股。如果消息被证实,那么必将导致一场机构多头及中小投资者的夺路残杀,中国股市将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