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坑了这个世道
35318000000022

第22章 后退就是死,前进却没有胜利(上)

刘文武和张佳乐都有工作,但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把那四百元撑到发工资的那一天。

他们很的日子很难过。他们在大学校园里手牵手走着,所有同学朋友们羡慕着,他们美名其曰“虐死单身狗”,享受着别人羡慕嫉妒的眼光,可是。社会的现实是不会让你把学校里的那一套东西来影响众人的。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也没有想到遇到现在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天无绝人之路。

马路对面的小饭馆“沪东家常菜”的老板老李,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平时总是穿着白色的汗背心坐在他那生意并不火爆的饭店门口打量着来往的年轻人。他的太太高霞和所有电影里描述的情节一样,刻薄、寒酸、胆小、斤斤计较却又充满同情心。

又过了一天,晚上,这对情侣饥肠辘辘,他们中午在“沪东家常菜”只吃了两碗价值7元的小碗拉面,对于高强度工作一天的他们来说这明显不够。

老李做生意十几年,虽说没有挣大钱,但是识人的本事还是及格的。他看出来他们有难处,了解了情况后他大方的允许张佳乐每天晚上可以来吃饭,饭钱只收一半。并且趁刘文武去饭店外打电话不注意,假装语重心长的拉着张佳乐的手说我也是从你们这个年龄段过来的你们的苦我能懂。张佳乐想要挣脱,但是想到好不容易有人帮助他们倆,倘若‘谢绝’他的话,可能连饭都没有,再说反正只是拉拉手。她忍了。

然后刘文武打完电话,老李立马放开手笑着:“你们先座,我去厨房看看。”

“好的,谢谢您了。”刘文武满脸热情的微笑,而张佳乐则是面色比较难看。经过一整天工作又被上司劈头盖脸臭骂的刘文武没有发现这一个小问题。他只想快点吃饭,然后回去休息。

但是作为回报,张佳乐必须晚上给他们家刚上一年级的小孩子当家教。工资按天给,每天70。

就这样,他们每天晚饭吃着老板娘盛的极少的面条,然后张佳乐每天避开老李有意无意的身体接触把小孩的写字台放到走廊里,这样老板娘高霞就可以看到张佳乐是如何工作的。她给二人的理由说是“通风”可以让大脑更清醒。

她没有退路。

……

当日,龙国首都上午九点,首都卫戍军区一个小型会议室内。

高层决策者以主席张一的指令和军方、国防部众多代表人物的投票决定,以七十六票通过,六票中立,二十票反对的决议,成立了“龙国——中亚反恐作战信息中心”。它的作用旨在帮助军方和前线的特种部队以及特工们在行动之前掌握该地区的安全隐患评估和作战策略的及时调整。另一个主要的作用,就是和俄罗斯在莫斯科的“别维扬斯克涉外反恐信息中心”实行部分的信息共享和共同的安全评估。

当天,939师师长万伟就接到首都打来的加密电话,然后他便乘坐军机直接飞往卫戍军区的空军基地。卫戍军区副司令张亮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之后,他回答是:“简直不可理喻”。

“你这样就好比一条裤子给两个好哥们儿穿,他们在第二天和第三天都要去参加宴会,一个人腿长一个人腿短,尽管两人都是好心的,但是这会让双方都费力不讨好。如果出现俄方面出现评估和情报错误,造成我方人员损失怎么办?你是没吃饭吧?”

“他们自己发现的线索由自己的军人去执行,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军人。”

“这样就等于把自己国家的小伙子们的生命交给了俄国的手中!虽然是统一战线的盟友,但是自己人还是靠谱!你媳妇去给单身汉的邻居做饭,你表面很平静但是你心里绝对很别扭!”

争论从第一句话就开始了。三天后,俄罗斯方面,为了表示诚意“别维扬斯科克涉外反恐信息中心”的领导人伊万·霍多尔科夫斯基中将和“龙国——中亚反恐作战信息中心”签订了新的《龙俄战略反恐部队一体化多方面协作协定》的协议书。龙方代表人物是卫戍军区副司令员张亮中将。

万伟原本以为龙俄双方能“分离指挥,信息共享,协同作战。”但是没想到双方进一步的铁了!真的快要穿一条裤子了。

这个协定,让俄国精锐的第二虎鲸突击队在信息和安全评估绝对透明的情况下,部署在龙国在塔吉克斯坦杜尚别郊外的军事基地内,全力配合龙塔特种部队的行动。龙国的“雏鸟”第四行动队则是在高加索地区部署,在信息透明安全的情况下配合俄军在该地区的行动。

万伟对此毫无评价,已经决定了下来,军人,他要服从,尽管他心里在犯嘀咕。他的部队里的两个他最得意的上尉军官要被抽调走。

……

巴基斯坦,吉德拉尔市。

市中心这条热闹的集市摆放着龙国和阿富汗和塔吉克哈萨克等国的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和商品,人们坐在两边的搭起的简易的凉棚内喝着茶水,中间的过道人来人往。在中亚地区,茶水是必不可少的。往往挨着摆摊的三五个商户聚集在一起,生起一堆火,沏一壶茶。

吾提库尔·吐尔逊深谙当地的历史和风俗,他走在大街上没有被丝毫怀疑,他的脚步松散蹒跚,就像刚刚饱餐后出来散步的技工。这都是他装的。事实上他的爷爷就是巴基斯坦移民来龙国的人,他爷爷是一名卡车司机,普什图人,能够说一口流利巴基斯坦普什图语和带有阿富汗口音的普什图语。

吐尔逊继承了普什图人的部分基因,他在龙国军队外国语大学进修,专修了这一语种。而他的导师则是来自阿富汗部落地区的一个上进的中年人,名叫沙伊哈·阿勒·易卜拉欣,龙国解放军外国语大学高级教授,他精通俄语、汉语、印度语、英语和普什图语。

他告诉吐尔逊:“在部落地区政府的法律和条文作用不会很大,而且那里龙蛇混杂,只有真的信奉真主和他的话语的人才能彻底融入当地的生活,否则就是异端。千万不要用和塔利班挂钩的一切饰品和头巾,黑色的头巾在吉德拉尔部分人眼中并不受欢迎,相反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在基达就是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有需要,到了基达那种黑色头巾会很管用。”

当然,他的打扮很“规矩”,吐尔逊的大众脸走在大街上让人想不起来这个人会是从自己身边过去的。他穿过熙熙囔囔的人群,看到了那个卖礼品的中年俾路支人。来到一堆围着火席地而坐的人群旁边,用尽量简短的普什图语和一个卖小礼品的中年男人交谈着,因为他只会简单的俾路支语言。

“您好,这只哈萨克的茶杯多少钱呢?(普)”

“抱歉,这个茶杯只剩下一只了,我明天得留着底货去进货,现在还不能卖给你。(普)”

吐尔逊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继续环视着地摊上的其他商品。

“你可以看看从阿富汗来的茶杯。(俾)”中年男人微笑着对他道。

“多少钱呢?(俾)”吐尔逊装一个自卑而又一无所成的中年单身汉一样,对别人的微笑视而不见。

“153卢比(卢比,巴基斯坦货币)”

“我还是看中了那个哈萨克茶杯,你既然会普什图语,就拿普什图语和我说话好吗?看在真主的份上。(普)”

“抱歉没有,或者你可以多付给我两百卢比,我可以带你去工厂买它。(普)”

“你几点收摊?(普)”吐尔逊的严肃渐渐消失,他左手扣了扣后背。

“既然你很有诚意,就等我三小时吧(普)”老板笑道。

“好的好的(俾)”两人对视着。

这时,旁边席地而坐的两个俾路支人起来用方言和老板说了几句话便走了。

三个小时后,老板收拾好了自己的场地,和周围还在坚持做生意的人们打了招呼。路上的人们已经很少了,他们走在路上聊了几句关于部落地区的传闻,然后走向马路对面那辆挂着卡拉奇牌照的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