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高兴一点。
这是他对所有陌生人中最美好的记忆,其余的即使是陌生人,现
在也已经是熟人了,真正的陌生人在他记忆里不会留下任何影子。
从这位私人老板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信心。这种信心既来自于他对自己交际能力的信任,也包括对别人的信任。这种信心在与人的交往得到良性巩固,就会更加增强他的信心,更能使他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交际中如鱼得水。
和陌生人进行一次交谈,可能让我们吸收到新信息,也可能验证我们对人性的一些观念,还可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热情、信任,这些良性的结果必定增强一个人对生活的信心。
能体现独立性,有助人格的发展
据报道,开学第一天,某省重点中学上的第一堂课便是安全教育。学生们吃惊地发现,学校明文规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原来,开学前学校保卫科制订出台了新的《学生安全须知》,要求全校学生严格遵守。《须知》第五条这么规定:不要与陌生人搭话,以防受骗。
很多学生感到不可理解,下课后相互开玩笑:“我没见过你,绝不能跟你说一句话。”
校规当然是善意的,出于保护青少年的目的但善意的不意味是合理的,善意的校规也不见得没有暴力。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实际上是把陌生人一棒子打死,实质上是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坏人社会”,人人都需要提防。
教育学生学会防范是学校的责任,但把防范绝对化,延伸到跟所有陌生人不说话,就是因噎废食。告诉学生有人吃饭的时候没注意噎着了,从此别吃饭了。路上发生过车祸,从此别上路;飞机失事,从此就不再坐飞机;森林里有过狼,从此不要进入森林;有个警察曾经是个败类,从此不要接触警察……
害怕陌生人,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仅不利于学生认知社会,也容易让学生失去与人交流的快乐。
如果是幼儿园的孩子或者小学生,在他们缺少辨识能力的情况下这样教育尚有情可原,而中学生完全应该有基本的辨识能力了,还怕和陌生人说话?把中学生关在“熟人社会”的笼子里,排斥陌生人,容易让孩子变成井底之蛙,只看到头顶的一片狭小之天,不知天地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