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我认为撒切尔夫人和张五常又过于悲观了。建国60年来,中国经济学家把现代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前30年有“新人口论”的马寅初和“价值规律”的孙冶方等;后30年有“厉股份”、“吴市场”和“刘旋风”等。中国经济学的“科学共同体”为中国增长奇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1992年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震撼世界的经济大战略立下了汗马功劳。商品经济是最合适的切入点,人们学习和体验市场经济,首先是商品市场,在商品交换中体会价格变化,其次才能学习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等。1980年初夏,由经济学家薛暮桥等人起草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中,已经明确提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品经济。”厉以宁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企业的构想,包括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其他所有权不明晰的企业,被改革与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并被十四届三中全会所认同,对中国经济改革中重塑市场主体和发展市场主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经济越来越复杂,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面临的现实经济问题越来越多。这需要成千上万的合格经济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来解难题,在经济理论创新和研究政策方面作出贡献。2008年,林毅夫在《发掘理论创新金矿,推动学科全面发展,致力民族大业复兴》一文中说,“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必须摆脱一味去‘西天取经’的思维定式,在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积极研究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过去100多年来的现代化探索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当前国内、国际社会的现实,创造性地构建出一套能够揭示中国现代化本质,面临的限制和机遇的新的思想体系、理论观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代中国经济学家群体为中国经济软实力作贡献指日可待。中国不光出口制成品,也可以大量出口经济思想。我试图在阐述经济大历史和大未来的时候,为世界经济提供一种经济思想,也为中国复兴提供经济软实力,特别是为建国80周年之后的经济发展储备经济思想,为今后出现中国籍的经济学大师抛砖引玉。
第五节 世界经济大衰退 (1)
2009年,世界处于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之中,国际劳工组织估计2009年的失业人口高达5000万人,中国在危机中也不能独善其身。人类对1929~1933年的世界大萧条仍心有余悸,面对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未来感到迷惘和恐惧。
2001年,中国经济刚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中走出来,又遭遇了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同步减速。中国经济外部需求不确定性变大,面临严峻挑战。2003年后中国经济开始回升,连续5年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期。2009年,中国经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大幅度下降,失业人口迅速攀升,面临又一次严峻考验。我在2001年写的两篇文章,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建议基本是可行的。在人均收入3000美元的今天,中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应对2009年中国面临的经济挑战的有效手段。2009年,世界经济将出现罕见的衰退,美国经济从衰退中走出来要3~5年时间。在这段时期内,需要我们“坚定从容,打持久战;两军相逢,勇者必胜”。
导致世界大萧条的几种原因
美国的经济活动从1929年中期到1933年年初持续衰退,造成席卷世界的大萧条。在此之前没有哪一次经济萧条能有如此规模,时间持续如此之长。1929年10月24日中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行情猛跌,到11月中旬,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下降40%以上,美国失业率上升到25%的最高峰,并在20世纪30年代其他的年份中一直保持在15%以上。世界工业生产总产值下降36%,各国以邻为壑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和货币竞争性贬值,世界贸易从1929年每月29亿美元降到1933年每月10亿美元,缩减2/3。
凯恩斯在《1930年的大萧条》一文中,准确地描述了当时的惨况: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场灾难之中,商业的萧条、失业的增加、企业的损失,其严重程度是世界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幸免于难。整个世界数百万的家庭,现在都处于极端贫困和恐慌——有时这一点更为严重——的状态之中。据我估计,世界上三个主要工业国家——英国、德国和美国——的失业工人总数大约有1200万人。但是我不敢断定,在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美洲各国中,人类面临的悲惨境遇,是不是更加严重。那里的数以百万计的小农户,由于农产品价格的暴跌,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以至于陷入破产境地,他们的农产品收入,远远低于所耗费的生产成本。因为世界上一些主要大宗产品,如小麦、羊毛、蔗糖、棉花以及其余绝大多数商品,其价格下跌所带来的后果简直是灾难性的。绝大多数产品的价格现在已低于战前水平;然而众所周知的是,它们的成本却依然远远高于战前水平。据说,一两个星期以前,利物浦的小麦售价,达到了自250年前查理二世统治时代以来的最低价格纪录。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怎么能生活下去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面对危机,他颁布一系列“新政”,宣布“我们唯一担心的就是担心本身”。1934年,美国私人投资惊人反弹,带动消费复苏。同时,农产品价格急剧上涨,经济在1934年后快速增长。
思考过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问题的经济学家,对这次大萧条引起的原因,提出过几种可能:
一、货币政策失误。当年美联储没有以牺牲国内经济为代价来维护金本位。
二、财政政策失误。美国总统胡佛没有在经济萧条迫在眉睫时试图保持预算平衡,没有通过赤字大幅度进行财政刺激。
三、银行体系崩溃。当年政府官员没有迅速向境况不妙的银行注资,以平复1930~1931年间蔓延开来的银行恐慌,当一家银行倒闭时,恐慌便传播开来,储户纷纷赶到其他银行挤兑。
四、贸易保护主义。供给学派把大萧条归结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1930年,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进口平均关税由33%提高到40%,向2万多种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遭到各国报复,世界贸易大幅度缩水。
五、投资机会枯竭,创新活动停止。这是熊彼特的观点。
我认为,“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出在供给方面,投资机会逐级减少,导致经济增长减速。当然,需求方面政策不当也加重了经济衰退。
世界经济衰退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和金融中心。美国经济在过去100年里,长期平均保持在2%~3%左右的增长率,基本上代表了前沿领域的创新性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最主要火车头。2009年,美国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5%,但其经济总产值却超过世界总产值的25%,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4万亿美元,相当于排在它后面的日本经济的两倍多,其人均产值比世界其他大国都高很多。美国是消费主导型的增长模式,国内市场很大,是一个非常内向型的经济体。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出口额高居世界第一位。美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的持续高速增长得益于20世纪70年代痛苦的产业结构调整,得益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通用目的技术产业的崛起。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长最快的10年,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也一直保持着很低的水平。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部门是主要增长来源之一。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平均每年增长大大高于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美国商务部的研究显示,信息产业的产值占整个经济总量的比重在上升,带动了超过1/4的经济增长。2001年美国联邦储备局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当前美国经济形势分析》的演讲中说:“对美国经济来讲,过去的10年是不同寻常的。核心技术的相互作用显著地提高了高技术投资的预期回报率,引起企业资本支出的增加,并显著地提高了生产率的潜在增长率。这些较高的预期回报率的资本化抬高了资产的价格,并对家庭在相当广泛的商品和服务尤其是新住宅和耐用品上的支出的巨大增长产生了很大影响。支出的增长甚至超过了已经提高了的实际收入的增长。”
全球对美国新经济的过分乐观最终导致股市泡沫。如图3-18所示,从1999年开始,美联储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逐渐提高短期利率,终于在2001年刺破股市泡沫,信息产业投资大幅度下降。但由于美国消费的强劲增长,并没有导致美国经济的衰退。人们会认为都是格林斯潘所犯的过错,他降息的幅度过大,而且维持过低利率的时间太长。但是,格林斯潘只能控制3个月短期利率,对美国国债市场5年中期利率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当美联储2001年年初重新调低短期利率的时候,世界各国和投资者对美国增长前景过
分乐观,愿意以低利率购买美国5年以上政府债券,把钱借给美国,导致美国中期和长期国债利率也跟着大幅度下降,怂恿了美国中期利率的长期走低。图3-18显示,与住房贷款密切相关的美国5年期国债利率在2002~2005年期间是相当低的。图3-19明确表示,美国股市市盈率在2001年股市泡沫破裂后,投资者仍然有较强的乐观情绪,在2003年到2007年的4年中,一直保持在25左右,远高于15的历史平均水平。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市盈率才回归15水平。所以,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是世界投资者对美国增长前景非理性乐观的结果。
长期的低利率会产生两个效应:第一,低利率促使投资者过分乐观地评估前面的风险,在这一背景下,随着乐观情绪盛行,市场纪律失灵,尽职调查被外包给了信用评级机构;第二,过低的中期利率制造了房地产市场巨大的需求:一方面,随着抵押贷款利率的下降,会有更多的人变得有能力购买住房和有资格申请抵押贷款。在降低利息的同时,美国的住房贷款机构不断放宽房贷标准,尤其是针对收入较低、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开发出各种新型贷款,比如可调整利率贷款,这种贷款在最初5年利率非常优惠,到5年
之后就会根据当时的市场重新设定利率,但人们对未来比较乐观,不是很担心5年后后期利率和抵押贷款利率会大幅度上升。
2004年,我当时为两件事震惊:一是美国到处都在贷款,连理发店和房产中介也在办理这项业务;二是房贷利率不是高得难以承受,而是低得难以置信。过低的中期利率刺激了抵押贷款和过度消费,使得在2002~2006年期间,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的出现(如图3-20所示)。这些买房人对利率波动的风险是脆弱的,一旦低的利率上升,便会失去支付能力。个人储蓄的降低以及家庭债务的增加,导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和过度消费开始。
美元是世界性的通用货币,尽管美元贬值,世界舆论关注,各国中央银行在行动上并没有大幅度减少美元资产,表明日元和欧元资产并没有因美元贬值而增加多大吸引力。但是,美国联邦储备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考虑的更多的是国内经济周期。当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冲突时,国内目标肯定会压倒国际目标。1982年拉丁美洲债务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巴西和阿根廷经济危机,这些危机发生前都出现了美国为了应对国内通货膨胀而大幅度升息的情况,成为诱发国际资本流出这些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2006年开始,通货膨胀率温和上升,美国联邦储备局开始逐渐升高短期利率,持续的低5年国债利率也突然上升(见图3-18)。这时,采用5年期调整利率的贷款者面临一个当初想象不到的高按揭贷款利率。房地产价格从2006年之后开始缓慢下跌,再融资也变得困难,房子变得不好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