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3554700000004

第4章 情绪心理学--驱除坏情绪的困扰(3)

愤怒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它本身不是什么问题,但如何表达愤怒则易出问题。有效地表达愤怒会提高我们的自尊感,使我们在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能勇敢地战斗。而不能适当有效地发怒会破坏人们健全的思维能力,使人难以理智地看待和处理问题。有这样的行为,自然会导致那样的后果。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伟人,都不必为此而大惊小怪。社会也允许你在一定的范围内宣泄你的生气。但是,它有个底限,谁也不能越过去。例如,我们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因为自己的恋人别恋,而无法接受分手的事实,于是,磨刀嚯嚯向对方;再比如,父母会殴打不听话的小孩,让小孩感觉到身体的疼痛,以补偿大人心理的痛苦,他们同时也想要强迫小孩能对他们的权威和控制有立即而明显的反应,改变不当的行为。但是,殴打小孩会造成孩子身体的痛苦和心理的怨恨,特别是如果父母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生气和挫败感,而不是为了使小孩受教育时;随着小孩渐渐长大,父母可能必须改用其他方式控制他们的小孩了。正如一个海洋动物学家所说的,“我们不能让一只一万两千吨的杀人鲸躺在我们的膝上,殴打它,在它们做得不对时,我们只好改用其他方式训练它们。”

同样的,人们极端的宣泄行为通常只会增加双方的紧张压力和彼此的憎恨,把更大的反作用力加到自己身上。我们不能走极端。即使你再生气,再仇恨,也要有底线。

其实,一个不会愤怒的人是庸人,一个只会愤怒的人是蠢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做到尽量不发怒的人才是聪明人。

挪威首都的“维格兰雕刻公园”有数百尊雄伟壮观的雕塑,伫立在中央走道的两侧。公园的中心点,则是耸入天际的名作--“生命之柱”。奇怪的是,旅客大多围在一个不过三尺高的小铜像前。那是一个跺脚捶胸、嚎陶大哭的娃娃,公园里最著名的“怒婴像”。高举着双手,提起一只脚,仿佛正要狠狠踢下去。虽然只是个铜像,却生动得好像能听到他的声音、感觉到他的颤抖。他是在发怒啊!为什么还这么可爱呢?大概因为他是个小娃娃吧!被激动了本能,点燃了人类最原始的怒火。谁能说自己绝不会发怒?只是在发怒的时候,能像这个娃娃,既宣泄了自己的情绪,又不造成伤害?只是这世上有几人,能把发怒的原则、对象和时间,分得如此清楚呢?

心理学课堂:

1. 以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要让别人扰乱自己的心境,影响自己的精神状况。

2. 回避锋芒,转换宣泄感情的方式。

3. 以幽默的态度对待愤怒。

4. 对于家里的一些事实与预期不符的愤怒,不要真的动怒。

5. 宽宏大量,允许他人根据自己的选择来处理事情。

自卑--扼杀自信的刽子手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负性情绪,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

俄罗斯伟大作家契诃夫在小说《一个小公务员之死》中写一个小公务员看戏时,他打了个喷嚏时不小心把唾沫星溅在了前座的一位将军的秃头顶上。他三番五次地向将军道歉,还是害怕将军会怪罪他,由此而惶惶不可终日,不久就抑郁而死了。

这个小公务员的悲剧,固然与沙俄的等级森严制度有关,但他的自卑心理却是起了主导作用。由于他地位低下,总觉得自己处处都矮人半截。尤其是在职位比他高出很多的将军面前,觉得自惭形秽,为了自己无意的一次行为而感到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这种压抑、孤独、焦虑的情绪,就是自卑心理。这种心理虽然不排除性格、气质的因素,但是人的地位、教养、自身条件以及家庭背景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农村很能干的人进城打工,总觉得还是不如城里的一般的人,处处谨小慎微;文化程度低的女子嫁给文化程度高的男人,往往有一种“嫁鸡随鸡”的心理,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等等。

在心理学中,自卑属于性格问题,常常表现在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和估计。或者说,自卑是一种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态。在人际交往中,自卑的人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咎为自己的错误;自卑的人过于自尊,为了保护脆弱的尊严而表现得非常强硬,难以让人接近。

丹麦有一个寓言故事:在国王的花果园中,栽满了各种花草和树木。一天,国王来这里散步,却发现园中的植物都枯萎凋谢了。

国王问梧桐为什么无精打采,梧桐说:“我不如松柏的不畏严寒,四季长青,所以不想活了。”

国王接着问松柏为何枯萎,松柏说:“我不如桃李花色艳丽,果实累累,活着没意思。”

国王又问桃李为什么不开花结果,桃李说:“我长得没有松柏的挺拔,也没有葡萄的婀娜,我身姿太丑了。”

国王又走到葡萄前问葡萄为什么毫无生气,葡萄说:“我没有依靠就直不起腰杆,我太丢人了。”国王不停地问……

兰花哀叹没有梨花的繁茂,荷花则抱怨它只能呆在水里,牡丹自责没有茉莉的芬芳……满园的花木都在自怨自艾。

这就是自卑。怀有自卑情绪的人,往往遇事总是认为:“我不行”、“这事我干不了”、“这个工作超过了我的能力范围”……其实,这是没有尝试就给自己下了结论,而实际上,只要他专注努力,他是能干好这件事的。

心理学专家说,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其实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自卑心理。因为,任何人都无法做到没有一丝缺陷,那些完美主义者更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也因人而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客观存在的某种缺陷或挫折引起自卑。如五官不够端正、过胖过瘦、口吃等生理缺陷,出身农村、经济条件差、学历低等社会环境缺陷,内向、孤僻等性格缺陷,情场或商场失意、当众出丑、被人嘲弄等生活挫折等;二是,出自一种不如他人的主观感觉,与事实并不相符,用过高的标准作为自己的目标,结果使自己永远处于达不到要求的失败地位,导致自卑感的产生;三是,有的人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对于别人的贬低往往产生自卑的心理,等等。

战胜自卑的过程,其实也是磨练心态、战胜自我、树立信心的过程。身处逆境之中如果你不停地抱怨命运,认为生命亏欠了你,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那么你就无法摆脱自卑的情绪。

自卑是人自尊、自爱、自励、自信、自强的对立面,自卑是人冲出逆境的绊脚石,自卑是自己为自己设置的障碍,只有跨越这道门槛,自卑者才能集中精力和斗志去从事自己的事业,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自卑自贱,默认自己的无能,就是选择了失败的道路,他们最擅长的行为手段是逃避现实,责备自己,一事无成将是必然的结局。”这是拿破仑的一句经典名言,值得我们借鉴。

天下之人,千万不要在自卑自贱中迷失自我了。要知道:只有了解自己的个性,利用自己的独特之处,真心真意做自己的人,才是世上最美的人。

在新泽西有一位被人认为愚钝无比的小男孩,无论老师如何努力地教他,他仍然无法学会从一数到十。无奈之下,老师只好决定请他的父亲来学校一趟,好好沟通一下孩子的教育问题。

当父亲来到学校,得知他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竟然如此差劲时,老师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盛怒的父亲立刻把自己的孩子叫了出来,当着老师的面大声呵斥道:“你这么大了,连从一数到十都学不会,将来能有什么用?”

这个学不会十个数字的小男孩眼珠飞快地一转,笑嘻嘻地说:“我可以做一个拳王争霸的裁判,拳王争霸赛上只需要数到9就足够了。”

这个小男孩就是布鲁斯·富兰克林。

在今天的美国体育界,谁都知道布鲁斯·富兰克林是全美职业拳击运动史最伟大的裁判!

布鲁斯·富兰克林的故事也说明了自卑与自信对人心理成长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原来自信和自卑只有一步之遥。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们每个人都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有不足。可以这样做试试:经常回忆那些经过努力,做成功了的事情;对一些做得不好的事情,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另外,注意发现他人对自己好的评价。事实上,不会所有的人都对自己做较低的评价。赏识、了解、理解自己的人总是有的,关键是要自己去用心捕捉,将捕捉到的好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系数,以增强自信心理。

对于自身的一些生理缺陷,如相貌丑、身高矮等等,自渐形秽也是没有用的,倒不如充分发展和发挥自己其他的优点以弥补缺陷。要知道,生物学上有个“生理补偿”的概念,即盲人失明,耳朵就特别灵;腿有毛病,手就特别灵巧。所以不妨这样暗示自己:“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但我的耳朵比你灵;我并不比你短半截。”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如果头脑空虚,那他不过是空有躯壳;一个病残的人,如果内心世界丰富,正如阴暗背景的闪光,更显得耀目,更能得到人们的爱戴。

心理学课堂:

1. 改变内向、孤僻等性格缺陷,培养良好性格

2. 学会正确地与他人相比

3. 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4. 不要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

后悔--自责的理由

后悔,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体验到的一种心理情绪,它总是伴随在某个事件或者情绪之后出现。

人们在办错事时,总是后悔不迭,恨自己办事不牢靠,总想得到一种“后悔药”,补偿一下悔恨的心理。这种心理,在生活中经济出现。大到身陷铁窗的罪犯对自己所犯罪行的悔恨,小到办错一件私事的悔恨,可以说悔恨的事是经常遇到的。还有就是许多事情做了后悔,不做也后悔;许多人遇到要后悔,错过了更后悔;许多话说出来后悔,说不出来也后悔……人的遗憾与后悔情绪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正像苦难伴随生命的始终一样,遗憾与悔恨也与生命同在。

人生一世,花开一季,谁都想让此生了无遗憾,谁都想让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永远正确。从而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可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人不可能不做错事,不可能不走弯路。做了错事,走了弯路之后,有后悔情绪是很正常的,这是一种自我反省,是自我解剖与抛弃的前奏曲,正因为有了这种“积极的后悔”,我们才会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好、更稳。但是,如果你纠缠住后悔不放,或羞愧万分,一蹶不振;或自惭形秽,自暴自弃,那么你的这种做法就真正是蠢人之举了。

程志媛挂断电话,突然发现衣服上有一块脏,她便顺手将手机放到了公共卫生间洗手池的旁边,开始清理衣服上的污渍,随后又在烘干器前将湿了的衣服烘干。一切处理挺当后,才想起手机还遗忘在水池旁,可着急慌忙地跑过去,发现手机已经没有了。再拨打自己手机号码,已处于关机状态。她非常后悔不应该这么粗心大意,更不应该急着去做清洗衣服这种不太重要的事情。

无独有偶,李师傅是位老司机,有一次跑长途,还有两个小时路程的时候,他感觉有些疲惫,身体在提醒他应该休息一会儿,但是想到再有两个小时的路程就能回到家,吃上可口的饭菜,躺在舒适的席梦思上睡觉了,于是他加大了油门,急着往家赶。突然“咣当”一声巨响,车子剧烈地震动起来,也将李师傅从恍惚中震醒,但是为时已晚,车子重重地撞到了隔离栏上,车头上的外壳已经深深地凹进去一大块儿,他自己的受了点伤。他真是懊悔,自己为了赶这两个小时的路程而疲劳驾驶,造成了这么大的危险与损失……

虽然人们经常会体验到后悔的情绪,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在人们心中所形成的后悔程度是不一样的。

我们假设股市上有两位股民,一位将他买的B公司股票换成了A公司的,结果,现在B公司的股票大涨,他发现如果当初继续持有这些股票,就能赚得1200元;另一位股民,一开始买的就是A公司的股票,虽然曾经打算换成B公司的,但是终究没有付诸实施,同样,他也很后悔,因为如果当初换股,现在就能赚得1200元。虽然两位股民的操作行为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损失了假象中的1200元,而现在又都陷入了同样的后悔之中。那么,你觉得这两位股民谁的后悔程度更大一些呢?这是美国科学家在针对经济心理行为开展的一项非常著名的测试性研究。研究发现,常规群体中有92%的人认为前者会更加后悔。

像这样“后悔”的现象在生活当中不胜枚举。有些人一遇到不顺就说“如果……就好了”。在武警总医院心理科主任许建阳看来,“后悔”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而且会让人越想越后悔。

在心理学中,“后悔”被称为“反事实推理”,也就是人们假设一种与事实相反的情景。然而,现实世界不会因为假设而发生改变。因此,“反事实推理”带给我们更多是悔恨等负面情绪。而且,我们假设的情况越容易达到,这种悔恨就越强烈。

“‘后悔’是一种回避现实的态度。”许建阳强调,“你越回避现实,越不敢面对,自己就越退缩,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你一步一步地退,最后只能掉下悬崖。”

因此,许建阳建议,经常后悔的人应该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接受治疗,学会面对现实。毕竟,事实已经发生,仅是后悔或沉浸在无意义的假设之中,无助于我们提升自己。与其如此,不如坦然地接受现实,把眼光从盯着过去转为瞄准未来,用下一次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真正实力。

“世上没有回头路”,后悔是一种很无奈的让人沮丧的心理魔鬼。

轻微的悔恨感,可以让人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以后做得更好吸取教训和经验。但经常的严重过度后悔乃至懊悔,则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过度后悔会让人只知道麻木的沉醉在自我谴责的灰暗心理中,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不利于自己从失败中走出来。如果继续沉沦于悔恨心理,对自己产生的不满越来越强烈,轻则产生完全放弃某件事的念头,严重者则有可能产生“以死谢罪”的心理。

后悔的滋味,每个人都尝过。实际上,虽然后悔的情绪带给我们很多不良的情绪体验,但如果能正确对待,不但可以合理地处理掉后悔的情绪,还可以巧妙利用它,让我们在心理上尽快成熟起来。摆脱后悔情绪负面影响的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