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言保姆
34461900000042

第42章 雨中兰亭

雨中兰亭

真是没有王羲之的福分,去兰亭偏赶上下雨。其实雨是从头天晚上就开始下的,按照北方的天气,下了一夜的雨早上本该停了的,可这里毕竟是江南。

缠绵的细雨所织起的飘渺幕幔,低垂的云霭,从山谷中飘来的雾一样的烟岚使眼前的山,竹林,树木都似乎模糊的失去了真实,带着几许怅然和来不逢时的若有所失走进兰亭,我聊以**地想,雨中拜访兰亭也许别有一番感受也是说不准的事呢。

或许是下雨的缘故,树木掩映的小径上见不到一个游人,倒是大片大片青翠欲滴的竹林抢先扑进你的怀里,雨从竹叶上滑落,簌簌的似与人语,一千多年了,当时汇聚在这里的那些文人雅士也许仍在这竹林深处没有走远。

流觞亭,古朴而苍凉,亭前是一蜿蜒九折的溪水,溪畔有青石叠垒,犬牙交错。时空似乎就在这亭里和溪水间停滞了,细小的雨点落在水中溅起的一圈一圈涟漪,莫不是漂浮在水中盛酒的耳杯。“曲水流觞,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信可乐也”。一千多年前的那一幕复又在溪水中映现而出。

一千多年前的兰亭没有任何名气。春秋战国时期,韬光养晦,卧薪尝胆仅用三千越甲大败吴国的越王勾践看中绍兴的这块地方,在此广种兰草,汉代这里建有驿亭,兰亭由此而得名。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如果仅此而已,兰亭作为一处地名留存于史册之中,也许早已不为人们所知了。可冥冥之中,注定兰亭成为一处名扬千古的所在。

公元353年,一个在绍兴做了右将军的叫王羲之的官员在暮春时节邀请了四十多位好友,骑马的骑马,坐轿的坐轿,浩浩荡荡的来到兰亭郊游,江南暮春本来是个多雨的季节,但偏赶上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且“群贤毕至,少小咸集。”加之“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在这样美妙的春色和怡人若醉的风景中,何以为乐?此时此地此景,最能助兴的当然是酒了,于是有人提议用带来的觞盛上酒,放到溪水里,觞停在谁那里,谁就要即兴作诗一首,作不出来的罚酒三杯。其中有37个人各赋诗一首,另有4人被罚了酒。玩到这个份上可谓尽兴了,可文人到底是文人,细细的把玩,每个人的诗作各有千秋,遂决定编成集子,留与后人。因为王羲之的字好,为诗集写序自然首推这位右将军了。当时王羲之由于兴奋,多喝了几杯,写字时已带了微醺的醉意。其实在他看来和平时即兴挥毫没有什么不同,他每天都在写字,但奇迹就在这一刻出现了,大家读罢在赞叹文章的精美绝伦时,为他的字惊呆了。王羲之确实有了醉意,人们都说他的字好,他以为不过是人家客气客气,待酒醒之后,他发现自己的这篇兰亭集序真的与平常自己所书不同,他不服气,再写,气韵章法竟再难与之相比。于是,在中国书法的园圃里,一座让后人仰止的大山崛起了,于是兰亭这个实在不起眼的小地方名声大噪。可惜的是王羲之的这篇兰亭集序的真迹没有流传下来,被极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设计从王羲之后人的手中骗出,随着他一同下葬了。后人在谴责皇帝的自私,霸道时,依旧对唐代书法家“克隆”的兰亭集序爱不释手,而且成为至今为书法届临摹研习的杰出范本。

有意思的是清代的康熙皇帝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亦喜爱倍至,1693年康熙南巡,临摹兰亭集序,并刻碑流传至今。多少年来,人们在赞叹康熙书法的不凡造诣时,也总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一个为政务缠身的一国之君,一个刚刚完成了统一大业不久的被汉人称为蛮夷的帝王,竟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临摹得形神飞扬。要知道,就是王羲之的那位公子习书用去了三缸水,也仅有一点像羲之。迷蒙的细雨中,御碑亭里巨大的石碑似乎隐藏着一个谜。但不能不敬佩和称颂的是中原文化的悠久、博大、厚重、精深以及他所拥有的巨大同化力、穿透力和艺术魅力。

今天的兰亭早已不是一千多年前王羲之与众文人列坐其次,流觞曲水的地方了,陈迹难寻,但后人却历经千年不停的重建。不就是一篇散文,一幅书法吗,值得后人为此劳神费力吗?

雨这时停了,雾气却浓了起来。在兰亭的曲径竹林亭台间想找到答案,其实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在证明文化的一种价值,以及人们对文化,对艺术的一种推崇与尊重,一个民族的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因为一个缺少了文化底蕴的民族是浅薄的,是没有根基的。

俯仰之间一千六百多个春秋随着兰亭江的流水逝去了。雨又下了起来,远山近水仍是一派朦胧,真不知道,王羲之若是遇上今天缠人的细雨,还能有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还能有那篇墨冠中华的书法吗,雨雾下的兰亭灰蒙蒙的愈加让你琢磨不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