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董鄂妃身世之谜
清初皇帝顺治是历史上有名的多情种子,他爱美人不爱江山,在自己钟爱的妃子去世后,开始万念俱灰。据民间传说,顺治因董鄂妃去世心灰意冷,遁入空门。因此在《鹿鼎记》中才有了韦小宝上五台山见顺治的故事。一个皇帝,因为女人而放弃皇位,这个女人本身也就是一个传说。历史上关于董鄂妃的传说也很多,最引人注意的便是她的身世之谜。董鄂氏的身世有多种说法,总得说来,大致非为三种。一种说法就是正史说,说她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18岁进宫得到顺治的厚爱。第二种是秦淮名妓董小宛说,第三种是襄亲王福晋说。在这我们八卦的当然是后两种说法。
《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等小说,均把董鄂妃说成秦淮名妓董小宛。简要情节是:清军统帅洪承畴本是好色之徒,早闻“秦淮八艳”(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之名,尤慕董小宛。洪在攻占江南时,果然俘虏了董小宛,藏在府中,企图霸占,可是无奈小宛誓死不从。不得已,洪承畴在顺治二年(1645)将小宛献入皇宫,成为顺治帝宠妃。
董小宛,历史上确有其人,名白,字青莲,生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秦淮名妓。史书上记载,崇祯十五年(1642),19岁的董小宛从良,婚后和丈夫感情真挚,相敬如宾。可是在清军入关的战乱中,夫妻二人颠沛流离落下病根,董小宛终因劳瘁过度,于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时年28岁。
为什么将风马牛不相及的董小宛与董鄂妃扯在一起了呢?可能是因为她们俩的姓中都有一个“董”字,二人又都是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一些文人在编写野史时,为了使情节离奇,有吸引力,或出于对清朝皇帝的故意中伤,于是便采用了移花接木之术,将董小宛说成是董鄂妃了。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董鄂妃原是襄亲王的福晋,后来被顺治帝纳入宫中,成为宠妃。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清太宗皇太极的十一子,生于崇德六年(1641)十二月二十日申时,其生母是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娜木钟,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册封为和硕襄亲王,翌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仅16岁。
顺治帝幼年即位,母亲孝庄文皇后对他管教极严,加之朝廷大权长期由叔叔多尔衮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庄文皇后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将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博尔济吉特氏立为皇后。这位小皇后从小娇生惯养,尖酸刻薄,并不能体谅顺治帝的苦衷,常常与顺治帝发生口角,小两口的感情并不和谐。因此,顺治帝觉得事事皆不顺心,内心很是苦闷。清初有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董鄂氏经常到后宫入侍,这便给顺治帝与董鄂氏的相识相恋提供了机会。董鄂氏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氏的丈夫常年出兵打仗,闺中寂寞,也对顺治帝产生了好感。两个情谊相投的人迅速坠入了情网。
《汤若望传》中有一段汤若望的回忆: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1660年产一子,竟被顺治立为皇太子。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皇帝陡为哀痛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像所致,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传说也罢,猜想也好,最后归于一致的认识就是,这位董鄂氏姿容绝代,才华出众,在佳丽三千的后宫中赢得了顺治帝专一的爱情,并至死不渝。
趣味链接:秦淮八艳
秦淮八艳指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留下凄婉爱情故事的八位才艺名妓。
明末在秦淮一带的八个名妓,又称“金陵八艳”。秦淮八艳的事迹,最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八艳。
她们八人有几个共同点,首先都具有爱国的民族气节;秦淮八艳除马湘兰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秦淮八艳虽然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同时,她们在诗词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孔四贞--清朝唯一的汉家公主
民间传说现在北京西三环“公主坟”埋着清朝仅有的一位汉族公主孔四贞。清皇室怎么会赐封一名汉族公主呢?这其间还有一段历史渊源。
孔四贞是大清王朝在建国初年定南王孔有德的独女,孔有德不是什么善类,曾在崇祯五年,作为明朝副将在登州发动兵变,制造了惨无人道的登州大屠杀,除了被孔有德劫做营妓的数百年青貌美的女子外,数以十万计的登州百姓被孔有德屠杀一空,而孔有德则带着登州城里劫掠来的三千多匹战马、二十多门红衣大炮、三百多门西洋炮和无数火器金银投降了满清,换来皇太极的三十里出迎。到了后来,孔有德先后参与制造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臭名昭著的大屠杀,仅是扬州就杀了八十多万人,用数百万同胞的鲜血换来定南王的王爵。不过在广西桂林的时候,孔有德的报应到了,曾是张献忠部将的李定国率明朝残军攻破了桂林城,孔有德被挫骨扬灰,连一点血肉残块都找不到,全家除了孔四贞逃走外,全部被明军所杀。到了后来,孔四贞被孔有德的部将送到北京,孔有德夫妇的惨死,令孝庄皇太后深为感触,她收养了尚未成年的孔四贞,并认之为义女,封“和硕公主”。
顺治十三年,在孝庄皇太后的主持下,顺治帝福临准备把孔四贞立为东宫皇妃。并命礼部照例备办仪物,候旨行册封礼。但和硕公主孔四贞并没有成为顺治帝的东宫皇妃,因为孔四贞面对皇太后的决定,自称四贞已有夫,即父王生前已将自己许配给了其部下偏将孙龙之子孙延龄。孝庄皇太后考虑到孔有德有功,加上孔四贞也确实乖巧喏她喜爱,而顺治此时对孔四贞也不“感冒”,正疯狂迷恋董鄂妃,也就找了个台阶,没有深入追究。
因此,清廷立即下诏寻孙延龄进京。康熙元年(1662),和硕公主孔四贞奉太后之命与孙延龄完婚,赐第东华门外。这也是吴梅村所咏孔四贞之诗“聘就娥眉未入宫,待年长罢主恩空”两句的由来。
为一个男人,孙延龄也有自己的魅力,他身材魁梧,面庞端庄,长于击剑,精通音律,但长期的军旅生涯使得他没有时间读书,而且他也从未感到有读书的必要。因而当胸无点墨的孙延龄在洞房中出现的时候,孔四贞已经感到彼此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异,她只能用美中不足来安慰自己。
孙延龄对于婚后的生活,内心深处也是矛盾重重。别说孔四贞已经得到公主的名分,即使在军营时他也得处处让着孔四贞,孔四贞的父亲毕竟是孙延龄父亲的顶头上司。康熙五年,指挥定南王部下已经快十四年的老将缐国安因年老乞求致仕,踌躇满志的孙延龄便撺掇妻子奏请出镇广西,他天真地认为一到广西就可以凭借孔有德女婿的“半子”身份,顺理成章地接管定南王旧部,摆脱妻子的光环。后来,三藩之乱爆发了,康熙十三年(1674),孙延龄投降了吴三桂,自称“安远大将军”,后接受吴三桂授予的“临江王”之伪号。归附吴三桂后,孙延龄同样遇到根基浅,无战功,不能服众的问题,过得十分郁闷。此时,孔四贞想起孔氏一门之忠,太皇太后待己之厚,就天天劝说丈夫降清。正当夫妻二人欲迎清军反正之时,孙延龄的反复之意被吴三桂察觉,吴三桂很快便派人把他给杀了,孔四贞也被囚禁在昆明。孔四贞在被软禁中度过了6年,她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为了超度父母、公公、丈夫的亡魂,为了保佑唯一的儿子躲过桂林失守后的屠戮,她已经吃斋念佛。既然身不由己,也就只能把囚所当庵堂,来个带发修行了。
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藩之乱平定,定南王孔有德之藩属亦分隶八旗汉军而完结。孔四贞亦返回京师,但今非昔比,现在的和硕公主,已不复当年英姿飒爽的巾帼形象了。孔四贞的丈夫孙延龄后名列《清史列传》之逆臣传中,与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之流同列,足见清廷对其之态度与评价。而孔四贞纵然是忠臣遗孤,并成为清朝唯一的汉族和硕公主,也不能不让人心生遗憾,其应把酒酹滔滔,凭吊父王之忠魂。
趣味链接:公主坟埋的究竟是谁?
京西公主坟内埋葬的公主是谁?有的说是乾隆义女,有的说是金泰之妻,有的说是奇女孔四贞等。
其实公主坟内的公主是谁,早在1965年修地铁时,文物部门就对公主坟进行了考古挖掘,并参考历史资料考证,谜底早已揭开。在复兴门外、复兴路和西三环路交界处的街心花园,因过去曾葬有清仁宗嘉庆皇帝的两位公主(满族称为格格)而得名公主坟。两位公主分别葬东西两边,东边葬的是庄敬和硕公主,她为嘉庆第三女,为和裕皇贵妃所生,生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西边葬的是庄静固伦公主,为嘉庆四女,为孝淑睿皇后所生,生于乾隆四十九年。
饽饽状元--史上考试时间最长的状元
李蟠(生卒年不详),字仙李,号根阉,为清朝康熙三十六年的状元。此人虽政绩平平,但若论状元经历,他却是中国历代状元中空前绝后的一位,因为他曾举创下了中国状元中的三项记录:考试时间最长的状元、带干粮最多的状元、清朝唯一一个来自徐州的状元。
他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李向阳,是明代天启年间的举人。父亲李合,是明末弘光年间的拔贡,著有《忖庵诗集》。他幼承家训,年少聪颖,很早就显露出过人天赋,旧志载:“李蟠幼年聪慧,读书可一目十行,写文章,洋洋数干言,一气呵成、不涂改一字。”李蟠身材高大,食量惊人,早年喜玩鹞鹰,后摔死鹞鹰,从此发愤苦读。他念书十分努力,在会试、乡试中一路过关斩将,直接冲到了殿试。
在别人眼里,经过此番考试,李蟠一定步入仕途,光宗耀祖。然而,他本人的字写得不好,清代的科举比较偏重书法,所以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此外,他脑子转得慢。要知道殿试(跟我们考申论差不多)拼的就是反应和文笔,半天蹦不出个把字,那还了得。如果仅仅是这两点也就罢了,偏偏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一顿饭能干掉两三个人的口粮。
殿试的考生在早上四更天就摸黑起床了。李蟠知道自己的肚子难伺候,所以前一天就早早准备了三十六个馒头,准备考场上顶不住的时候来上两口。清朝的殿试规定,考生必须在傍晚前交卷。
考试当天,各个考生都先后在傍晚前交卷离场,唯有能吃、笔迹差、脑子慢的李蟠奋战了一个白天,还未完成答卷,仍伏在案上苦干。监考官也是人,坐了一天,自然也饿了、困了,所以就不断催促李蟠交卷。他一着急就哭了,哀求说:“我一辈子的事业就在这一天了,请不要催促我,让我成就功名吧!”监考官员无奈只好同意。就这样,他一边啃着馒头,一边低头苦干,直到到次日的四更才交卷,耐力实在非一般人能比。
按说迟交卷子这么长时间,李蟠的状元梦肯定没戏了。谁知康熙皇帝知道了这件事,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并仔细审阅了他的殿试答卷《廷对制策》,与皇帝本人的《策问》一问一答,遥为对应,满篇2000余字,文笔雄劲,气势磅礴,陈述治国要略,精深之至。其内容对军政、吏治、河防、靖务均有涉猎,且答对贴切,符合事理,条理清晰,切中时弊,不乏真知灼见,并有独到见解。康熙皇帝阅毕大为赏识,钦点李蟠为一甲一名(状元)。
这样得来的状元自然有人不服。与他同榜的探花姜宸英心中不服,于是写了一首打油诗加以讽刺: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如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更着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开头两句是恭维话,转而是讽刺。“望”即声望,第一句称赞他声望满故乡。
第三句是议论李蟠的仪容。“绛勃”就是被封为“绛侯”的汉初大将周勃,周勃出身低微而没有文化,与灌婴一道担任丞相时,世人有“绛灌无文”之讥。李蟠躯体高大,满脸胡子,就像是一名武夫,姜宸英说他的样子像周勃,讥讽他的文才不佳。
第四句是议论李的才学。说李蟠的“刀笔”似汉初的名相萧何,表面上是褒,其实是讽刺。“刀笔”指书写用具,后又将讼师称为“刀笔”,因为这种人的笔就像刀那样锋利,可以杀人。萧何年青时曾任小吏,而李蟠也曾在家乡干过这种工作,诗人借此来讽刺这位钦点状元。
第五、六句是从姓名入手来写的。“木”下“子”就是“李”,暗讽李蟠的家世无文,像木那样愚顿。“虫”边加上“番”就是“蟠”,这一句的讽刺更加刻薄。“虫边更着番”就是虫再加上野兽的脚或再加上鼠妇,说李蟠不是人。
最后两句也是讽刺:李蟠有什么地方难学?就是他能吃得完三十六个饽饽。“饽饽”就是馒头。
这首诗联想丰富,构思精巧,因此很快流传开来,人们都将李蟠称为“饽饽状元”。
康熙三十八年(1699),李蟠被命为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在主持考试期间,他正直不阿,坚持以才取人,从应试的秀才中挑选出许多才俊,如鄂尔泰、史贻直、杜讷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清朝的一代名臣。
也由于李蟠的不循私贿,任才为贤,遭到一些落弟举子的中伤和嫉恨。又由于他清高亮节,不谙逢迎权贵,便有人蜚语中伤,散播谣言,说他在主考乡试中营私舞弊。此事传到康熙耳里,于是将他在乡试中点中的举人,内朝廷大臣主考,重新复试。复试结果,无一落榜,洗清污点。
但孔尚任根据传闻写了《通天榜传奇》一剧,在京城宣播,—时之间闹得满城风雨。李蟠终因与此事脱不了干系,被流放沈阳,3年后蒙赐故里。康熙帝在南巡时,还欲起用李蟠,但李蟠无意再仕,作罢。此后未再做官。
趣味链接:中国历史上的状元之最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年) 丁卯科,285 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 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余人。
板桥卖画--郑板桥“宰客”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以画竹出名。他出生在江苏兴化,名燮,板桥是他的号。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板桥郑燮”的字样,后来人就逐渐称他为郑板桥。
天刚蒙蒙亮,杨州西方寺前就挤满了人群,人们议论纷纷,热闹非凡。原来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别出心裁,在寺前新立了一块石碑,打出了书画的润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