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二十几岁必须看透的50个人生谬误
3509500000155

第155章 谬误35不分是非的做“老好人”(4)

可是很快一年过去了,网友一直也没提到还钱的事。偶尔在论坛里遇到,每年逢年过节,网友依然会短信问候他,说些祝福的话。有次,网友也不经意地提到,等事业稍微好些,一定把钱还上。然而在他的心里,早就不抱希望,也早已经将这样的人排斥在“朋友”之外的行列里。

直到有一天,他们常去的论坛的负责人找到了他,问他有没有跟那边网友之间发生过借贷关系。原来,那位网友因为多次用同样的手法四处骗钱,经人举报后已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一个骗子团伙的真实面目暴露于世人面前。他的“鼎力相助”不仅没有得到回报,反而得了一个“滥好人”的坏名声。

按理来说,做好人是美德,人人都应有扶危济困的善举。但好人做成了“滥”好人,就等同于做傻事抑或培养寄生虫。命悬一线的时候没钱,借钱就是救命,当然应该,但是等病好之后能吃猪蹄补充营养非要借钱买燕窝补,用别人的钱来享受,借给这些人的钱就等于培养奸人。求人求成了“权利”,帮忙帮成了“义务”,该是多大多不公平的“黑白颠倒”。世界应由好人构成,但做好事应该有原则和标准,不能成为一个“滥好人”,最终好心办成了坏事。

慈悲也要讲方法与智慧

古语有言:我们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但却不能逼它喝水。帮助别人是种美德,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助人的方法。社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人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有阳光明媚,也有阴霾乌云。做好人做好事是应该的,但善良应有一个“底线”,那就是首先要保护好自己!

《伊索寓言》里有一个叫《农夫与蛇》的故事,说有个农夫发现一条冻僵的蛇卧在地上已快奄奄一息。农夫很可怜这条蛇,便把它放在自己怀里。蛇温暖后,苏醒了过来,恢复了它的本性。咬了它的恩人一口,使他受到了致命的伤害。 农夫临死前说:“这是我自己犯的错,我有怜悯之心,但是却不懂慈悲之法。” 这个寓言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帮助要看对象,要讲原则和方法,善也要有一道底线。

报纸上曾有一篇报道,讲的是一位年过6旬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辛苦蹬三轮车挣来的钱资助了几位贫困山村即将失学的儿童。可当这位老人利用暑假时间带着学习用品和新买的衣服来看望他们时,他却被眼前的现实惊呆了:这几个孩子根本不存在,以前他每次寄来的钱全部被村里的干部领取用作吃喝了。而平时给这位老人写的信,甚至里面汇报的学习成绩情况都是村里干部找人代笔的。从来没有流过泪的老人这时再也忍不住了,霎时老泪纵横。

我们除了诅咒这些打着弱势的幌子欺骗他人的同情心不法之徒外,也要提醒善良的人们,帮助他人也要讲究方法和原则。

我们一定要记住,善良是可贵的,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但是坚守善良也要把握一个‘度’。我既要避免被毒蛇咬着。

解套心法

人虽然是善良的,但也要分清是非,别人有求于我,便义不容辞。做人要是这样不分原则,就是一种“愚善”,成为名副其实的东郭先生了。因此,在没有搞清一件事是否值得做之前,要敢于说“不”,不要被他人利用,更不要一不小心成为他人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