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应该读点经济学2
3444900000031

第31章 摇摆不定的汇率——关于汇率的经济学 (2)

事实上,从另一方面讲,“广场协议”的本质就是美国用来打击它的债权国日本的工具,摩根斯坦利的金融分析师史蒂芬·吉恩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强调说:“广场协议是日本最大的失策。”在他看来,“广场协议”的表面经济背景是解决美国因美元定值过高而导致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但实际上,当时日本投资者拥有数量庞大的美元资产,而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那么,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代表什么呢?

汇率代表这个国家的经济,代表该国的经济是否繁荣,国力是否强盛。俄罗斯又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许多年以前,1卢布超过了1美元的价值,然而在1991年底,1美元能换100多卢布,因为俄罗斯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的动荡,到现在已经换了几次货币了,卢布是否能成为一种强势的货币,将取决于俄罗斯国家经济的发展。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影响汇率走向的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经济增长速度。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会增加货币的信用,增强人们持有它的信心,从而使人们愿意持有该国货币,并且该国存在大量致富机会,这也会带动国内外对该国货币的需求,从而表现为该国货币的升值。正因为此,通过汇率来了解宏观经济,能够全面地了解相关的问题,它能让我们明白汇率是怎么形成的,汇率是根据什么变动的,我们该怎样看待不同的货币?汇率变动背后的经济原因有哪些呢?还有一个更加实际的问题,我们究竟该怎么面对摇摆不定的汇率呢?

摇摆不定的汇率

前面我们知道,汇率是两种货币的相对价格,因此它和任何一种价格一样,也由供求关系决定。但是,几乎没有人能够准确地判断出货币在未来的走向。当然,基于过去认识所积累的种种知识,能大大提高我们作出正确预测的概率,但却无法保证某个特定预测一定是准确的。

2006年,美元的走向与顶尖的商界人物的判断背道而驰。投资天才巴菲特和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等都认为,巨额的经常账户赤字(2004年占GDP5.7%,2005年占GDP6.5%)最终会导致美元贬值。就长期而言,他们的预言可能是准确无误的。然而,短期而言,他们都遭受到了巨额的损失。巴菲特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损失了近10亿美元,而鲁宾在自有资金方面也损失了近10亿美元。

因此,不管你在经济学领域的造诣有多深,不可动摇的一点就是,汇率是难以确定的。事实上,如果你问10位经济学家,你也许会得到10种不同的答案。

汇率之所以难以预测就在于货币通常同时受到许多压力的制约,总需求的上下波动、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干预、利率变动、本国通货膨胀、金融恐慌、政治危机、石油危机、新技术、预期变动等等。

比方说,政治稳定与否会影响汇率变化。假设美国要打仗了,那么,人们担心美国经济会受到战争的不利影响,因此汇率明显表现为下跌;但如果在瑞士,那么瑞士法郎可能会大幅上涨。为什么呢?因为瑞士是一个中立国家,相对来说,是一个政治风险低的国家,尽管它的经济并不是那么强大,但在国际战事存在的时候,它却作为避险货币而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从而带动了汇率大幅上扬。这就是我们要说的,政治和战争因素会对汇率波动产生影响,影响的轻重程度要看战争的时间长短、规模大小而定。事实上,有些简单的关系背后蕴藏着更为复杂的因素。

尽管汇率如此难以确定,经济学家还是归纳总结了一些简单有效的依据。

短期来看,利率是影响汇率的重要因素。

最基本的逻辑是,一国利率上升时,本国较高的投资回报会吸引外国投资者,结果当国外资本进入本国金融市场时,货币的流入提升了本国货币的价值。因此,通常情况下,当一国利率相对于其他国家上升时,该国货币将升值,利率下降时货币将贬值。

中期来看,汇率的变化与通货膨胀有关。

直观的理解是这样的,通货膨胀将意味着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从而本币对外贬值;另一方面,当本币贬值时,意味着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从而将会导致通货膨胀。

长期来看,影响汇率根本走向的是一国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增长速度。

这才是影响汇率趋势的根本因素。简单来说,一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增强,也会增加一国货币的信用,增强人们持有它的信心,不担心它会贬值,不担心其政府会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从而使得人们愿意持有该货币进行资产保值。同样,如果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或者处于增长周期中,人们就愿意持有该国货币而使资产增值。

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就意味着在经济中存在大量致富机会,这会带动国内外对该国货币的需求,从而在汇率上反映为一国货币汇率的上升和货币的升值。赤字通常伴随着贬值,而盈余则常常伴随着升值。

当然,尽管我们懂得很多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但是在实际汇率市场上,汇率会受到很多短期因素的影响。因为汇率每天都在波动,会根据最新的经济信息作出适当的调整。

比如,一国利率变动是对汇率变动影响比较明显的因素。从理论上来说,当一个国家利率水平很高的时候,会吸引大量国际投机资本去追逐该国货币,从而获取相对较高的利息收入。这部分逐利资本会加大对一国货币的需求量,从而推高该国货币的汇率。我们看到,当一国的中央银行采取降息措施的时候,有一部分资金就会放弃继续持有该国货币,从而导致该国货币需求下降,带动汇率下跌。

对于任何一个从事跨国交易的人来说,与汇率打交道都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我们无法信心十足地预测一国货币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变动趋势,但对于短期和长期内对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我们还是能够识别的,这是我们每一个经营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题目。

遗憾的是,许多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那些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任何经验的管理者,对实际汇率的变化远不如对名义汇率的变化那样敏感。比方说,如果中国突然出现通货膨胀,对于美国Intel公司中国子公司的管理者可能意味着什么?或许这位经营者面临着三项改变,并且这其中可能是相互矛盾的。

首先,来自于国外进口到中国市场的商品价格竞争更加激烈;其次,在国外市场上同外国厂商之间的价格竞争更加激烈;最后,Intel公司将在中国所赚取的利润盈余返回给美国更为有利。

显然,前两个方面对子公司的影响是极为消极的,因为由于中国的通货膨胀,Intel公司不得不面对更高的工资和生产要素价格,这将使得在中国经营的美国子公司,不得不面对更加激烈的价格战,如果该公司试图提高价格以弥补成本的提高,那么他们的这种方式尽管将风险转嫁给了消费者,然而却要面临失去市场份额的风险。这样一来,管理者不得不面对选择,要么压缩利润以保护市场份额,要么维持利润水平而失去市场份额。无论哪一种选择,对于中国子公司而言都是坏消息。不过另一方面,只要仍有盈余返回给美国母公司,第三种影响就是积极的,也就是说,唯一可能的好消息是返回给美国的利润部分会增加。

因此,我建议每一个经营者都应该认真面对汇率的变化,掌握一些与汇率有关的知识。更深一步,汇率的上升似乎短时间可以让一个国家的人们感觉富有,但汇率的上升也能让一个富庶的国家顷刻之间破产,而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

东南亚金融危机始末

尽管今天许多国家都将固定汇率制看做是一种笨拙的国家干预方式,然而最初的时候它所发挥的作用却恰恰相反。最初,在金本位体制下,即便没有中央银行,固定汇率也可以使整个经济系统保持平衡,而且是自动保持平衡。因为当经济过热时该国就会发生通货膨胀,价格持续上涨,结果外国商品的价格立刻就会更具有吸引力,出口就会降低,这就会使得国内出现通货紧缩,结果价格降低到合适的水平,这就是固定汇率的自我调节机制。

但另一方面,在固定汇率制下,汇率通常是由政府的中央银行所确定,与利率没有直接关系。在国际资本流动性很大的情况下,央行只能通过调节货币供应来维持本国利率和外国利率,这一方面使得财政政策相当有效,但同时会弱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与固定汇率制相对应的是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不固定,随着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而自由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这时的汇率是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所确定,货币兑换率的长期走向由“汇率与购买力等价定律”确定,货币兑换率的短期变动由利率变动确定。

通常,在固定汇率体系下,货币政策受到限制,财政政策有效发挥作用;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加有效地使用财政政策去管理经济运行。但在浮动汇率体系下,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作用,降低了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成熟金融市场国家全部使用浮动汇率体系,或许是因为放弃货币政策可能会削弱市场经济的功能。

除此之外,在20世纪90年代,有一种钉住汇率制在东南亚非常流行,比方说在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的货币通常与美元之间的汇率不变,我们就称其为钉住美元,那么由此产生的责任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自己来承担。钉住汇率制最主要的好处是,当这些发展中国家与使用美元的国家发生贸易往来时,实行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就有很多便利,可以使得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直接从国外投资者借到美元,并且这些外资企业也不必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钉住汇率制使得很多发展中国家减缓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起伏带来的波动。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巴西和阿根廷反通货膨胀率的重要举措就是实行钉住美元不变的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