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二次元千江录
34752200000026

第26章 生活中的野狐禅

野狐禅的公案,总是那么令人回味。第一次读的时候只是当作故事看罢了;第二次读的时候,因为对禅宗的进一步了解,读到百丈禅师的作答“不昧因果”,顿觉豁然开朗,禅师给出的答案真是妙,禅宗的公案总是给人以精神的欣欣;今天坐在科室里,又想起这则公案,因为轮回问题触发的,不觉又有新的领悟,这就是常读常新吧!

迦叶佛时的大德,百丈眼前的黑狐,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他以同样的问题问百丈禅师,百丈说:“不昧因果”。什么是因?因者,由也;因者,端也;因者,即时之相也。起心动念是因,含而未发也是因,说卧坐行也是因,。什么是果?果者,然也;果者,势也;果者,事竟次因也。自然而然是果,强求力挽是果,更生迭起是果。因果定轮回。

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不?佛教讲涅槃,涅槃分有余和无余。无余涅槃,不受后有。大修行人,范围是什么?如果说单指觉悟者,佛陀之类,按其逻辑不落,但这也只是表象。如果包括菩萨、大阿罗汉等等,就有落因果,但这也是表象。觉悟不彻底,涅槃有余,无余涅槃即是不以三十二相现世,不再轮回,但是不是说绝对的消失,只是不再纠结于世人所谓的生老病死等七苦。那么菩萨、罗汉、众生是不是就永入轮回,落入因果呢?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你说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这本来就是个既是而非又非非的问题。落或者不落,都不能简单而精准的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思维有缺存碍,才会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思想远没到达流转圆融、自在完满的境界。

肩负传道受业解惑任务的人,为人师者,如果自己误导自己也就是毁了自己,如果把自己的错误思想传给弟子后人,那是伤人慧命、百死莫赎的。教育简单么?要敬畏生命,高度为学生服务。这样唯恐不及还不够,更不要说那些整天抱怨学生不听话,不尊敬自己的人做的如何了!

为人师者不易,为人师者甚易。为大师者更不易,为大师者更易。但在是不是克己敬人,人师师人(己、中、上、下)耳!为人师易在“惧从”,难在“忘我”,为大师易在“吹抬”,难在“诚清”。做老师的最值得骄傲的是教出的学生见识超过自己,而不仅是成绩高居第几。如果一个老师N年后发现自己的学生有当高管做高官的,却没有一个思想上的大家,这才是最悲哀的。毕竟民族的精神薪火是靠思想的维新进步来传承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谁都愿意是,但往往谁都不是。

如果自己的思想的确不能达到圆融无碍,那么退而求其次做到至诚也可。竭诚以奉,殚精以哺。这样最起码死的时候其心亦安,足以慰怀。总是怀着优劣好坏、亲疏远近的感情,因为个人遭遇而情绪无端,这样的老师自毁毁人。小我不舍,大我不立。逡巡踌躇,岁月砒霜。

谈的远了,其实“野狐僧”所问的因果更近轮回。世间有没有轮回,世间有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绝对的时间和空间里可能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但在相对的时间和空间里就可能有,但这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了。世间有轮回,一切物都要经历成、住、坏、空,旧有的存在入灭后总会以另一种状态和形式出现,这样才符合“能量守恒”。世间无轮回,人是能量的特定组合,所有存在的物质只是结构和相对性质存在差异,在不可分的粒子面前一切同质,所以僧肇在《物不迁论》中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无所谓轮回不轮回,只在见识是不是到位,境界到不到点而已。推开来讲,世间哪里有那么多烦恼,庸人自扰罢了。所谓烦恼,克而成慧,解而成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