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就这样收复台湾
3451100000034

第34章 :挥师东进——明末清初的收台战争 (2)

明朝弘光元年三月,恰逢南京国子监解散,于是失学青年郑成功,带着这样的指望,告别了恩师钱谦益,踏上了回家的路途。他走的很是时候,因为仅过一月,兵灾就来了。是年四月,稳定了北方的清王朝,悍然向南明这栋“破房子”踹起了脚,从四月中旬开始,清军大举南下,南明设在江北的“江北四镇”一触即溃,除黄得功部力战殉国外,其他三镇或逃或降,江南重镇悉数落入清王朝手中,兵部尚书史可法力战殉国,不给力的弘光帝拔腿就跑,跑还没跑掉,路上被部下田维乘出卖,遭清军捕获后送到北京斩首。五月十七日,清军兵不血刃占领南京,以“正统”自居的南明弘光政权,不到一年就亡了。而在清军入南京城时,带头投诚的,恰是郑成功的恩师钱谦益,大难面前,常年教导郑成功“气节”的他,却早早露出了懦夫本色,本来清军破城前,他以江南士林“魁首”的身份,大张旗鼓的说要投湖殉节,引得一群名士纷纷围观,众目睽睽之下,他假模三道的摆了几个POSS,弯腰一试水,却嚷嚷了一句“水太凉”,说什么也不跳了,然后献城投降,主动剃发。看得江南诸名士大跌眼镜,连几百年后的乾隆皇帝,都给他定论成“贰臣”。当年的“神话”,从此成了“笑话”。

钱谦益变笑话的时候,郑成功已经远在福建南平,对钱谦益的变节是什么态度,史料上也很少提及,但回到家乡的他,有一段时间基本过的是“宅男”的生活,在南京的这一年,能人见过,奸人也见过,南明政权的腐朽无能,更是亲身经历。皇帝不干正事,大臣蝇营狗苟,老师尸位素餐,热血青年们除了激动一把,却其实啥也干不成。从小树立的忠义理想,不受冲击是不可能的,这位年方二十一岁的青年心中,也不能说没有过动摇。他在返回福建后曾经写过一幅对联“养心莫如寡欲,至爱无如读书”。归乡后的郑成功,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只是在家读书习字,吟诗弄文,很有“双耳不闻窗外事”的做派。这时候的他,其实还只是一个满脑子儒家经义的青年文士,眼见时局不可挽回时,奉行的还是“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

郑成功在“独善其身”,他的父亲郑芝龙,却在继续发国难财。弘光政权的灭亡,并不意味着这场改朝换代之争的结束,相反南中国的抗击风暴,却是越演越烈,早在弘光政权时,郑芝龙的亲弟郑鸿逵就率军北上瓜州,清军攻掠江南时,沿途明军或逃或降,郑鸿逵却是少数坚决抵抗的,这支只有几千人的郑家家兵,虽在清军优势兵力的围攻下不支败退,但其奋勇的抗击,却也迟延了清军的南下脚步,为南明各政权集结抗击力量争取了时间。南京沦陷后仅十九天,另一支明朝宗室潞王朱常芳在杭州监国,但这个政权更不给力,“监国”了没六天,清军就摧枯拉朽的杀来了。时任杭州总兵的郑鸿逵请求潞王南下福建,继续抗战,却被六神无主的潞王拒绝。无奈的郑鸿逵只得独自离去,熟料“无心插柳柳成荫”,逃跑路上的郑芝龙路遇了另一宗室,同样因不甘投降而逃亡的唐王朱聿键。这下一拍即合,大伙一道去了福建。

对于已经是南明“伯爵”的郑芝龙家族来说,捞到朱聿键,算是捞到宝了。此时清王朝已下“剃发易服令”,激起整个东南地区激烈反对,原本是兵不血刃占领的江南地区,一时间也义师并起,殊死抗击清王朝南下。这般局面下,手里握着一个王爷,等于就握着一把统领全国抗清的旗帜。六月十五日,这杆大旗正式树起来了: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元“隆武”,对于当时全国的抗清力量来说,这可算是“及时雨”,一时之间,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各省的文臣武将纷纷上表,宣誓效忠。拥立有功的郑芝龙家族自然也好处多多,朱聿键虽然称帝,可他手里无兵无权,只有黄道周等几个亲信文臣,算是一条“弱龙”,可郑家却是在福建扎得深的“地头蛇”,弱龙遇到地头蛇,非但压不住,反而是要被地头蛇攥在手里的。郑芝龙本人被封为定国公,官封太师,在明朝,这样的职务算是威风到家了:太师一般都是文臣过世之后,国家才给予追认的崇高名号,至于公爵,更必须得有盖世的军功才可得到。明朝近三百年历史上,更没有一个人,能够在活着的时候既封公爵,又做太师。这笔国难财,郑芝龙算是发到家了。

但对于郑芝龙来说,发多少国难财,都是不够的。他本来就是个好歹,脑袋里基本没什么民族大义,所谓的抗清复明,保家卫国,在他眼里,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家利益,外带着能多捞好处。也许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时候一笔更大的财,已经摆在他面前了——做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

这时候的清王朝,虽说南下势如破竹,攻城掠地无数,但真正属于清王朝本部的“满洲八旗”,不过二十多万人,控制广阔的中原大地尚力不从心,何况南下统一江山?当时给清军打头阵的,多是南明的叛降兵马,但这群人更不牢靠,今天可以跟你混,明天更说叛变就叛变,特别是“剃发令”下后,全国上下反抗四起,不止老百姓纷纷组成义军,许多归降清朝的前明军队也纷纷叛变。而就郑芝龙当时的局面来说,他更有抗击清军的本钱:福建三面环山,地势险要,不是善于平原冲锋的满洲八旗能攻打得了的,只要守住唯一的对外要道仙霞关,那就是连鸟也飞不过来。至于清朝从海路进攻福建?那更开玩笑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海军就是郑家海军。

所以如果郑芝龙一心抗清,拿出他当年拓展海洋,抗击荷兰的劲头来,能不能恢复大明江山不好说,但至少东南半壁,是足够让清王朝头疼一阵的。就算是最后壮烈失败,那也是虽败犹荣,说不定清朝人编明史的时候,还能进入《忠臣传》,好好的青史留名一把。

但对发这个财,郑芝龙显然兴趣不大,他更看重的是眼前的好处,比如多要官,他的宗族,子弟,隔三差五的向隆武帝推荐,每次面见隆武帝的时候,还是一派海盗做派,皇帝面前成日吆五喝六,从来不拿领导当干部。对这一切,人在屋檐下的隆武帝也只能忍气吞声,他要什么就给什么,特别是推荐的子弟,就算是不学无数的草包,也得给个官当。

除了是年八月十七日他见到的那个人——郑成功。

从1645年的四月至八月,中国发生了很多事,除了清朝的“顺治”年号外,好多年号立了又废,政权起了又亡,仗打的也多,清朝和南明大,民间义军和清朝打,甚至南明内部也互相掐。然而这时候的郑成功,却是基本不问窗外事的,每天就是习武练剑,读书做诗。他这时期写的诗,也有很多忧怀时事之作,但总的来说,却可以想象是很消沉的:老师变节了,曾经一道热血澎湃的好友们,也跑的跑散的散了,曾经誓言要誓死保卫的江山,眼见得摇摇欲坠了。誓死保卫的皇帝,更是一个比一个不靠谱,消沉,是难免的。

而对于名义上是天子,其实是傀儡的隆武帝朱聿键来说,此时也正是他最孤独的时候,不止因为郑芝龙大权独揽,吆五喝六,更因为在郑成功见到他前,一个最忠实于他的大臣刚刚与他告别:黄道周。

在晚明的历史上,黄道周是个著名的忠臣,也是个蠢臣,比如崇祯年间,他曾经是明朝的翰林院侍讲学士,当时明朝内外交困,外有清朝进犯,内有李自成作乱,已经到了焦头烂额的地步。兵部尚书杨嗣昌曾建议明朝暂且与满清议和,集中力量剿灭李自成。这个政策倒也正常,当年汉唐等王朝在困境时都曾用过。但黄道周坚决反对,反对来反对去,最终把议和反对黄了,明朝也就失去了一次原本能避免灭亡的机会。崇祯上吊时,黄道周已经被贬斥回福建铜山老家,又借朱聿键称帝的机会复出,在隆武朝廷中一人身兼吏部,兵部两部尚书,是文官里位高权重的重臣。

和当年在崇祯朝一样,这时候的黄道周,也是又蠢又忠,对隆武帝,那是百分之二百的忠心,对北上收复河山,更是百分之二百的热心,但福建的军政大权,全掌握在郑氏家族手里,他这个尚书其实是挂名的。一怒之下,黄道周主动向隆武帝上奏,自请募兵北伐,他最崇拜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也立志效仿王阳明,干一番募兵勤王的伟业,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无奈,他本身就没这个本事,外加郑芝龙恨他多事,处处掣肘,一番忙活,才招募了三千多人,这群人大多都是没有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的平民百姓,甚至许多人连武器都没有,只能拿扁担凑数,又被称作“扁担军”。这样的军队上了战场,很明显是送死的。但黄道周显然没有送死的准备,临出征时,人家问他有胜利把握吗?他信誓旦旦的说:我是正义之师,敌人是一群贼寇,以我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打区区贼寇,怎么能不赢呢?这就更纸上谈兵了。

这次北伐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黄道周七月出兵,十月到了江西,很快就被打的稀里哗啦。十二月五日,全军覆没的黄道周在江西婺源被俘,次年三月初五被清王朝杀害于南京,临死的时候,他还不忘了慨然朝南明政权的方向拜三拜。可谓尽忠到家。

但尽忠到家的黄道周,其实原本是有机会不用这么早“到家”的。当初他四处募兵北伐的时候,虽然成果惨淡,但毕竟精神可嘉。迫于舆论压力,郑芝龙还是象征性的给他派了一小队兵马增援。这支军队随着黄道周一道去了江西,因为是郑芝龙的兵,黄道周也不怎么待见,可这支军队毕竟是受过军事训练的正规军,其中更隐藏着一位后来震动台湾海峡的人物。当时他只是这支军队的一个营级干部,人微言轻,却给黄道周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先不要急于和清军决战,而是以大学士的身份进入江西赣州城,然后用朝廷名义诏令各路义军集结,待到实力强大后,再与敌人决战。

这个建议看似平常,其实却是当时黄道周能做出的最好抉择了:这时候的江西,清军的兵力并不多,地方上多是些叛降的前明旧部,当地义军虽多,但都是群龙无首,各自为战,如果能以朝廷名义统领各部,即使不能获得全胜,至少黄道周也能坚持的长一些。遗憾的是,以儒学正宗自居的黄道周,怎么看得起这个大头兵,摆摆手拒绝了这个建议。然后就是全军覆没,被俘,遇害。这个大头兵也逃了出来,回到福建,他当时的名字叫施郎,后来多了一个绰号叫“还霹雳”,三十八年后他率领大军横渡台湾海峡时,已经改名叫施琅。

黄道周自以为尽忠的决定,对当时孤独无助的隆武帝来说,其实是个最大的打击,有黄道周的时候,他就只是个光杆司令,黄道周一走,更是雪上加霜,身边连个可以相信的人都没有,就在这个时候,他见到了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