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推崇容忍之道,是很有道理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相通。凡事容忍,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少了许多纷争,少了许多龌龊之事。忍是有涵养的表现,也是做人超越于局限后的自然反应,更是一种纷繁人世中千锤百炼的智慧。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诋毁
季羡林语录: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对我都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有一个人,人人都说他好,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个极端圆滑的人,圆滑到琉璃球又能长只脚的程度。
季羡林曾给大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我自己有一个颇为不寻常的经验。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某一位学者,过去对于他的存在,我一点都不知道,然而,他却同我结了怨。因为,我现在所占有的位置,他认为本来是应该属于他的,是我这个“鸠”把他这个“鹊”的“巢”给占据了。因此,勃然对我心怀不满。我被蒙在鼓里,很久很久,最后才有人透了点风给我。我不知道,天下竟有这种事,只能一笑置之。不这样又能怎样呢?我想向他道歉,挖空心思,也找不出丝毫理由。”
故事讲到后来,他得出结论说: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本来有点贬义,我们可以正用。每个人都会有友,也会有“非友”,我不用“敌”这个词儿,避免误会。友,难免有誉;非友,难免有毁。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抱上面所说的分析的态度,切不要笼而统之,一锅糊涂粥。
生活中有一种人,很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完全以别人的评价为行事准则。别人说好,他就按人家的想法和意思去做;别人说不好,他就会后悔、恐慌、自责、情绪低落、偃旗息鼓。他时时为别人的看法担心、害怕、烦恼、痛苦,经常掩饰自己,迎合他人,不知道自己是谁。
拿破仑也是一个不在意他人的诋毁而走向成功的人。拿破仑的父亲是一个极高傲但是穷困的科西嘉贵族。父亲把拿破仑送进了一个在布列讷的贵族学校,在这里与他往来的都是一些在他面前极力夸耀自己富有,而讥讽他穷苦的同学。这拿破仑写信给父亲,说道:“为了忍受这些外国孩子的嘲笑,我实在疲于解释我的贫困了,他们唯一高于我的便是金钱,至于说到高尚的思想,他们是远在我之下的。难道我应当在这些富有高傲的人之下谦卑下去吗?”
“我们没有钱,但是你必须在那里读书。”这是他父亲的回答,因此使他忍受了5年的痛苦。但是每一种嘲笑,每一种欺侮,每一种轻视的态度,都使他增加了决心,发誓要做给他们看看,他确实是高于他们的。他是如何做的呢?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点也不空口自夸,他只在心里暗暗计划,决定利用这些没有头脑却傲慢的人作为桥梁,去使自己得到技能、富有、名誉和地位。
等他到了部队时,看见他的同伴正在用多余的时间追求女人和赌博。而他那不受人喜欢的体格使他决定改变方针,用埋头读书的方法,去努力和他们竞争。读书是和呼吸一样自由的。因为他可以不花钱在图书馆里借书读,这使他得到了很大的收获。他并不是读没有意义的书,也不是专以读书来消遣自己的烦恼,而是为自己理想的将来做准备。他下定决心要让全天下的人知道自己的才华。因此,在他选择图书时,也就是以这种决心为选择的范围。他住在一个既小又闷的房间内。在这里,他脸无血色,孤寂,沉闷,但是他却不停地读下去。他想象自己是一个总司令,将科西嘉岛的地图画出来,地图上清楚地指出哪些地方应当布置防范,这是用数学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来的。因此,他数学的才能获得了提高,这使他第一次有机会表示他能做什么。
他的长官看见拿破仑的学问很好,便派他在操练场上执行一些工作,这是需要极复杂的计算能力的。他的工作做得极好,于是他又获得了新的机会,拿破仑开始走上有权势的道路了。
这时,一切的情形都改变了。从前嘲笑他的人,现在都涌到他面前来,想分享一点他得的奖励金;从前轻视他的,现在都希望成为他的朋友;从前揶揄他是一个矮小、无用、死用功的人,现在也都开始尊重他。他们都变成了他的忠心拥戴者。
一个人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看重众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可以理解的,做得适度,还能表现一个人的自尊,但如果过度了,则是一记暗伤。为了得到他人的好感、好评,就去刻意改变自己,扭曲自己,迷失自己,因一失之累,烦恼一生,痛苦一生。因为人们对一个人的反映总是像各种各样的多棱镜,不会一致说好,即使你做得再好,也会有人说不好。
在事实和真理面前,真正的智者都是走自己的路,任别人去评说。许多时候,我们太在意别人的感觉,因而在一片迷茫之中却迷失了自己。随意地活着,你不一定很平凡,但刻意地活着,你一定会很痛苦,其实人活着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辜负自己。
我们又何必太在意那些属于我们生命以外的一些东西呢?我们所应牢牢把握的只是生命本身,如果我们一直活在别人的目光下,那么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还有多少呢?有位名人曾经说过:“生命短促,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一切随心自由才是应该努力去追求的,别人如何议论和看待我,便是那么无足轻重了。
一日一心得:
真正能够沉淀下来的,总是有分量的;浮在水面上的,毕竟是轻小的东西。且让我们在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昂首挺胸地一步步走过,只要认为自己做的对,做得问心无愧,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必去理会别人如何议论自己的是非,把信心留给自己,做生活的强者,永远向着自己追求的目标,执着地走自己的路,也就对了
把别人当傻瓜是最大傻瓜
季羡林语录: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季羡林认为,一个人小时候多多少少会做些自以为聪明的事儿。比如一不小心把菜碟子碰落地上摔碎了,便悄悄地走出屋子,挂好门锁造成是猫抓掉的假象;比如考试的时候偷看几眼,以为老师看不见等等。长大之后,都会把这些当玩笑来讲,再也不敢把别人当傻子。然而,有人在干着把别人当傻子的聪明笨蛋事。如那些贪官,总认为做得巧夺天工,无人知晓,其实能瞒得了谁?
有一句格言说:你可以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或可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但你绝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凡是把别人当傻子,惟有自己聪明的人,其实是这世界上最大的傻瓜。
《红楼梦》中有两句话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话真说得又生动,又真实。我绝不是说,世界上人人都是这样子,但是,从中国到外国,从古代到现代,这样的例子还算少吗?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这些人都把别人当成了傻瓜。老百姓最聪明。他们中的聪明人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他们不把别人当傻瓜。
可惜把别人当傻瓜的现象,自古亦然,于今尤烈。救之之道只有一条: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对方高明,这是每个人最起码的虚荣心。
所以,十九世纪的英国政治家斐尔爵士告诫那些向他求教的人说:“如果可能的话,要比别人聪明,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苏格拉底则告诉他门徒一个圆滑处世方法:“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