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行政化和官僚主义也严重影响印度高科技发展。如为了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印度决心拥有自己的轻型战斗机,印度政府于1983年批准研制本国的轻型战斗机计划,计划把飞机、发动机和机载火控系统等同时进行研制,但该计划细节到1988年才得以完成,1990年完成基本设计,1991年才开始制造一号技术验证机,直到1995年11月17日才公开亮相。按照原计划这种轻型战斗机应于1996年6月首飞,但到1996年底,二号技术验证机还在进行最后组装。该机为单发单座无尾三角翼轻型战斗机,但其载油系数(机内载油和正常起飞重之比)只有21%,低于一般的最低要求30%,远远低于苏-27的40%。其无尾三角翼虽然与直前缘三角翼有所不同,但在幻影2000之后,各国已放弃纯无尾三角翼的布局,改用无尾三角翼加全动鸭式前翼的布局。印度在缺乏经验和技术储备的情况下,这样做实际上是雄心有余,稳健不足。按照原计划,在一、二号技术验证机飞起来后,印度将组装3架单座原型机,1架双座原型机和1架海军型原型机,全部采用国产的“卡维利”发动机。由于缺乏国内试验设施,“卡维利”发动机计划于1997年底用俄罗斯的图-16空中试车台试验,然后用于5架轻型战斗机的原型机。由于此规划基本上脱离印度科技发展水平的实际,直到上世纪结束,印度制造的轻型战斗机也没有实现试飞。难怪印度政府总理曼莫汉?辛格在印度顶尖科学家聚会场合中警告说,印度所有大学的研发水准正逐渐下降,中国的科技正如同“蛙跃”般地超越印度,印度应该亟思急起直追。
第二节 高科技发展与社会经济实际脱节
正是由于印度的科学决策仅仅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因此,既不能准确反映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的意见,也不能真正反映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造成高科技发展与印度社会经济实际脱节。独立以来,印度高科技发展的重点是原子科技、空间科技和国防科技等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的高科技领域,军用科技特别是军用高科技占用了印度大部分高科技发展资源。这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防科技的较快发展,但却严重影响了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民用科技的发展。长期以来,印度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贫困,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印度迫切需要加速经济发展,减轻人民生活贫困,缓和各种社会矛盾,但缓慢发展的民用科技却不能在这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独立后,印度在高科技发展进程中,特别重视国防高科技发展,影响印度高科技发展,特别严重影响与印度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科技发展,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印度社会经济发展。这也是独立后印度高科技发展留下的重要教训之一。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高科技发展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军用科技和民用科技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强调军用高科技发展
独立后,印度政府注意科技发展,也重视高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却特别强调高科技在印度国防现代化中的作用,因此,长期以来,印度特别强调军用科技特别是军用高科技发展,促使印度军用科技特别是军用高科技迅速发展,而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民用科技却相对落后。
1.强调军用高科技发展
独立以来,印度政府强调高科技发展,特别强调军用高科技发展。长期以来,印度政府把大部分科技研发经费用在国防科技研发上。独立后,印度认为拥有核武器是通向世界大国之路的“通行证”,因此,印度最先发展的高科技就是原子科技。独立后不久,印度政府就设立原子能委员会,首任总理尼赫鲁还直接过问原子能委员会的工作。在一段时期内,印度政府对科技发展的拨款也主要用在原子科技研发上。从1950年代起,印度就一直在努力建立本国的原子科技研发体系和原子工业体系,现在已拥有4个大型公营企业、10个重水和核燃料处理厂、40多个研究机构,雇员4万余人。1960年代后,印度政府又重视空间科技的研发,特别是火箭卫星的研制。1962年,印度在原子能局下设立国家空间研究委员会,正式开始印度空间科技研发和航天工业。1969年,改组为印度空间研究组织,1972年,印度成立航天局。目前,该局拥有雇员2万余人,其中1/3为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下辖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印度国家宇宙考察中心等12所研究机构和5家主要生产厂家,涉及领域包括:火箭和卫星制造、发射、制导与跟踪研究;宇宙射线、大气研究等,重点是具有军事意义的运载火箭和应用卫星的研制。长期以来,仅用在原子科技和空间科技研发上的费用就占印度科技研发经费的60%以上。虽然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也积极开展生物科技的研发,从1980年代,印度还积极开展信息科技和海洋科技等的研发,但是印度花在这类高新科技研发上的经费并不多。即使是花在这类高新科技研发上的经费,印度也特别重视信息科技和海洋科技在军事应用方面的研发。如信息科技研究特别注重其在飞机、舰艇、导弹、卫星、航空母舰等方面的应用,海洋科技也强调为海军发展和壮大服务。因此,印度高科技发展具有十分浓厚的军事性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印度还把高科技发展的重点放在核潜艇、导弹防御系统、航空母舰等军事武器的研发和制造上。
2.军用高科技发展迅速
由于印度政府特别强调高科技的军事用途,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印度军用高科技迅速发展,并在军用高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1974年,印度进行第一次核试验,掌握了原子弹设计、制造和试验技术后,便将重点放在增强裂变弹和氢弹的研究方面;1998年,印度连续进行核试验,基本掌握了热核武器的设计、制造和试验技术。印度初步具备计算机模拟核试验的能力,这将有利于其对核武器实用化和小型化的研究,使印度成为事实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并形成由短程、中程和远程导弹组成的陆基核力量。1980年代,印度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已经发射数十颗各类卫星。印度已能制造可用于军事目的、分辨率为1米、载荷1吨的遥感卫星和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并正在研制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印度还将极地卫星发射火箭及其技术用于“烈火”III(射程3500公里)导弹,甚至“太阳”洲际弹道导弹。2005年,印度成功实现“一箭十星”发射,使印度空间科技走在世界前列。印度还在研制既能将卫星送入太空,又能执行太空情报收集、监视和侦察的多功能航天飞机。近几年来,印度在将主要精力放在强化和完善核力量的同时,还在建设核潜艇、导弹防御系统、航空母舰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2009年,印度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具有进行第二次核打击的巨大战略震慑力。印度导弹防御系统能力已达到一定水平。印度正大力建设一个包括太空监视与侦察系统、地面预警雷达系统和空中预警系统“三位一体”的反导预警系统,并成功进行多次导弹拦截试验,分层防御系统正在建成。印度先后购买过三艘航母,但一直渴望能自制航母,且最少制3艘。2003年印度正式推出制造航母计划,2005年第一艘航母开始动工兴建,计划2012年装备部队。印度也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制造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同时,印度政府还斥巨资更新高科技武器,购买先进战斗机,甚至购买全球定位系统、舰艇、潜艇和导弹等等。
3.民用高科技非常落后
长期以来,由于强调高科技的军事用途,促使印度军用高科技获得迅速发展。但是,印度民用科技特别是民用高科技却相对落后。印度虽然在软件开发和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一些成绩,然而,在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科技领域,印度却处在比较落后的地位。现在,印度虽然能够制造大型超级计算机,但是却难以制造人民大众生活所需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甚至连空调、冰箱、彩色电视和洗衣机等普通家用电器的制造技术也比较落后。印度虽然能够制造出广大人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小电器,但是却难以与国外进口的同类商品展开竞争,所以只有靠大量进口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基本需要。至于大型机器设备,特别是电力设备、通讯设备、运输设备、建筑机械、矿山机械等等,印度虽然也能够制造,但是也同样难与国外进口的同类设备展开竞争。尽管印度也在不断推出各种民用高科技产品,然而这些民用高科技产品在相当程度上却脱离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如印度中央银行希望农民用自动提款机提取零花钱。考虑到村民文化水平不高,银行还特地使用指纹识别技术取代密码输入过程。在印度最穷的邦比哈尔邦维伊刹利地区就安装了这种具备指纹扫描识别技术的自动取款机。然而这台自动取款机自从安装后从来没吐出过现金,原因很简单:当地农民账户上根本没有钱。加上全村人都对高科技设备的复杂操作心存畏惧,这台取款机“一张钱也没有从里边出来过”。
二、印度社会经济发展实际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军用高科技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大力发展军用高科技的进程中,印度却面临着极其严酷的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长期以来,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是,经济增长比较缓慢,劳动力失业不断增加,人民生活非常贫困,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有时甚至十分尖锐,常常造成社会动荡。
1.长期经济增长缓慢
经过长期殖民统治,印度科技落后,经济贫困,饥荒不断,饿殍遍野。独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印度依然每年都要发生饥荒,因此,印度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加速发展经济,尽快消除贫困。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国家要加速经济发展,除了技术、管理等诸多因素外,重要的是,需要增加对经济发展活动的投入。作为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印度一直面临着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本来就难以将大量资金投资于经济发展,更何况印度政府还把大量稀缺的资金用于发展国防军事,并使军费开支不断增加。独立初期,印度的储蓄率和投资率都仅约为10%;即使经过三十多年努力,直到1980年代初期,印度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也才上升到20%左右。加上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1950年代初期到1970年代末期的30年间,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35%,甚至连印度学者也将其讥讽为“印度增长率”。尽管这个增长率已经高于独立前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经济增长率,然而,与许多获得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相比,从印度社会各方面对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印度经济增长率的确非常缓慢,甚至难以满足迅速增长人口的基本需要。
2.人民生活长期贫困
独立后,在经济长期增长缓慢的同时,印度人口却增长迅速。缓慢增长的经济,特别是农业,不能满足日益增加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导致印度不得不靠进口粮食来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在一段时期内促使印度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加。到1966年,印度粮食进口量甚至超过1千万吨。缓慢增长的经济也难以吸收迅速上升的新增劳动力就业,造成印度劳动力失业人数不断增多。到1980年代初期,仅印度城市在劳动就业所登记而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就超过3千万。这不包括没有到劳动就业所登记也没有工作的劳动力,也没有包括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劳动力隐形失业者,更没有包括广大农村大量存在的劳动力隐形失业。劳动者失业实际上就失去了收入,就意味着陷入生活贫困状态。独立后,尽管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印度社会中的富人不断增多,然而,印度社会中生活在官方规定的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也不断增多。甚至经过独立后三十多年的努力,到1970年代末期,印度生活在官方公布的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都还超过50%,在农村地区甚至达到70%—80%。1970年代后期起,印度政府发起增加劳动力就业和消除贫困的运动;1980年代实行经济政策调整和1990年代初期起开始进行经济改革以来,印度经济加速增长。但迄今为止,印度仍有数亿人口生活在官方公布的贫困线以下。如此众多人口生活贫困,严重影响印度经济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印度社会稳定。
3.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姓、多宗教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政党国家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国家。印度民族问题错综复杂表现在民族自身起源、发展、变化的多样性上,也表现在民族问题与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各民族的相互关系甚至引起国际纠纷上。独立后,民族矛盾此起彼伏,从未间断,甚至发展到发生民族独立斗争。种姓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不同种姓人们之间的关系,常常造成种姓冲突。教派纠纷更是错综复杂,常常发展为大规模械斗,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教派纠纷与冲突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印度教与穆斯林之间的斗争有所变化。政党之间的斗争更使民族矛盾、种姓冲突、教派纠纷复杂化,严重危及印度社会稳定。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制约,印度政局动荡不断,改革进展缓慢,国内诸多问题难以解决,政府政策往往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稍有不慎,即会酿成政坛风波。政治多元化、地方分权的新政治格局在印度日益明显。上世纪末期以来,印度政府一直是多党联合政府,代表不同阶级、不同地区的利益,内部争吵不断,政府更迭频繁,使国家政局难以维持长期稳定。这一切都不利于印度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和解决国内社会问题。
三、高科技发展脱离实际的影响
印度贫富两极分化有目共睹。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帕兹所形容的:印度充满“两极化对照形成的歧异”。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极不利于高科技发展。广大穷人关心的是如何尽快摆脱贫困而不是发展高科技,甚至各类政客真正关心的是自己的政治利益而不是发展高科技。因此,高科技发展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对印度高科技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也给印度经济和社会政治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
1.影响印度科技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