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西湖梦
34685200000017

第17章

1937年(民国26年)6月,小福妹2周岁了。7月7日,北平芦沟桥传来了枪声,8月13日,日军又在SH沿海登陆,挑起战火,淞沪会战打响了,11月5日凌晨,侵华日军2个师团二万人动用150余艘舰艇偷袭杭州湾,当夜大雾弥漫,借着大雾,日军在东南省北部的平湖金山卫、金丝娘桥、白沙湾、全公亭一带悄悄登陆……

日军登陆后即向金山、青浦方向包抄进攻,企图配合SH日军主力,将中国军队聚歼于SH松江地区。

1937年11月8日,日军一路杀奔,首先抵达JS县东南省抗战史上第一场大战──嘉善阻击战打响了,中国陆军128师、109师及三个团15000余名将士顽强抵抗,与日军血战了七天七夜。

一周后,SH沦陷,11月14日,日军向嘉善发起了全线总攻,日军动用飞机、大炮、烟雾弹,掩护步兵强攻,田野、壕沟、河浜里全是尸体,鲜血染红了河水。

11月15日当晚,嘉善失守,11月24日,日军马不停蹄进攻长兴,与中国陆军第170师、172师在李家巷遭遇,中日又在长兴打了第二场战役,11月28日,日军占领CX县放火焚烧县城七天七夜,县城被大火夷为平地,并屠杀当地百姓二千人。

嘉善、长兴二县相继失守,噩耗传来,靠南的重镇──东隐县也危在旦夕。

却说丽华有一对同父异母的姐弟美华和耀绪,大姐美华,此时已是18岁的大姑娘,长得如清水芙蓉,白里透红;大哥耀绪也已是14岁的少年,长得清秀瘦长。

美华此时已在东隐县的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东南省立第二中学)毕业,现在贾家荣国府里帮助大嗲贾天国掌管贾家几家丝厂账务……

耀绪这年恰是东隐镇正蒙学堂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姐弟俩就住在小妹丽华母女的沁芳馆的隔壁。

这时的东南大地,已是战云密布,山雨欲来风满楼,东隐县快沦陷的消息,传遍了古镇东隐的每个角落,小镇上的镇民们家家户户开始陆续卷起行李铺盖,携妇牵孺向东南西部山区逃难。

日军将南下消息也传进了古镇老宅──贾家荣国府,传进了耀绪读书的正蒙学堂,这天上午,贾耀绪的毕业班在上最后一堂课,是国文课,老堂长屠秉钧先生在黑板上用白粉笔写下:“最后一课”四个大字。

上午11时,“铛铛铛……”,下课钟声了敲响了,这钟声也敲碎了全体正蒙学堂同学们的心,屠堂长放下教鞭,面向学生,低头环视四周,泣不成声,屠堂长抬头擦了下眼角滚落的泪水,说:“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是正蒙学堂全学堂的最后一堂课,也是你们在座每位毕业班学生的最后一堂课,下课后,我与全学堂的先生将离镇避难,正蒙学堂从此将关闭校门,师生解散,不再相聚,各奔前程……”

屠堂长哽咽了,半晌,又说:“万恶的战争打断了你们的学业,但是你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日寇的铁蹄虽然能践踏中国的土地,但无法击碎中国人的爱国之心,你们今天才十二三岁,八十年前,太平天国金田村起义时,童子军里的许多小英雄也是你们现在的年龄,但他们人小,志气不小,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同学们哪,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要担负起国家的兴亡啊!”

说罢,屠堂长又拿起了白粉笔在黑板上写了起来:

“民国初年,国运多舛;

为启童智,草创正蒙;

日寇即至,学堂涂炭;

战火连绵,百姓逃难;

自古英雄,出自少年;

笔底青霜,烈火剑芒;

国难当头,舍我其谁;

威风跃马,驰骋疆场;

重振中华,还靠少年;

……

最后,屠堂长缓步来到了同学们的面前,一一握手告别,当他来到了贾耀绪面前,拉住了耀绪的双手,语重心长地说:“耀绪同学,我知道你是镇上贾家荣国府的大少爷,你也是我们正蒙学堂的高材生,你的学习成绩在全学堂是数一数二的,先生对你寄与厚望,希望你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为正蒙增光……”

这时,小耀绪哽咽无语,半晌,轻声地对屠堂长说:“先生放心,为国家,为正蒙,我耀绪一定碧血丹心,不负国望,不负师望!”

屠堂长听罢,满意地点了点头,挥泪而去……

“铛铛铛……”,学堂内大操场钟楼上的大挂钟的钟声又响了,这是敲钟工友的最后一次敲钟声,这是送别先生们的钟声。

钟声呜咽,正蒙呜咽,学生呜咽,先生呜咽,国人呜咽,古镇呜咽,江南呜咽,中国呜咽。

这时,正蒙学堂的学生们,全体起立,自动肃立在校门口,目送屠堂长与全校先生的离去,十几个先生们的背影,最终在正蒙学堂门口慢慢消失了……

这时校外传来一片哭叫声,原来是家长们的哭叫声,父母们这时来到了正蒙学堂校门口,他们寻找着自己的儿女,大人们已准备好了行李、包袱、船只,匆匆忙忙赶紧离镇,离乡背井躲往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