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代言情痛苦都是自找的
3451400000049

第49章 消除小我,实现大我

所有的问题,都是境界的问题。所有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都需要境界的提升——天人合一——消除小我,实现大我。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庄子《齐物论》有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句,强调个人内心与天地和谐,以期达到一种高度的和谐之美,即“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天人合一”是“天和”、“人和”、“心和”的总合。

“天和”,意即“与天和”,就是顺应自然。实际上要求人类社会的生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使自己的生产生活达到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无论是前秦儒家还是老子、庄子都反复强调人本出自于天,所以人类的生产生活应该遵循天道,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只有在和天的同一之中,才能实现人自身的人性和谐,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统一。尤其是在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张载那里,这一点得到发扬光大。张载指出:人必须要体认到“天德”,即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和内在价值,在实现人自身的德性的同时实现天德,使人类的生活与天相符。

“人和”,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睦相处。

“心和”,即心灵的和谐,是心与心,心与物,心与道之间的和谐与交融。

三和实乃宽大心胸所产生的“广大的和谐”。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

近代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珍贵的一个部分。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高低之分,觉解多者,其境界高,觉解少者,其境界低。根据人的觉解程度的不同,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乃是最高的境界。

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调谐。这是《易传》提出的,以“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为理想境界。

钱学森不是那种“书呆子”型的科学家,而是一位感情极其丰富的学者。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任职时,租用了洛杉矾帕萨第那市郊一所宽敞而简朴的老式楼房。这里环境幽静,有成片的原始,森林,有轻柔的绿色草地。

楼房的向阳面,是大扇玻璃窗,玻璃窗外,便是如毡的嫩绿草坪。草坪却有零星的红叶观赏树,而草坪的远处便是大片的松树和橡树林。树林中栖息着野鹿、狍子、野兔、松鼠和百啭鸣唱的各种鸟禽。它们自由自在地与主人和平共处。

钱学森每天都要做一盆饲料,摆放在离树林不远的草地上,然后同蒋英一起站在房门前,静静地观看小客人们的光顾。每到此时,那些居住在树林中的小精灵们便蜂拥而至。它们边抢吃食,边吵闹蹦跑,一片欢腾。于是,钱学森的心里便升腾着回归大自然的喜悦。因为这就是他向往的那种美好的和谐——那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天地以人为主宰,人以心为主宰。天地以人而神,人以心而神。舍此心,宇宙便无着落处。每一天,无论你是一个百万富翁,还是一个贫穷乞丐,一个人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获取理应得到的内心情感的快乐。

人生一世,活着为了什么?从需要满足的角度看,需要满足的优势,最终应该发展到自我超越甚至大我实现的层次。没有发展到自我超越以及大我实现的人生,不能够算是大圆满的、最充分的人生。

每个个体的心灵纯洁与否,与人间的和谐,以及世间天地人的和睦相应,有着莫大的关联。

读《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对自己的言行多次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别人筹谋,是竭尽忠诚吗?和朋友交往信守诺言吗?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融会贯通的真知灼见吗?

君子进以修身,退以养德。静夜独处,天籁无心,良知随雨露回归,灵性乘星月降临。正是我们透视内心之时,透过喧嚣斑斓的外象,剥去粉饰与伪装,放下为生存而刻意表演的面具,此时扪心自问,平日所行是否无愧与天,无怍于地,无欺于心,无损于人。

世间万灵之和谐,建筑于天人合一的大厦之巅;

保持清净恬淡。

天人合一之境界,架构于清净恬淡的基石之上。

有一个故事说的很有意思:

有一个国王得到了三个进贡来的小金人。这三个小金人形态一模一样。重量分毫不差。国王就问:“那这三个小金人那个更好更贵重呢?”

有一个睿智的大臣告诉国王:“那一根草,从他的耳朵捅进去,看从那儿出来,就能够知道了。”

第一个小金人,草从左耳朵捅进去,从右耳朵出来了。第二个小金人,草从左耳朵进去,却从嘴里出来了。第三个小金人,草从左耳朵捅进去,结果掉到肚子里,不出来了。

这个国王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第三个小人最贵重。”

为什么呢?其实这就像我们的生活。

在今天这样一个过于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听到的言辞,消息,故事,道理太多太多了,左耳进右耳出,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情形,根本就没有经过大脑。

第二种人,是进了耳朵,从嘴里出来了,听见什么道听途说的消息,信与不信,都去传播。

第三种人,从左耳朵进去,落在肚子里来,在不说话了。这是一个沉默的人,但他是一个有辨别的人。它能了解自己的愿望,它能分清时间的真伪,很多东西不热衷,不逢迎,而以一种沉默的姿态让自己:“游心于淡,合气于漠”。

我相信一个真正明朗健硕的精神世界,是要依赖于我们自然的,朴素的,健康的,富于活力的肢体之上的。

让我们放下更多的计较,更多的喧嚣,放下更多的急功近利,看到长远的未来去保持我们恒久的心。

这种淡与漠不会消除我们生命的激情,却能把我们的情愫变为一种更恒久更持续的精神力量。他会让我们终其一生,保佑自己的本真。

保持平和心灵。

清净恬淡之秉性,渊源于平和心灵的涵养之中。

健身之本,心态为先。只有万事看得开,心态平和了,才能活得真实,活得潇洒,活得明白。

一要学会自我调整。自我调整就是要保持心态平衡,平淡地对待名利,平淡的对待得失,心态平衡了身体就好了。“乐观是养生的唯一秘诀”。如果不能调整自己的心理,就是不会养生,也不可能达到健康长寿。自己要做情绪的主人,遇到烦恼能排除、遇到挫折能顶住、遇到疾病能不发愁、遇到丧事能承受,永远保持愉快的心情。

二要学会自嘲。在遇到尴尬和难堪的时,如果采取风趣生动的自嘲,就能改变尴尬和难堪的局面。自我解嘲,还能使不满的情绪得到缓解,为心灵增加一层保护膜,使别人对我们有一个新的认识。

自我解嘲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帮助的办法,也是一种积极和乐观的态度。一个人只要做到自我解嘲,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保持心理平衡。

三要安慰自己。生活中我们都会安慰别人,或者是得到别人的安慰。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自我安慰,这是一种心理防卫。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到处都是鲜花坦途,我们经常要同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结伴而行,比如下岗待业了、官职被免了、疾病缠身了、情场失意了……这些事情常常会使我们愤愤不平,叹息不止,甚至怨天怨地。一失去平和的心态,就非常容易发生心理扭曲和心理变态。不仅要影响工作情绪和生活质量,还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