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水浒密码:解密一百单八将
3463200000050

第50章 吴用

作为一个乡村民办教师,手里不拿书本,偏偏擎着两条铜链,可见这个吴用也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家伙。谁家孩子跟着他上课,估计也学不到什么东西。纵观《水浒》全书,我们从未看到“吴老师”啥时候吟过诗,做过赋。这一点上,他远不如宋江、林冲和武松,人家好歹还在墙壁上涂鸦过。武松“血溅鸳鸯楼”一场,尚能在雪白的墙壁上洋洋洒洒写上八个血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如武都头这般之乎者也运用纯熟的场面,吴用一次也没有。

吴用表面上是文人,骨子里还是向武的,不然他天天在腰里挂着两条铜链作甚?装饰品?不是,从吴用一铜链能把刘唐和雷横二人分开来看,这两条铜链足够长、足够重并足够结实,根本不像装饰品。在宋代,文人若想出人头地,必须要经过科举考试这一关,也就是说在宋朝做官得有进士文凭。从吴用实际情况看,他顶多就是一秀才,离进士差远了。所以吴用想当官是不现实的,他只能是在东溪村这个地方做一个民办教师,混口饭吃而已。走文人这条路线不能成功,吴用开始试着走武夫这条路线。不知什么时候,他手里开始多了两条铜链。

当刘唐带来生辰纲的消息之后,吴用第一个表示支持,并积极组织人手促成这件事。也许在吴用看来,这是自己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智取生辰纲是吴用人生中的一个转折,他从此甩掉了教书先生的外衣,正式加入黑社会。在梁山吴用一直稳坐第三把交椅,即军师,名义上执掌兵权。不知读者注意到没有,上梁山后吴大军师腰里挂的铜链不见了,又恢复了文绉绉的形象。为何铜链不见了?估计是吴大军师在耍酷,文人堆里扮武夫,武夫堆里充文人。

吴用号称“智多星”,是梁山第一号靠头脑吃饭的人。不过以笔者对《水浒》的分析看,“智多星”也并不怎么“智”。我们且看吴用运作的几大案例,智取生辰纲是他的处女作。我们前面已经交代过,这条计策很失败。漏洞百出且一塌糊涂,差点要了七大好汉的性命。写假信救宋江也是吴用的主意,这条计策前半段还行,成功将萧让和金大坚赚上山。这二位一个会写字,一个能刻章,这正是办假证所必需的。在吴用主持下假证顺利造成,梁山好汉们仿佛看到了营救宋江的曙光。然而事情在最后时刻功亏一篑,图章上出了疏忽。这下可好,好悬没把宋江和戴宗的性命弄丢了。赚卢俊义上山也出自吴用之手,与前面如出一辙。计策前半段还行,三言两语把卢员外忽悠上梁山。之后便没了下文,连累得卢员外又吃官司又发配。还上了刑场,差一点丢了性命。吴大军师三次用计,好悬没把梁山一二把手给废了,吴用真可以叫“无用”了。

吴用大约是梁山最累的人,打仗时满脑子都是如何用兵和如何用计。打胜了,那是军师分内的事;打败了,则要负主要责任。可以想象,吴用的心理压力是如何之大。和平时期吧,吴大军师仍然不得闲。梁山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还等着他去处理;打仗时大家拧成一股绳,不打了各种内部矛盾也就出来了。不打仗的日子,吴用心里未必有多舒畅。梁山好汉从职能分工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管冲锋陷阵的;第二类是管后勤的;第三类是管指挥的。第一类好说,有战事时卖卖力,无战事时还可以大碗喝酒和大口吃肉;第二类也好说,他们大多属于靠专业技能吃饭的。一招鲜吃遍天,做好本职就是了;吴用则属于为数不多的第三类,这一类人只有晁盖、宋江、吴用和公孙胜四个。晁盖死得早,一了百了;公孙胜动不动就玩失踪;宋江是核心领导,总揽全局不参与具体工作。这一类人实际上就只剩下一个吴用了,于是吴大军师得加足马力干事。

说吴用活得累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在处理与上级的关系上。吴用与晁盖是故交,上梁山之初是晁盖一派的嫡系加骨干。宋江上梁山不久,吴大军师开始游走在晁和宋之间。也不能说吴用见风使舵,脚踩两只船。晁盖和宋江都是他的老乡亲,一个对他有义;一个对他有恩。到底站在哪一方,成了摆在吴用面前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智多星恐怕也很难决断。

晁盖战死,吴用这道难题不解自破,他开始死心塌地跟着宋江混。卢俊义上梁山,吴用眼看到手的二把交椅成为画饼,卢员外后来居上。吴大军师心里必定不会好受,并且人还是自己用计请来的。最后的人事安排是大哥一手促成的,吴用处境之尴尬可想而知。后来卢俊义自成派系,屡屡与宋江分兵作战。吴用对梁山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极大削弱,吴大军师执掌兵权变得有名无实。

征方腊成功,吴用官拜武胜军承宣使。国家中级干部,其事业步入鼎盛。好景不长,也就是宋江死后不久,吴用竟在宋江坟前自缢。想来吴用人生目标无非是出人头地和入朝入仕,如今理想刚刚实现,怎么会放弃理想追随一个死人而去呢?吴用是个大脑发达的人,懂得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他为死人自杀,谁信?反正我不信。说吴用重感情,那他在晁盖死时就该自杀了,而不是现在。笔者突然想到,与吴用一同自缢的还有小李广花荣。以花荣对宋江的感情而论,小李广为宋江自杀尚合情合理。我们大胆猜测一下,吴用之死是不是与花荣有关?或许吴用并非心甘情愿自杀也未可知,也或许吴用根本不是自杀……吴用之死不明不白,或许这又是《水浒》留给读者的又一大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