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喜欢养猫,小猫也给他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每天早晨,小猫陪季羡林散步是著名的“朗润园一景”。那时,当季羡林在朗润园里散步,陪伴在他左右的便是一只猫。猫一般是不恋人的,但季羡林的猫却会跟着主人散步,而且亦步亦趋,紧随其后。每天小猫都会陪主人逛上一圈,有时季羡林累了或是遇上熟人站着说话,小猫也不走,只是在一边乖乖地洗脸、舔爪子,丝毫不会打扰主人。有一段时间,季羡林几乎每天都碰到一位手提鸟笼遛鸟的老退休工人。他们一见面,就相对大笑一阵:“你在遛鸟,我在遛猫,我们各有所好啊!”。
季羡林对自己的学生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是充满爱心。二三十年前,北大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到学校报到时,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守门人模样的老头,便请求帮助照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没说什么,答应了,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守着。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待忙过注册、分宿舍、买饭票、领钥匙……这一切,已时过正午,这位新生这才想起扔在路边托人照看的行李。一路急找回去,只见烈日下那位老者仍呆立路旁,手棒书本,照看地上的行李。次日开学典礼,这位新生异常惊诧,昨天帮他看管行李的那位慈祥老者正端坐主席台上,原来他竟是大名鼎鼎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教授。
现代心身医学理论认为,人是大脑皮层统率的完善生物体。因此,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道德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高级情感。自我道德感的满足,缓解了这方面的情感矛盾,减少了心理冲突,并通过大脑皮层,又给生理机制带来良性影响,从而有益于人的健康。明·吕坤《呻吟语》说:“仁者寿,生理完也。”即“仁者”在形、神诸方面都完全具备了有利于生命延续的全部积极因素。
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公司的总裁杰夫·贝索斯小时候,他的祖父告诉了他一个道理:仁爱比聪明更难做到。
10岁那年,贝索斯又随祖父母外出旅游。旅游途中,他看到一条反对吸烟的广告上说,吸烟者每吸一口烟,他的寿命便缩短两分钟。正好贝索斯的祖母也吸烟,而且有着30年的烟龄。于是,贝索斯便自作聪明地开始计算祖母吸烟的次数。计算的结果是:祖母的寿命将因吸烟而缩短16年。当他得意地把这个结果告诉祖母时,祖母伤心地放声大哭起来。
祖父见状,便把贝索斯叫下车,然后拍着他的肩膀说:“孩子,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仁爱比聪明更难做到。”祖父的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19个字,却令贝索斯终身难忘。从那以后,他一直都按照祖父的教诲做人。
我们无法选择命运,但可以掌握自己的性格,常怀一颗仁爱之心,对于想健康长寿的人来说,是一种比什么聪明方法都更有效的秘诀。
一日一心得:
《庄子.在宥》中有“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的说法,意思是说爱要广博,对万物皆因存有仁爱之心。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力量可以做到无坚不摧,毫无疑问那只能是“爱”。爱让人的生活变得有意义,爱自己是对自我的尊重和感知,爱他人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爱人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
“老了就得服老”
季羡林语录:人们渐渐地觉得老了,从积极方面来讲,它能够提醒你:一个人的岁月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应该抓紧时间,把想做的事情做完、做好,免得无常一到,后悔无及。从消极方面来讲,一想到自己的年龄,那些血气方刚时干的勾当就不应该再去硬干。
季羡林在《九三述怀》中提到了服老与不服老的辩证关系。他认为:所谓服老,就是,一个老人必须承认客观现实。自己老了,就要老实承认。过去能做到的事情,现在做不到了,就不要勉强去做。但是,如果完完全全让老给吓住,什么事情都不做,这无异于坐而待毙,是极不可取的行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能量是颇为可观的。真正把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就能产生一种不服老的力量。
季羡林身历几个朝代,忍受过千辛万苦。到老年后,他常常觉得身后的路漫长无边,眼前的路却是越来越短,已经是很有限了。所以,他从不倚老卖老,也不苟且偷安。一方面他仍旧辛勤的写作,另一方面,他也觉得自己承担的社会工作有些过多了,坦言自己觉得累了。他曾经有一个很有趣的比喻,他说:“即使在春风得意中,我也有自己的苦恼。我明明是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却有时被认成是日产鲜奶千磅的硕大肥牛。已经挤出了奶水五百磅,还求索不止,认为我打了埋伏。其中情味,实难以为外人道也。这逼得我不能不想到休息。”
季羡林深深懂得老了就要服老的道理,因为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已经超出了身体所能承受的负荷,季羡林曾明确表示过,今后再不接受来访,再不答应什么‘主编’、‘顾问’,再不写字了。但是,找他的人太多了,请他提字,写序,写专栏,担任顾问,到季羡林家登门拜访的人依旧络绎不决,其中一些人竟在门外等候四个小时,让季羡林觉得很过意不去,他太善良,还是没有办法推脱。只好赶紧请进家里来。面对这些登门拜访的人的执着,季羡林只好自食其言,委曲求全,他觉得的自己是‘马行在夹道内,难以回马’。但他的心中并不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他自问:“自己患了老来疯了吗?你眼前还有一百年的寿命吗?””
没有办法像季羡林这样的名人,即使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要服老,很多时候也身不由已。所以,他只能尽量让自己抓紧时间,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并忙里偷闲,放松调节自己的生活。
老年人就应该有季羡林这样的智慧,人老是客观规律,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服老是老年人明智的选择,如果不服老,还像年轻人那样逞强好胜,很容易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老马是一位退休老人,六十几岁,平时身体挺好。平时一家人很少有机会团聚,过年的时候,儿女们都回家来过年,儿孙满堂,热闹非常,老两口特别高兴。准备了很多好吃的,虽然自己也很累,但老两口还是不停的忙这忙那,特别是老马觉得难得与儿女一聚,便与年轻人一样通宵熬夜打牌。第二天又早起准备一家人的早饭,这样过了好几天,到了初四晚上,大家劝他早点休息,但他还是上了牌桌。儿女们想让老爸高兴高兴,就让他连连赢牌,谁知高兴得过分,一下子滑到桌下,急送医院抢救,但为时已晚。回家团圆的喜事,变成了痛失亲人的悲剧。
在现实生活中,不服老逞强好胜造成的悲剧是很多的。人老要服老,则主要是指生活起居的具体行动上。人步入老年之后,各种器官组织的功能逐渐衰退,不能像年青的时候那样,承受很强的刺激,人的体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腿脚不灵便了,视力也下降了,每个老年人都应承认这些现实。所以,在生活起居方面,特别是在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方面要服老,决不可争强好胜,把自己当成青壮年一样。进行运动健身,也要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不要过度运动和劳累。
人老就要老老实实地认老、服老,清醒冷静面对老的现实,才能使自己进入安详、宁静、平和、自然的境界,尽享幸福晚年。这是很值得每个老年人深思的。
但是也有人说应该是“人老不服老”,其实“人老不服老”这个观点和“人老要服老”并不矛盾,“人老不服老”主要是指心理方面,要有人老心不老的心态,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气,不要暮气沉沉的,而“人老要服老”指的是生理方面,毕竟人到了一定年纪后,身体的各个器官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老化,不能像年青的时候那样狠着用了,要不身体也会累得要罢工了。
一方面,老年人,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富有朝气和活力,热爱生活,充满情趣,不可老气横秋,暮气沉沉。另一方面是要正确、坦然对待生死,正视自己的状态,承认现实。也就是说,既不能怕老,更不能畏老。老年人只要重视养生保健,生活有规律,笑口常开,适度地保持精神、饮食、运动、人与自然的平衡,就能延年益寿。
总之,对老年人来讲,精神上不服老,而行动上要服老,做到二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才能健康长寿,生活更美好。
一日一心得:
人上了年纪,是一个客观事实,服老就是承认它,这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反之,不承认,也就是不服老倒近于唯心了。现在有些老年人,不愿承认自己已经步入老龄,喜欢和自己较劲,其实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是在逞强。真正的自强,是承认现实,但并不灰心丧气,依旧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把自己一生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三勤:手勤,脚勤,脑勤
季羡林语录:心里没有负担,胃口自然就好,吃进去的东西都能很好地消化。再辅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自然百病不生了。脑勤我认为尤其重要。如果非要让我讲出一个秘诀不行的话,那么我的秘诀就是:千万不要让脑筋懒惰,脑筋要永远不停地思考问题。
在养生方面,季羡林不太注重吃,有些说老人不能吃蛋黄,不能吃动物内脏,因为胆固醇很高,他很不以为然。他觉得首先吃得要简单,能裹腹就行,没花太多时间在吃上,把精力多放在工作。另外他觉得人的健康,心情轻松最重要,每天顾忌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会给心理增加负担,还不如想吃什么吃什么,心里没有负担,消化功能就吸收就会好。季羡林认为真正对健康有用的好习惯是三勤:即手勤、脚勤、脑勤。这三者中季羡林又认为脑勤尤其重要。
季羡林平时出门,不远的路程,他一般就走着去,远一点他就骑自己车去,他曾经骑着自行车到大觉寺看玉兰花,季羡林在八十多岁时,为了写《糖史》,他还每天骑着自行车去大图书馆查资料。像季羡林这样的领导肯定是可以有专车的,但季羡林很少用。季羡林常说他不主张锻炼,他觉得把时间花在锻炼上,还不如花上工作上有意义。但是从季羡林的生活规律可以看出,他平时的勤于走动,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运动,即锻炼了身体,又不耽误工作。
在三勤中,季羡林认为最重要的是“脑勤”,他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耄耋之年的季羡林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三部学术著作:《糖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和《中国佛教史·龟兹与焉耆的佛教》。有时候他工作繁忙,要开很多会,没有完整的时间,就挖空心思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在会前、会后,甚至在会中,构思或动笔写文章。在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甚至自行车上,特别是在步行的时候,他脑海里更是思考不停。季羡林就是这样,抓住一切时间,不让大脑闲着。
季羡林在南北几个大学中都听到过有关"散步教授"的说法,就是一个退休教授天天在校园里溜达,成了全校著名的人物。季羡林不太认同,他觉得整天这样"锻炼",太乏味太单调了。他说:“学海无涯,何妨再跳进去游泳一番,再扎上两个猛子,不也会身心两健吗?蒙田说得好:‘如果不让大脑有事可做,有所制约,它就会在想象的旷野里驰骋,有时就会迷失方向。’”
现代医学在老年人养生方面提出的“四勤”与季羡林说的“三勤”有异曲同工之妙。现代医学认为老年上要尽量做到四勤,即:勤动脑、勤动腿、勤动手、勤交流。
为什么要勤动脑,因为“大脑乃生命活动之中枢”,五脏六腑的功能及肢体活动都由大脑控制,只有大脑健康,长寿才有可能实现。40岁以后,人的脑组织开始缩小,空隙部分日益增多,懒于用脑的人比勤于用脑的人萎缩要快。美国有人对180名修道院的修女进行用脑与长寿的研究,结果其中勤于用脑者平均年龄高达88.5岁,而且比不善于用脑者痴呆发生晚10年。我国秦汉以来3000多位著名文人学者平均寿命为65岁以上,大大超过了同代人。
勤动腿有什么好处呢?医家认为,脚底是人的“第二心脏”。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步行是最好的运动。人体内有流动不息的血液,血液从心脏泵出,输送到全身各处,但要到达身体末端,特别是到达脚底较难,脚底因此常感到血流不足,故有“人老腿先老”之说。勤动腿,可以刺激脚底可提高心脏泵血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这样脚底就不致于缺血了。
勤动手,进行手和手指部分的运动,能使大脑得到良性刺激、有益大脑,对延缓衰老有很重要的作用。老人在生活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面少麻烦别人,另一方面还增加了自己的动手机会。
其实不仅是老人,勤动手,勤动脚,勤动脑,再加上一个勤交流,对哪一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是适用的。另外,澳大利亚的一项调查显示,平时在家里多作一些家务,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根据澳大利亚的一项调查显示,男性在空闲时间多做家务和陪伴孩子有益身体健康。科研人员对186名年龄在20岁至75岁之间的男性进行调查,假设有两天以上的休闲时光,他们将从事哪些活动消磨时间。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在空闲时间感到无聊和寂寞,而这和高死亡风险有密切的相关性。科研人员指出,这项研究综合考虑了统计学、健康及行为风险三种因素,结果显示,无聊会让男人沉溺于酒精、烟草以及将生命浪费在家中客厅的沙发上,也因此导致糖尿病以及肥胖等,而所有这些都会增加男性的死亡风险。
和季羡林同一天去世的任继愈先生终年93岁也是一位长寿者。任继愈先生有一句座右铭:“怠为万恶之源”。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大多都很长寿,他们比一般人的平均寿命要高10~20岁。这些长寿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勤于思考,勤于行动, 唯其如此,才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尔!”
一日一心得: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蛀蚀,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天地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人的身体和头脑,不是也一样吗?勤于活动手脚,身体才会保持健康,勤于活动大脑,思维才能保持灵活。
养生无术是为术
季羡林语录:我年届耄耋,慢性病颇有一些。但是,我认为,这完全符合规律,从不介意。现在身躯顽健,十里八里,抬腿就到。每天仍工作七八个小时,论文每天也能写上几千字,毫不含糊。别人以此为怪,我却颇有点沾沾自喜。很多人总要问我有什么养生之术,有什么秘诀。我的回答是:没有秘诀,也从来不追求什么秘诀。
季羡林的高寿,使得很多人都向他请教养生秘诀。但是季羡林觉得自己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授之以人的“秘诀”。他每日粗茶淡饭,从不吃补药。他从不锻炼,不去爬香山吸什么负离子,或者打这拳那拳,练这功那功。每天的运动量,不过是工作累了,在家门口的湖畔散散步。所以他对此的回答是:没有秘诀,也从来来追求什么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