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为人要谦虚
3451600000005

第5章 贵而不显,华而不炫

做人不要太过张扬,即使自己富有了、成功了,也不要在人前彰显自己的聪明。因为这样的你也只是把自己的缺点暴露给他人,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娱乐对象罢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谦虚、低调。

做人不要太张扬

低调做人,不张扬是一种修养、一种风度、一种文化、一个现代人必需的品格。没有这样一种品格,过于张狂,就如一把锋利的宝剑,好用而易折断,终将在放纵、放荡中悲剧而亡,无法在社会中生存。

一次,儿童文学家盖达尔带着5岁的小女儿珍妮,给夏令营的小朋友讲故事。盖达尔要为小朋友们讲的是他们所期待听的童话故事《一块石头》。

大礼堂里,孩子们正聚精会神地听盖达尔讲故事,除了盖达尔的声音,整个礼堂静得连针掉在地上都可以听到。这时,小珍妮却旁若无人地在礼堂里走来走去,偶尔还故意使劲跺跺脚,发出惹人烦的声响,跺完脚后还露出得意的神情,她的举动仿佛在告诉小朋友:“你们看,我是盖达尔的女儿!你们一个个都在听我爸爸讲故事,这些故事我每天都能听到!”

盖达尔看到女儿的行为,停止了讲故事,他突然提高嗓音,严肃大声地说:“那个猖狂的小家伙是谁?请你们把那个不守秩序的小家伙撵出去!她妨碍了大家安静地听故事。”

小珍妮一下子愣住了,她没有想到自己亲爱的爸爸竟然这样说她,她连哭带喊赖着不走,想让爸爸心软,但盖达尔不为所动,坚决要求工作人员把珍妮拉出会场。

之后,盖达尔又继续给孩子们讲故事,故事讲完时,孩子们对盖达尔报以热烈的掌声。盖达尔给孩子们讲的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还通过对小珍妮的惩罚,给孩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无论是谁,都不应以优越骄纵,过于张扬。

有功者往往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贪权恋势,殊不知杀身之祸多由此而起。十分功绩,若夸耀吹嘘,则仅剩七分,如果凭着功劳而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其至仗势欺人,那么功绩自然又减三分。自明者不管功劳如何卓着,都懂得谦虚谨慎,面对人生荣辱得失,以平常心态视之,当抽身时须抽身。功成而身退,则可垂名万世,若争功夺名,贪爵恋财,忘乎所以,居功自傲,必将招致祸害,最终身败名裂。

清朝名将年羹尧,自幼读书,颇有才识,他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不久授职翰林院检讨,但是他后来却建功沙场,以武功着称。因为他的卓越才干和英勇气概,年羹尧备受康熙和雍正的赏识,成为清代两朝重臣。康熙在位时,就经常对他破格提拔,到了雍正即位之后,年羹尧更是备受倚重,和隆科多并称雍正的左膀右臂,成为雍正在外省的主要心腹大臣,被晋升为一等公。

年羹尧自恃功高,做出了许多超越本分的事情,骄横跋扈之风日甚一日。他在官场往来中趾高气扬、气势凌人。他赠送给属下官员物件的时候,令他们向着北边叩头谢恩,在古代,只有皇帝能这样;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来是属于平级之间的公文,而他却擅称“令谕”,把同官视为下属;甚至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见他,也要行跪拜礼。这些都是不合乎朝廷礼仪的越位举动。

年羹尧陪同雍正皇帝在京城郊外阅兵,雍正对士兵们说:“大家辛苦了,可以席地而坐。”连下了三道圣谕都没有一个人动,直到年羹尧说:“皇上让大家席地休息。”这时全体士兵才整齐的坐下,盔甲着地声震动山野。雍正觉得很奇怪,年羹尧解释说,将士们长期在外打仗,只知道有将军,哪知道有皇帝?这本身虽然说明年羹尧治军有方,但年羹尧本来就功高震主,飞扬跋扈,雍正当时早已产生疑惧。

年羹尧不仅凭着雍正的恩宠而擅作威福,还结党营私,培植私人势力,每有肥缺美差必定安插他的亲信。此外,他还借用兵之机,虚冒军功,使其未出籍的家奴桑成鼎、魏之耀分别当上了直隶道员和署理副将的官职。

年羹尧的所作所为引起了雍正的警觉和极度不满。雍正是自尊心很强的人,又很喜欢表现自己。年羹尧功高震主,居功擅权,使皇帝落个受人支配的恶名,这是雍正所不能容忍的,也是雍正最痛恨的。于是几次暗示年羹尧收敛锋芒,遵守臣道,但年羹尧似乎并没放在心上,依旧我行我素。不久之后,风云骤变,弹劾年羹尧的奏章连篇累牍,最后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92条,赐自尽。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军最终命赴黄泉,家破人亡,如此下场实在是令人叹惋。

人生处在顺境和得意时,最容易张扬。张扬是许多没有远见的人的共性,他们本来就没有大志向也没有大目标,只是在一种虚荣心的驱使下向前奔跑,目的只是想博得众人的喝彩。所以众人的掌声一响便认为达到了人生目标,便想躺在掌声中生活,他们认为自己可以不必再奔跑,可以昂头挺胸地在人群中炫耀了。

太张扬的人,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有了一点点的得意便以为人生的荣耀不过如此。这些人中也有许多有才华的人、有实力的人和有发展前途的人,如果这些人能够踏踏实实地做人,可能会成就一番事业,可他们却往往因为目光短浅而在张扬中夭折。

心之感悟:

张扬也可以说是一种误解,一种把暂时的得意看成永久得意的误解,一种把暂时的失意当成永久失意的误解。低调的人明白,这个世上永远没有永恒的事物,一切都是暂时的相对的,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情。

最不值钱的是“架子”

曾经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在鸡身上什么东西最不值钱?答案很多,有人说是鸡粪,有人说是鸡毛,也人有说是鸡屁股……然而,鸡粪可以当废料,鸡毛可以去做羽绒服,鸡屁股可以去做狗粮……到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最不值钱的也就是鸡架子。

在鸡身上,架子最不值钱,同样,在人身上,最不值钱的也是架子。生活中有些人说话、走路、办事,都是装腔作势,有意显得威风、高贵、了不起的样子,这样的人,开始能唬弄一些不知底细的人,时间一长,知道了他的底细,就没有人理睬了,还把这种行为说成是“摆架子”。

架子无法体现价值,实力是靠个人的实力拼出来的。可有的人却好摆“官”架子,真正有实力的人,不摆架子仍然是会得到人们的尊重,照样有权威;没有实力者,不论摆多大的架子,仍然只是一副空皮囊。

如果想在社会上真正地走出一条路来,活出从容快乐的人生,那么你就要放下自己的架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走自己应该走的路,这样才能吸收各样的资讯,才能抓到更多的机会,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够发展!

袁术字公路,是司空袁逢的儿子,官至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他逃到南阳;部将长沙太守孙坚杀掉南阳太守张咨,他便占据了南阳。

公元195年冬,献帝东出潼关,其护卫队伍被李偏、郭汜打败,袁术以为时机已到,便召集手下人商议,表示要做皇帝。他对手下众人说:“现在刘氏天下很虚弱,海内鼎沸。我家世代做高官,得到老百姓的归附。我想应天顺民,称皇帝,不知诸君意下如何?”大家都不愿表态,只有主簿阎象认为时机不成熟。他说:“过去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且服侍殷朝,将军势力虽然不小,显然不如周文王那样强盛,汉室虽然微弱,还未像殷纣王那样残暴,就更不应该取而代之了。”袁术听了,尽管心中不高兴,见手下人这么不热心,只好暂时作罢。

后来,袁术想取得一些人的支持,对前来投归的张承说:“以我土地之广,士民之众,仿效汉高祖当皇帝不行吗?”张承说:“这在于德,不在于强,如果有德,虽然开始实力不大,也可以兴霸王之功,如果凭借势力就称帝,不合时宜,就要失掉群众,想兴盛是不可能的。”

袁术心里很不高兴,心想,老部下江东孙策总该支持自己吧,不料孙策给他写信说:“董卓贪残淫逸,骄奢横暴,擅自废立,天下的人都痛恨他,你怎能步他的后尘呢?”还说:“你家五代都是朝廷名臣,辅佐汉室,荣誉恩宠,没有人能与之相比,理应效忠守节,报答王室,这是天下人所期望的。”袁术看罢,大失所望,还气得生了一场病。

由于追求皇帝骄奢淫逸的生活,袁术把富庶的淮南地区糟蹋得残破不堪。士兵不为他卖命,老百姓也不支持他,都纷纷逃走。左右部下也是离心离德,形成混乱状态。对此,曹操问袁术那边投过来的何夔说:“听说袁术军中发生变乱,实有其事吗?”何夔回答说:“袁术无信人顺天之实,而望天人之助,这是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的。失道之主,亲戚都背叛他,何况是左右部下!依我看,这变乱是事实。”曹操说:“为国失贤则亡,像你这样的有用之材,袁术都不善用,发生变乱,不是很正常的吗!”

第二年夏天,袁术实在混不下去了,便放火将宫室烧掉,带着一帮吃闲饭的人到徽山去投靠他的部下陈简、雷薄,不料遭到了拒绝。袁术手下的人散去的就更多了,他像一只丧家之犬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他想了一个办法,把“传国玺”让给在河北的袁绍,仍然可以由袁家来当皇帝,自己也有个安身之处。曹操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派刘备和朱灵去截击袁术。袁术一到下邳,没想到被拦住了去路。

袁术只得掉头返回淮南。逃到离寿春80里的江亭时,终于一病不起。身边已无粮食可吃,询问厨子,回说只剩有麦屑30斛。将麦屑做好端来,袁术却怎么也咽不下去。其时正当六月,烈日当空,天气酷热,袁术想喝一口蜜浆,却怎么也找不到。袁术坐在床上,独自叹息了许久,突然一声惊呼:“我袁术怎么落到了这个地步啊!”喊完倒伏床下,在吐血一斗多之后死去。

袁术目中无人,刚愎自用,不听忠言,最终只落得个悲郁死去的下场。

孔子也说“下交不渎”,与比自己低的人相交往,不要高傲怠慢,放不下架子,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盛气凌人,人们必定会对他避而远之,朋友们也会越来越远离他。对别人态度傲慢的人,往往会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更看不见自己的短处,就这样夜郎自大下去,只会连一个朋友也交不到,如此下去连必要的合作共事都会有问题。千万不要以不恰当的态度对待朋友和身边的人,因为他们是重要的伙伴和力量,如果连他们也失去了,那就真的什么也没有了。

心之感悟: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也更容易喜欢那些和善、平易的人,架子太大,傲慢自恃,必定会败得很凄惨。而为人位尊而不自矜,权重而不自傲,名显不炫,功高不居,才会赢得众人的榜样,人心归向。

将风头让给需要的人

低调的人懂得,该出风头时出,不该出风头的时候绝不招摇。毕竟在别人还未把心思说出来之前,就把话说了,把事做了,一时自然会得到别人的赞赏,然而长此以往必定会遭他人的怨恨。因为你会让别人觉得自己像个白痴,任何事情还需要别人代说、代办,别人自然不会喜欢你,因此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自己分内的事。

孟贲是秦武王手下的一名勇士,此人原是齐国人,勇力过人。据说有一次他在野外看见两头牛正在相斗,他上前去用手把两头牛分开来。其中一头牛听劝,伏在地上不斗了,另外一头牛还要打。他大为恼火,左手按住牛头,右手把牛角活生生地拔了出来,这头牛当场毙命。

后来他听说秦武王正在招纳天下勇武之人,于是离开齐国去投奔秦国。这秦武王原也是个勇猛的人,重武好战,常以斗力为乐,凡是勇力过人者,他都提拔为将,置于身边。见了孟贲自然另眼相看,很快就任命他为大将,与他手下的另外两名勇将乌获和任鄙享受一样的待遇。孟贲也非常以自己的勇力而自豪。

公元前306年,秦武王采纳了左丞相甘茂的计策,与魏国建立了秦魏共伐韩国的联盟,而后用计攻占了赵国的军事要地宜阳。秦军占领宜阳后,周都洛阳门户洞开。秦武王大喜,亲自率领任鄙、孟贲等精兵强将要进入洛阳。周天子此时无力抵抗,只好打开城门迎接秦武王进城。

秦武王兵进洛阳后,直奔周室太庙,去观看九鼎,这九个鼎本是当年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贡金(铜)铸成,每个鼎代表一州,共有荆、梁、雍、豫、徐、青、扬、兖、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贡赋之数,是周朝天命所在的象征。秦武王见了九鼎,大喜过望。当然,他不是喜欢这些铜块,而是垂涎那九鼎所象征的统御天下的权力,这也是秦国历代君主的梦想。秦武王绕着九鼎逐个观看,看到雍州(代表秦国)鼎时,对随行的群臣说:“这鼎有人举起过吗?”

守鼎人赶忙回答:“自从先圣大禹铸成此鼎以来,没有听说也没有见过有人能举起此鼎。这鼎少说也有千斤重,谁能举得起呀!”秦武王听了,撇了撇嘴,回头问任鄙和孟贲:“你们两个,能举起来吗?”任鄙为人向来低调,他知道他的这位主子秦武王自恃勇力惊人,十分好胜,平时就经常和手下的大将斗力,如果此时自己出来举鼎,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抢了主子的风头,不会有好果子吃。再说,一旦秦武王真的去举鼎了,万一出了差错,自己就是长了九个脑袋也担不起这个责任,于是婉言道,“臣不才,只能举起百斤重的东西。这鼎重千斤,臣不能胜任。”

任鄙这一低调,孟贲心中暗喜,认为表现的机会来了。于是伸出两臂走到鼎前,对秦武王说道:“让臣举举看,若举不起来,大王不要怪罪。”说罢,紧束腰带,挽起双袖,手抓两个鼎耳,大喝一声“起!”,只见那鼎离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孟贲顿时感到一阵晕眩,站立不稳,差点一屁股坐在地上,还好被左右拉住。秦武王看了,禁不住发笑:“卿能把鼎举高地面,寡人难道还不如你吗?”任鄙见秦武王要去举鼎,赶紧上前劝道:“大王乃万乘之躯,不要轻易试力。”

秦武王本来就好与人比力,此时哪里听得进去,卸下锦袍玉带,束紧腰带,大踏步上前。任鄙拉着秦武王苦苦相劝,秦武王生气地说:“你不能举,还不愿意寡人举吗?”任鄙不敢再劝,只好退到一旁。秦武王伸手抓住鼎耳,深吸一口气,丹田用力,大喊一声:“起!”鼎被举起半尺,周围一片叫好之声。秦武王得意洋洋,心想:“孟贲只能举起地面,我举起后要移动几步,才能显出高下”。秦武王接着移动左脚,不料右脚独木难支,身子一歪,千斤重的大鼎落地,正好砸到右脚上,秦武王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众人慌忙上前,把鼎搬开,只见秦武王右脚已被压碎,鲜血流了一滩。等到太医赶来,秦武王已不省人事,晚上,秦武王气绝身亡了。

周天子闻报,心中又惊又喜,喜的是这个骄横跋扈的秦王自找死路,惊的是万一秦国以此为借口兴兵讨伐,自己就王位不保了,赶紧亲往哭吊,然后派人把秦武王的灵柩送回咸阳。之后,秦武王异母弟赢稷登基,就是秦昭襄王。秦武王下葬后,老太后也就是秦武王的母亲令人追究责任,查到了孟贲的头上,虽然事情不能全怪孟贲,但为了出气,还是将孟贲五马分尸,诛灭其族。而低调的任鄙却因劝谏有功,升任为汉中太守。

出风头被大多数人看成是很风光的一件事,不过,从孟贲的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出,出风头是要冒风险的,出多大的风头就要承担多大的后果。由此可见,别人的风头是抢不得的,不要图一时之快,要知道如此为之,危险只会逐步向你靠近!

在16世纪末期的日本,茶道风靡贵族阶层,统治者丰臣秀吉非常宠爱首屈一指的茶艺家千利体,他是丰臣秀吉最信任的咨议之一。千利体不但在皇宫里有自己的寓所,其为人也获得全日本的尊崇。

然而在1591年,丰臣秀吉下令逮捕他,并判处死刑。后来人们发现千利体命运骤变的缘由,是这位成为朝廷新贵的乡下人千利体,为自己制作了一座穿着木屐(贵族身份的象征)、态度傲慢的木头雕像,并将这座雕像放置在宫内最重要的寺院里,让经常经过的王族能清楚地看见。对丰田秀吉而言,这件事意味着千利体做事没有分寸,以为自己和最上层的贵族享有同样的权力。他已经忘记自己的地位的获得完全仰赖幕府将军,以为自己是凭一己主力赢得荣宠,这是千利体对自己重要性的误判,为此他付出生命的代价。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地位是理所当然的,也千万不要让任何荣宠冲昏了头。永远不要异想天开,以为上司喜爱你,你就可以为所欲为,受宠的部属自以为地位稳固,胆敢抢主子的风头,终至失宠的事例简直是不胜枚举。

所以,我们要学会做人低调,不管你多能干,始终都不要抢了别人的风头。

心之感悟:

没有人会喜欢抢自己风头的人,所以越是聪明有能力,越要表现得处处愚笨,处处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尊重所有的人,绝对不可以显得比别人强。所谓处好同事方能成大事,人脉即金脉就是这个道理。

简朴为真,切忌夸耀

人一般都多少有点自我主义,喜欢表现自己,有的甚至夸张、炫耀。其实,这对个人并没什么好处。人应该返璞归真,处事低调,始终保持本色。要知道,一个人的好名声,是靠个人的修养、品质、业绩和成就换来的,而不是靠摆架子摆出来的,架子是一种无聊的、骗人的东西。

在科学领域,爱因斯坦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大腕,也有资格摆架子,但据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着装和修饰非常简朴,日常生活不修边幅,以至有一次去参加演讲时,负责接待工作的人把他的司机当成了他本人,而把他当成了司机。这虽说是个笑话,可也反映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不摆架子、低调做人的姿态。

爱因斯坦从不摆世界名人的架子。他吃东西非常随便,外出时常坐二三等车,推导和演算公式常利用来信信纸的背面。并且,他还经常穿着凉鞋和运动衣登上大学讲坛,或出入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有一次,总统接见他,他居然忘记了穿袜子,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总统和人民心目中的伟大形象。

爱因斯坦初到纽约时,身穿一件破旧的大衣。一位熟人劝他换件新的,他却十分坦然地说:“这又何必呢?在纽约,反正没有一个人认识我。”

过了几年之后,爱因斯坦已成了无人不晓的大名人,这位熟人又遇到了爱因斯坦,发现他身上还是穿着那件旧大衣,便又劝他换件好的。谁知爱因斯坦却说:“这又何必呢?在纽约,反正大家都认识我。”

可见,一个人的名声,并不是穿件漂亮的衣服就能得来的,只要你人品好,贡献大,就会赢得大家的爱戴,赢得好的口碑。

汽车大亨亨利?福特也是一个简朴不张扬的人。有一次,到英格兰去,他要找最便宜的旅馆住宿。接待员顿生疑惑:“你为什么穿这样一件,像你一样老的外套,却又要住最便宜的房间呢?可你的儿子到这儿来,却要住最高档的房间,他穿的更是最好的衣服。”亨利说:“我儿子还不懂得生活。我没有必要住最好的房间嘛,我在哪里都是亨利?福特。我穿的外套是旧了。可它是我父亲留下的,我不需要穿新的嘛,不穿新的我也是亨利?福特。”

这在常人看来也许是不可思议的。难道是汽车大亨抠?是视钱如命?其实,这是他对人生、对生活的返璞归真,是崇尚简朴,是保持本色,是高贵的品德!如果我们也能像他一样崇尚简朴,遇事低调不张扬,这世界不就多出许多真实淳朴,少去许多人为的虚假与掩饰吗?

康熙十六年,于成龙被擢任福建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去福建上任前,他嘱人买了数百斤萝卜放在船上。有的人不解地问他:“萝卜又不值钱,买这么多干什么?”他回答道:“沿途供馔,得赖此青黄不接的时候,以用糠杂米野菜为粥。即使有客人来了,也和他一同吃薄粥。”接着对客人说:“我这样做,可留些余米赈济灾民,如若上下都和我一样行事,更多的灾民会渡过难关,存活下来。”江南、江西的百姓因为于成龙自奉简陋,每天只吃青菜佐食,所以给他起了个外号“于青菜”,以示亲切景仰。于成龙喜欢饮茶,考虑到茶价很贵,他不愿意多破费,便以槐叶代茶。他让仆人每天从衙门后面的槐树上采几片叶子回来,一年下来,把那棵树都快采秃了。

于成龙身体力行,使爱好奢侈艳丽的江南民俗大为改变,人们摒弃绸缎,以穿布衣为荣。一些平日鱼肉百姓的地方官,因知道于成龙好微服私访,每遇见白发伟躯者便胆战心惊,以为是于成龙,不得不有所收敛。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病死在两江总督任上。僚吏来到他的居室,见这位总督大臣的遗物少得可怜,而且都不值钱。床头上放着个旧箱子,里面只有一袭官袍和一双靴子,大家忍不住唏嘘流涕。

于成龙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江宁城中罢市聚哭,家家绘像祭奠。出殡那一天,江宁数万名百姓,步行20里,哭声震天,竟淹没了江涛的声音。

当年,康熙帝巡视江南,沿途所延访的官吏,无不对于成龙啧啧称赞。康熙帝不无感慨地对随行的人员说:“朕博采舆论,敢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真百姓之父母,朕肱股之臣啊!”

在生活上简朴些、低调些,不仅有助于自身的品德修炼,而且也能赢得上下的交口称誉。

心之感悟:

真正有品质、业绩和成就的人,绝不会刻意追求架子,事实上,刻意追求架子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有所作为。

即使富了,也不要彰显

在瑞士,年收入超过百万瑞士法郎的人数高达18.3万,即全国人口的2.6%都是百万富翁。据世界银行发表的各国富裕程度排行榜显示,瑞士多次蝉联全球最富裕的国家。在瑞士有许多人是富翁,有些人甚至身价过亿,但他们给人们留下的整体印象是,生活富而不奢。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人们见到“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他多次被记者采访,每次都见他穿着一套款式老旧但非常整洁的双排扣黑色西服。施瓦布聊起他的生活,自称不爱打扮,也不稀罕用名牌服饰或昂贵的高档手表来“炫富”。无论是在达沃斯年会上与数百位各国首脑聚集,还是奔波于世界各地,他穿的都是一套西服。施瓦布的办公室陈设也非常简单,没有宽敞的空间和贵重的办公设施,只有普通的沙发、茶几和几个书柜。平时施瓦布自己驾驶一辆客货两用车,午餐是与其他员工一样的自助餐。

在瑞士,有很多富翁都像施瓦布一样过着节俭的生活。在吃的方面,瑞士人也绝不摆阔。那里的餐馆不允许顾客浪费,甚至会对浪费者罚款;在穿戴方面,瑞士是“手表王国”,但大多数富翁手上戴的并不是“劳力士”、“欧米茄”等豪华品牌手表,而只是普通手表,有的甚至戴着普通老百姓都不愿戴的塑料电子表;在交通方面,瑞士富翁和大多普通百姓完全有条件买“宝马”、“奔驰”,然而瑞士公路上行驶的大多是“大众”、“雪铁龙”等普及型汽车;在日常用品方面,由于瑞士物价相对较高,每逢节假日,节俭的瑞士人大多会开着车到邻国买东西。

瑞士富翁为何不像很多其他国家的富翁那样喜欢奢侈和招摇呢?他们说:“瑞士没有资源,也很少有那种一夜暴富的人,瑞士人致富靠的只是两只手。”靠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财富,理所当然会好好珍惜,所以形成了不讲奢华的习惯。

瑞士的整体氛围也使富翁不愿拿自己的财富炫耀。在瑞士,无论是平民还是富翁,大家都会平等地对待,不会因为你的贫穷而瞧不起你,也不会仅仅因为你的财富而对你阿谀奉承。人们最看不起的就是那种炫耀财富的“暴发户”。瑞士银行家巴尔在他出版的自传中,对瑞士富人的心态做了最好的注解:“如果他们需要两辆车时,他们会刻意买两辆完全一样的普通车,让人认为只拥有一辆车,因为他们不希望邻居认为他们在炫耀财富。”

正因为如此,在瑞士,大家对关于别人的财富的话题不感兴趣,所以居住在瑞士的富豪一般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宜家老板坎普拉德对媒体说,他选择隐居瑞士,更重要的原因是,在瑞士可以尽情享受宁静低调的普通人生活。瑞士,没人会只因为财富而对他们表示尊敬,人们尊敬的是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成功由勤劳节俭开始,失败因奢侈浪费所致,即使到了很富裕、很有钱的时候,这个朴素的真理也不会过时。在我国,也有很多生活低调不爱炫耀的人。

搜狐的CEO张朝阳就不爱炫耀,他也不主张开车。他还倡导大家说:“白天和傍晚的大多数时间,北京变成了一个大停车场,所有的车都走走停停,加速减速,烧着油,污染着空气,并增加北京的局部温室效应。开车,是几十年来中国人憧憬西方生活方式的一个方面,开车变成了时尚、富裕与地位的象征。在拜金主义价值观占据了这一代人头脑的当下中国,人们根据一个人开的车判断他的经济实力。”

他说:“如今,北京的街头充斥着豪华的、中档的、低档的各种车,无论高档低档,都是一个个尾气的喷嘴,污染能力没有差别。所以开车已经与出行方便无关,而与虚荣心有关。打车的成本已经比开车低了,坐地铁、乘公交成本就更低了,而且时间成本都比开车要低。我还希望有更多的税费,如空气污染费、交通拥挤费等等,使人们有钱买车,偶尔开一开,满足一下好奇心和虚荣心,但不要经常开。我更希望,有品位的人不开车,而是关心我们居住的城市,有品位的人骑自行车,或背着背包行走在清新的空气和明媚的阳光里。”

他认为,走路是最好的运动,因为走路会使大脑分泌出令人愉悦的物质,是治疗抑郁症、克服焦虑的最好方法。他号召大家,无论去什么地方,能走着去就绝不开车。他说:“走路使我们快乐,50年后的富裕中国,人人都喜欢走路。”

虚荣心和炫耀是人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下有的心理,原来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最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奢华并不利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即使在我们真的非常富裕的时候,最应该珍惜的也应该是健康的普通生活。

心之感悟:

纵观世界上的富人,都是一些低调,不张扬之人。他们从来不会将自己的财富往外彰显,反而是那些穷人,一味的大手大脚花钱,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钱,而这样的人最终也不会得到他人的敬重。

不求名利,散尽千金

有钱不是坏事,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有钱,并且越多越好。有时候,金钱就是奢华生活的象征,让无数的人眼红羡慕。“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的人办起事来似乎也比穷困的人更为顺手。有了万贯家财撑腰,说起话来底气都很足,就是所谓的“财大气粗”。但是有了钱就处处炫耀,事事张扬,在给自己争足面子的同时,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根。或遭人非议,空惹口舌是非;或招贼引盗,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更有甚者,为此而得罪权贵,招来杀身之祸。

明朝人沈万三从小随父种田,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很有经济头脑,靠着经营商船,发展对外贸易,贩卖丝绸、茶叶、陶器、工艺品等,在买卖中获得巨额利润,最终拥有亿万贯家财。沈万三暴富后,又发放高利贷,富上加富,可以说富可敌国。

沈万三暴富后生活奢侈自不在话下。他广辟田宅,以致苏州地区的土地有三分之二都属于沈家,此外他还大娶小老婆,妻妾有几十人,甚至分置各地,为每个小妾兴建豪华妆楼,如盛泽妆楼即小妾九娘的居处,开了现代“包二奶”的先河。沈万三还广罗天下奇珍异宝,不惜重金购买,藏有古今名贵书画古董无数。江南首富沈万三,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明朝洪武年间,张士诚割据平江,当地大富户为求得庇护,都曾献金输粮,以示拥戴。朱元璋起兵攻打苏州城,迟迟不下。当时,张士诚之所以能固守苏州达八月之久,就是因为得到苏州富民在财力上的支持。作为江南首富的沈万三,当然出力不小。

城破之后,朱元璋对苏州富民甚至老百姓恨之入骨,采取了一系列打击报复的措施。他不仅定下重赋,而且要分期分批将他们迁离乡土。沈万三是个精明的商人,看到了形势的严峻,他知道只有大拍新皇帝的马屁才能求得太平,于是他费劲心思讨好朱元璋。他给朱元璋和朝廷官员进献厚礼钱财,但是朱元璋反应冷淡。

沈万三一看不妙,下心思琢磨怎么才能讨好朱元璋。不久机会来了,朱元璋下旨改建皇城南京城。这项浩大的工程所需经费必然相当可观,当时国内经过动乱,朱元璋刚刚登上帝位,国库空虚,没有多少钱财用于建城。沈万三瞄准这个机会,突然作出惊人之举,主动上疏请求由他出资,帮助朱元璋修筑都城的三分之一,即现今南京城墙的中华门到水西门一段。这步棋看来没有走错,朱元璋终于面露喜色,并承诺对他封官。因沈万三已年逾花甲,便任命他长子沈茂为广积库提举,侄孙沈价(沈贵之孙)为户部员外郎,进京供职。沈万三也于洪武三年迁居南京,全力投入筑城工程。

出资建城之后,沈万三后来想趁热打铁,请求出资犒赏三军,这一下拍到皇帝马脚上。朱元璋大怒,退朝回到后宫,怒气冲冲地对马皇后说:“沈万三这个老家伙真是太自不量力了,一个小老百姓居然想犒赏天子的军队,扰乱民心,不杀不足以解我心头之恨!”幸亏马皇后还算清醒,觉得有点过分,劝道:“陛下,我听说依法该杀的是不法之徒,而不是不祥之民。沈万三富过了头,并且做出如此不忠之事,上天自然会降祸于他,何劳陛下动手诛灭他呢?”朱元璋想想也有道理,于是免了沈万三的死罪,将他充军云南。这样沈万三才得以保住小命,但下场也很惨,流放时已经年约六十六岁,最后客死他乡。

沈万三的身后之祸,还要悲惨得多。他的子孙牵涉到历史上着名的蓝玉案中,全家获罪,田产家财全部充公。经过一连串打击,沈万三家族仅存次子沈旺、曾孙沈基和三女婿宋通一家。自此之后,在明朝一代,不闻沈氏后人再有着名富翁,想来是对其祖宗沈万三的悲惨遭遇记忆犹新。

一个“富”字人见人爱,可是其中包含了多少教训啊。历史上富甲一方的大财主,若不懂得即使收敛锋芒,而是处处张扬炫耀,最终都会惹来祸害。

心之感悟:

每个人都在追求生活的幸福,但是金钱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只会在金钱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终不能自拔,遭至灭顶之灾。有钱而不张扬,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像范蠡那样散尽千金,不求名利,则又是一种对生命更高的体验。

不要在人前炫耀你的聪明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人总认为别人是“傻子”,经常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的小聪明。殊不知,这不仅会招致旁人的嫉恨,而且还会使自己成为轻浮自傲的人。

根据心理学家分析,当自己表现得比朋友更聪明和优越时,朋友就会感到自卑和压抑;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收敛与谦虚一点,让朋友感觉到自己比较重要时,他就会对你和颜悦色,而不会对你羡慕和嫉妒。不要让别人知道你比他更聪明,除了不会失去朋友以外,还有诸多好处,比如减少竞争对手,避免与人不必要的争斗。

一个人处处表现得比别人更聪明,往往会自食其果,尤其是那些喜欢把别人当“傻子”,喜欢耍小聪明的人。让别人知道你比他更聪明,不仅不会对你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反而会成为招灾惹祸的根源。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里,不要表现得比别人聪明和优越,更不要一味只是耍小聪明,炫耀自己的才能,必须懂得低调处世,才不至于遭妒、吃亏。所谓“树大招风”,或“人怕出名猪怕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软件公司招聘了两名软件技术开发人员,一个叫汤姆,一个叫彼得。两个人均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修的专业都是计算机。汤姆是一个性格外向且易表现的人,他处处想表现自己,证明一下自己的实力,从而取悦老板。相反,彼得是一个很内向的人,平时少言寡语,每天都本分地做着自己分内的工作。技术开发部除了他们两个人之外,还有两位老人,他们进公司已经有5年了。

有一次,主管亨利把他们几个人叫到一起说:“现在有个游戏软件需要你们研究开发一下,最后做成一个寓智于乐的给中学生玩的游戏软件。时间是半个月。”话音刚落,汤姆觉得这是表现自己的最好时机了,立刻站起身来说:“主管,把这个交给我去做吧,我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独立做过了。”主管看了看汤姆,笑道:“有勇气,有胆量,好样的。”当然,主管又重新给另外三个人做其他的软件了。

汤姆回去以后,马上投入工作,去图书馆查资料,到学校做调查,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可过了一星期,汤姆也不知道到底该从哪下手。彼得和自己的另外两个同事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另外两名同事对彼得印象非常好,谦虚谨慎、虚心好学的彼得为自己赢得了人气指数。然而,汤姆则显得很孤立,没有人愿意搭理他,在他不知如何下手进行工作时,也没有人愿意帮助他。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着,眼看就快到交活的时候了,汤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而彼得他们的软件则即将完成,只剩最后的一点工作了。其实,不是大家不愿意帮助汤姆,而是因为他太过张扬。

果不其然,汤姆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他根本就不知如何下手操作。他有的只是理论,在实践方面还很欠缺。主管很忌讳那些不懂还不虚心学习的人。他认为汤姆不会有太大的潜能,也不会做出多大的成绩,所以下决心把汤姆炒了。而彼得则因为谦虚好学,凭借自己在学校的理论知识作指导,很有创意地开发了好几个游戏软件,而且他从不把成绩归于自己的头上,说全都是大家的努力。就这样,彼得很快就得到主管的赏识,被提拔为部门主任。

没有开发出游戏软件并不是汤姆被炒的唯一原因,还因为他急于表现,不够谦虚,过于张扬。汤姆不是没有才华,如果汤姆能谦虚一点,低调一点,或许主管还会把他留下好好培养。

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你以为对方会同意你所指出的错误吗?绝对不会。因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这时,你即使说破了嘴也无济于事。

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看着吧!你会知道谁是谁非的:”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在你还没有开始证明对方的错误之前,他已经准备迎战了。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

不让别人知道你比他更聪明,有时需要你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巧妙委婉地指出他人的错误而不是直接点出。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并且更加固执己见。你若发现别人的错误之处,可以用若无其事的方式提醒别人。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是错误的话,你也可以这样说:“唔,我倒有另外一种想法,但也许不对。我常常弄错。如果我弄错了,我很愿意得到纠正。”这将会收到神奇的效果。无论什么场合,试问,谁会反对你说“我也许不对”呢?

低调者知道比他人聪明是好事,但这不能作为炫耀的资本,以免刺激他人,徒然增加他人的嫉妒情绪。我们做人姿态应该放得低一些,对人谦和礼貌,居高位而不自傲,并在合适的时候显露出无伤大雅的短处,增加一点亲和力,不要显得与众不同,高高在上。

如果你让别人知道你比他更聪明,别人会认为你的条件很优越,从而感觉自己不如你,自卑感便油然而生。你就会招致别人的误会、嫉妒甚至陷害。总之,你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让别人知道这一点。在聪明之处收敛点,别人会对你和颜悦色,也不会嫉妒你。

心之感悟:

聪明的人应当学会低调,不要让别人知道你比他更聪明,即使有才华也不在他人面前炫耀,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肩负重任,成就大业。

别在他人的过错上卖弄自我

有位作家曾一针见血地说:“人们常常想用指责别人缺点来表现自己。但是他们用这种方式表现的只能是他们的无能。”他又精辟地指出:“一个人越聪明、越善良,他看到别人身上的美德越多;而一个人越愚蠢、越恶毒,他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也越多。”

生活常常给我们这样的启迪:一个人假如能给别人台阶下,那么自己也有台阶下;一个人假如能给别人面子,那么自己也会更有面子。要是一个人故意不给别人台阶下,那么这个人最后也将没有台阶下,要是一个人无情地撕破别人的脸面,那么别人更会肆无忌惮地用同样的方法来愤怒地回击。

有时我们只是想指出别人的错误,但从对方的角度看来,这种直接指出别人错误的做法就是一种卖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特别是当众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大多数人都顾及自己的面子,都有维护自我形象的本能。因此,如果你当众指出或指责一个人的错误,不仅会使此人丢面子,心里不好受,而且出于本能,他会据理力争,甚至无理取闹,事后对你报复。

这里并非是说,明知别人错了,也不加以纠正,仍然按照错的观点和决策去办事,而是说,在否定别人的意见、态度、做错了的事情,或在要求别人接受你的观点时,要讲究一点策略。

所得税顾问巴森士与一位政府稽查员因为一项9000元的账单发生了争执,巴森士先生声称这笔9000元的款项是一笔永远收不回来的死账,不应该纳税。“死账,胡说!”稽查员反对说,“那也必须纳税。”就这样,两个人彼此都认为自己有理,对方没有理,他们为此争辩了一个多小时。稽查员冷淡、傲慢而且固执,摆出一副高高在上、不可动摇的态度。

争论无果,并且关系更僵之时,巴森士转念一想,辩论越久,可能会使这位稽查员更顽固,他决定放弃争论,改变方法,给对方赞赏。于是,他改变态度,和蔼、真诚地对稽查员说:“我也曾经研究过税收的问题,但我只是从书本中得到了知识,而你是从工作经验中得到的,我想向你学习,你可以教会我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听完巴森士的话,稽查员从椅子上挺起身来,向后一仰,喝了一口茶,便讲了很多工作中的经验,语调渐渐地变得友善,片刻之后他又讲起他的家庭、孩子和爱好来。当他走的时候,他告诉巴森士他要再考虑那个问题。三天之后,他到巴森士的办公室里告诉他,他已经决定不再征那笔9000元的税了。

在做生意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有些人因为有理,总是喜欢与别人进行口舌之争,可是即使得到口头上的胜利,也只是表面的胜利,而且你这么做会损伤对方的自尊,影响对方的情绪,使对方增加对你的反感,与你产生对抗情绪。争强好胜的心情,争论的方式,指出对方错误的态度,永远不能够使无谓的争论停止,也不能够真正地解决问题。“先反求诸己,后苛求于人”,才可以使我们与别人继续合作,改善关系,改变他人的想法,从而在实质上减少损失。

一天,陈建豪的部属给客户送去了一车木材,不久办公室电话就响了起来,是对方公司检验员打来的,说刚刚运去的木材完全不合格,让他们把木材拉回去。这车货是陈建豪专门检验的,符合过去的规格,过去同样质量的货都过了关,今天是怎么回事?陈建豪很想在电话里责问对方,但还是忍住了,他决定立刻动身去处理此事。

途中,陈建豪开始思考与对方交流的方式,他想像以前那样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知识,引用木材等级规则,与对方辩论,批得对方哑口无言。然而,他又想到了以前EMBA(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培训课上老师讲过的一个观点:客户都是对的,别指出他们的错误。

陈建豪意识到自己这一次不能去“吵架”,不能去据理力争,他准备改变一下工作方法。到了那家工厂后,他发现购料主任和检验员闷闷不乐,一副等着吵架的姿态。陈建豪请他们指出货物的问题,后来得知,原来是他们的检查太严格了,而且也把检验规则弄拧了。那批木料是白松,虽然那位检验员对硬木的知识很丰富,但检验白松却不够格,经验也不够。白松碰巧是陈建豪最内行的,但他没有对检验员评定白松等级的方式提出反对意见,他继续以非常友好而合作的语气向他请教,问他某些木料不合标准的理由,他没有暗示对方检查错了,只是希望以后送贷时,能确实满足他们公司的要求。

这使对方高兴了起来,于是双方之间剑拔弩张的情绪开始消散了。渐渐地,对方的态度整个改变了,最后还坦白承认,他对检验白松的经验不多。陈建豪接着说,如果他还认为产品不合格,不会强求他们收下的。后来,对方重新把卸下的木料检验一遍,全部接受了,而陈建豪也收到了一张全额支票。

无数事实证明,如果你过于直率地指出别人的错误,再好的意见也不会被接受。你剥夺了别人的自尊,也让自己成为讨论中最不受欢迎的人。陈建豪没有据理力争,他凭借自己的诚恳和谦虚获得了对方的肯定。

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人,他们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是他们总喜欢在别人的过错上卖弄自己,他们刚说几句话就令人感到狂妄无比,所以人们很难与他们友好相处。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太爱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以为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其实结果只会在同事中失掉威信。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谦虚豁达的人总能赢得更多的知己,那些妄自尊大、小看别人、高看自己的人总是令别人反感,最终在交往中到处碰壁。

即使你比对方优秀,你也要压住自己的风头,让别人心情舒畅,这样才能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虽然社会上常常喊出“崇尚个性,凸现才华”这样的口号,但你在别人面前最好不要张狂自负,不要处处炫耀自己的能耐。如果你在他人的过错上卖弄自己,不仅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而且会招致嫉妒,这样,你的人际氛围将会变得非常糟糕。尤其是初涉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更要注意谦虚谨慎,要在工作中显露自己的才干,而不要以张狂的表现来炫耀自己。

心之感悟:

人人都会犯错误,人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然而,总是有人想在他人的过错上卖弄自己,以展示自己的优越感。殊不知他们这样做不仅使别人丢了面子,也深深地伤害了对方。

心照不宣,给足他人面子

人人都有自尊心,伤害了别人的自尊,他会将之视为“奇耻大辱”,会一直耿耿于怀,随时找机会进行报复。

光绪六年,慈禧太后染上奇病,御医天天进诊,却未见好转。朝中尤为焦急,遂下诏各省督抚保荐良医。两江总监督刘坤举荐江南有“神医”之名的马培之进京宫诊。马培之家乡孟河镇的人无不为马氏奉旨上京而感到自豪,可是年逾花甲的马培之却是欢喜不起来。他自忖:京城名医如云,慈禧太后所患之病恐非平常之病,否则断不会下诏征医;既然下诏征医,此去要是不顺,只怕会毁了悬壶多年所得的盛誉,还可能会赔上老命。

马培之千里跋涉抵达京都,先开始打探西太后的病况。关于慈禧之病传说纷纭,有人传是“月经不调”,有人说是“血症”,还有一些离奇的传说。马培之拜会了太医院的御医,先作打探,却不得要领,心中不禁十分焦急。后又连日访问同乡亲友,最后得知一位经商的同乡认识宫中的一位太监,请这位太监向西太后的近侍打听慈禧患病的真实起因以及有关宫闱之秘。果然,从这条黄门捷径传出了消息,马培之大吃一惊:慈禧太后之病乃是小产的后遗症。

慈禧早已寡居多年,何能小产?马培之吃惊之余,心中已明白了大半。

接下来,就是要善做“面子”工作。最关键的是这种“涂脂抹粉”一定要自然,不留痕迹。

一天,马培之在太监的带引下,终于来到了侍卫森严的体元殿。只见40多岁的慈禧太后,脸上虽然抹了很厚的脂粉,却难掩那血亏的面色。西太后先询问马培之年庚、籍贯以及行医经历的一些细节。然后由太医介绍圣体病况:当时在场的有京外名医汪守正和薛福辰等人,于是由薛、汪、马三医依次为西太后跪诊切脉。诊毕,三位名医又自开方立案,再呈慈禧太后。只见老佛爷看着薛的方案沉吟不语,再阅汪的方案面色凝重,此时三大名医,无不沁出冷汗。但当太后看了马的方案后,神情渐转祥和,金口出言:“马培之方案甚佳,抄送军机处及亲王府诸大臣”。众人听罢,心中的石头落地,而马培之更是欢喜。

马培之对慈禧太后的病因已心中有数,再切其脉,完全暗含产后血症。马培之对其方案上却只字未敢言及,只作心脾两虚论治。而在药方上却是明栈暗渡,用了不少调经活血之药,正中慈禧下怀。西太后本来对医药就素有了解,见马培之方案甚合己意,因为医生开的药方要抄送朝中大臣,所以必须能治好病,又可遮私丑,马培之的药方正符合这两种要求。另两位名医薛、汪的方案虽然切中病机,脉案明了,在医术上无可挑剔,但因为无法保全慈禧太后的面子,所以不中“老佛爷”的心意。

后来,慈禧服用了马培之开的药,奇病渐愈。马培之本人也深得慈禧信任。但是无论是在京还是返归故里,马培之对慈禧的病始终守口如瓶。

马培之的聪明在于他懂得顾全别人的面子,也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懂得顾全别人的面子是帮助了别人,也是帮助了自己,它是一种做人的智慧,也是一种为人的修养。

在广州的一家着名酒店,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菜,顺手就把精美的景泰蓝筷子悄悄插进了自己西装内侧的口袋里。

这一幕被服务小姐看到了,她不动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捧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筷子的小盒子,对这位外宾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筷子爱不释手,非常感谢你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餐厅主管批准,我代表酒店,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经过严格消毒的景泰蓝筷子送给你,并按照酒店的‘优惠价格’记在你的账上,你看好吗?”

这位外宾自然听出了服务小姐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一番谢意后,说自己多喝了两杯,头脑有点发晕,误将筷子插入了口袋。然后,外宾借此下“台阶”,说:“既然这种筷子没有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旧换新’吧!”说着,取出内衣口袋里的筷子,恭恭敬敬地放回桌上。

人就是这样,你越是尊重他,给他面子,他就会表现出令人尊重的优秀的一面;如果你不给他面子,让他在众人面前显示出不光彩的一面,那他就有可能真的做出不光彩的事出来。

作家冯骥才在美国访问时,一位美国朋友带着儿子去看他。他们谈话间,那位壮如牛犊的孩子,爬上了冯骥才的床,站在上面拼命蹦跳。如果直截了当地请他下来,势必会使其父产生歉意,很没面子。于是,冯骥才便说了一句幽默的话:“请你的儿子回到地球上来吧!”那位朋友说:“好,我和他商量商量。”结果冯骥才既达到了目的又风趣地给了朋友面子。

人性很奇妙,可以吃闷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丢面子”。而年轻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为见解精辟,逮到机会就大发宏论,把别人批评得脸一阵红一阵白,图自己一时之快。却不知这种举动已为自己的祸端铺了路。而那些老于世故的人,宁可高帽子一顶顶地送,也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一句批评别人的话。你照顾别人面子,别人也会如法炮制,给足你面子,彼此心照不宣,尽兴而散。

心之感悟:

低调的人处理问题,会把别人的自尊、面子放在第一位,然后再设法将事情导向好的方面。他们在一般人际交际中不会去伤害别人的自尊,也使自己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害。

从现在起收起你的优越感

“优越感”,乃“自以为比别人优越的意识”之谓也。优越感一部分来自于自身的实力,一部分源于所处的环境所赐。

在当今社会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优越感,例如说职业优越感,一个月薪上万的人在拿千八百的人面前当然会感觉良好;比方说长相上的优越感,据说美女都不愿和美女做朋友,因为那样不足以显出她的美来;还有学历上的优越感,这种无形的差异会使学历高的一方对学历低的一方产生歧视心理。

优越感本身是一种自信的保障,是利剑和盾牌。然而,在有些人的眼里,“优越感”已经成为了傲人的资本,其实如果不能够正确对待,那么它便会成为一种摆脱不掉的“包袱”。有了这种包袱,艰苦奋斗的观念就会淡薄。当这种包袱越背越重,就会方向不明,路子不清,脚步不稳,乃至跌进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因此,当心被“优越感”摧垮,并非危言耸听。因为你的“优越感”会衬托出别人的倒霉,甚至还以为你在嘲笑对方的无能,让他产生一种不如你的感觉,特别是失意的人,你在他面前显示“优越感”,会使他恼火,甚至讨厌你。可见。当优越感膨胀得太大,就好比太长的剑失去了攻击力,太大的盾牌遮蔽了锐利的眼光。

有一天,有个人约几位朋友到家里吃饭,这些人都是彼此相熟的。主人把他们聚拢来主要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一位目前正陷入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这位朋友因前不久经营不善,刚开的一家公司倒闭了,妻子也因为不堪生活的压力,正与他谈离婚的事,内外交迫,他实在痛苦极了。

来吃饭之前大家都知道这位朋友的遭遇,于是大家都有意地避免谈有关事业的问题,可是其中一位姓李的朋友因为目前赚了很多钱,几杯酒下肚,忍不住就开始谈他的赚钱本领和花钱功夫,那种得意的神情,就连主人也看不下去了。

那位失意的朋友低头不语,脸色非常难看,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去洗脸,后来他猛喝了一杯酒,赶早离开了。主人送他出去,在巷口,失意的他愤愤说道:“老李会赚钱也不必那么神气地炫耀啊!”主人了解他的心情,因为多年前他也遇过低潮,正风光的亲戚在他面前炫耀他的薪水、年终奖金,那种感受,就如同把针一支支插在心上一般,那种难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可见,不要有太强烈的优越感,因为它会使人们对你敬而远之,失去许多知心朋友。因此,在你没有陷入孤独之前,要懂得掩饰你的优越感,或者你得努力在客观的优越中并不滋生主观的优越感,你才可以在身心内外的两个世界中找到平衡的支点。优越感其实是很轻浮的一种自我意识,尤其是在你与他人交往的时候。

人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就是为了寻找同类项的本能。也就是说,人总是生活在一个其实并不能完全让你表露优越感的地方。所谓优越,其实也看跟什么人比,大学毕业生去和农民工比谁有文化,那么就不会有太多的优越感,因为大学生并不是生活在农民工的群体中。一个从小都没有优越感的人,即使拿到了博士学位,他也不会有学历优越感;即便她貌美如花,她也会自我感觉如寻常百姓。

一天晚上,有位老人正在等待渡河。但一个接一个骑士从身边经过,他都没有开口求助。当最后一个骑士过来时,老人开口了:“先生,你能不能载我到对岸去?”这位骑士不仅把老人载过河,还送他到几英里外的目的地。快到时,骑士好奇地问:“先生,我注意到你眼睁睁地让几个骑士经过,而直到我来时你才求助。这是为什么?”老人回答:“我很会看人的。我看其他骑士的眼光,马上了解他们根本不关心我的状况。但是我看你的眼光时,很明显地找到了仁慈和怜悯。”这位骑士不是别人,正是托马斯?杰斐逊。托马斯?杰斐逊出身高贵,接受过最好的教育,又极富卓越的思想和才干,为美国作出了无可限量的贡献,但他从来不以此为优越感去炫耀,而是以仁慈的心对待每一个卑微的人。

人有优越感就不可能平等待人,就可能起纷争。因此,老庄讲“齐物”,乃至有“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高论。在哲学意义上,用至上的标准来看,任何人,有任何方面的优越感都是浅薄的。相对于无穷尽的宇宙,个体有限的智慧,差别再大也趋近于零。因此,千万别用优越的眼光去看别人,也别用你优越的标准来要求别人。

心之感悟:

稍微有点天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人无比渺小,任何人的行为对整个宇宙来说都微不足道。有句说“没了你地球照样转”,这句话是十分有道理的。一个优越感膨胀的人与一只好斗的公鸡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