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有时也会欺骗我们的心灵,有时事情的表面会与真相背道而驰,所以,如果不经过思考就妄下结论,我们就永远找不到真相,我们就会被真理所遗弃。年轻的天使就像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他看不到隐藏在纷繁芜杂的假象背后的真实。
真理往往细弱如丝,混杂在一堆假象里,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心智甚至我们道德上的缺失都会阻碍我们去敲响真理的门,于是对不了解的事,对尚未为人所知的领域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不要太相信你的眼睛,要用你的心去看透事情的真相。
1921年,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做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孩子问:“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在一旁饶有兴味倾听他们谈话的拉曼。拉曼告诉男孩:“海水之所以呈现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在此之前,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一解释。它出自发现惰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科学家瑞利勋爵。
在告别了那一对母子之后,拉曼的脑子里总也抹不掉男孩求知的眼神。于是他回到加尔各答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发现瑞利的解释实验证据不足,令人难以信服,决心重新进行研究。他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时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机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机理完全相同。他进而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统称为“拉曼效应”,为20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拉曼最终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海水的颜色为什么是蓝色的,瑞利勋爵犯了停留在表层的错误。他仅仅通过眼睛观察就得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拉曼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奖,便是因为他没有止步于表层,而是深入探查,用心思考。
你需要用心去看透事情的真相,不经调查,勿下结论,不经思考,更不要做出判断。“任何一个可信的道理都是真理的一种形象”,真理是在漫长的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感觉器官只是用来搜集信息的,思想才是一种本质的跨越。
85有时,“老实”是“蠢笨”的近义词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告诉我们,做人要老实本分,不要惹是生非。老实没错,人人都希望别人老实,喜欢和老实的人相处、交往,因为和老实的人相处比较安全。周恩来毫不吝啬地夸赞“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就是最老实的人”,老实是君子必守的一条准则,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一旦过了火,事情就走向了反面。老实可以,但太老实却是要不得。
一只狐狸不留神掉进了一口井里,怎么也爬不上来。
正当它绝望的时候,一只小山羊来到了井边。狐狸一看,顿时高兴起来,它连忙带着哭腔对小山羊说:“山羊兄弟呀,快救救我吧,你要不救我上来我就会死在井里了。”
狐狸见小山羊不为所动,眼珠子一转又说:“山羊兄弟呀,你妈妈不是常常教育你要助人为乐,做一只好山羊吗?如果你见死不救,还能做一只人见人夸的好山羊吗?”
小山羊听了狐狸这番话,顾不上思索就跳了下去,可是它跳到井底抬头一看,发现井口太高,没办法上去了,它着急地问狐狸:“你最聪明,赶快想个办法,咱们好出去呀!”
狐狸说:“山羊兄弟,别着急,我有一个办法能使咱们两个都出去,但就是得委屈你一下。”
“快说吧,只要能出去就行!”小山羊连忙说。狐狸接着说:“你用前脚扒着井壁,然后把犄角放平,等我从你身上跳出去后,就把你拉出来。”
小山羊欣然同意了,狐狸踩在小山羊的犄角上,两只前爪刚好扒住井沿,两条后腿用力一蹬,就跳了出去。
“啊,终于出来了。”狐狸松了口气,拍拍前爪,转身就走。
小山羊在井里一看可急了,对狐狸喊道:“你别走哇!你还没把我拉上去呢!你可不能说话不算数啊!”
狐狸转过身,趴在井口,冷笑着说:“你这只愚蠢的小山羊,还是自己想办法吧!如果你的脑细胞像你的胡子那么多的话,你刚才就不会在没看好出路之前跳下去了!”
说完,狐狸扬长而去,小山羊知道上了当,可是已经晚了。
故事中的狐狸之所以能够成功求生,靠的是一贯狡猾的伎俩,小山羊之所以上当受骗,就是因为太老实。
在如今的时代,“老实”一词很难说是褒义或者贬义了。有的时候,说你这个人太老实,那无异于说你是个笨蛋。或许你做了很多事,可最后好处全都是人家的。因此常言道:“老实人吃亏,老实人无用。”
其实,太老实是一种木讷、一种保守、一种顽固,太老实的人不懂得人情世故,不知道规划自己的人生,太老实的人只知道按部就班地生活,没有创新、没有突破,从来不去想要主动干什么,只知道按照别人的吩咐去做事情,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这样的人,一生能有多大的成就?太老实的人一生都处于被动中,也注定其一生都会平庸,不是没有机遇青睐他,而是机遇来到他的面前时他也看不见,更不用说主动去创造机遇了。
当今这个社会,事事都讲竞争,很多利益需要你争我夺、分毫不让才能获得,如果太老实的话,就会经常受人“欺负”,事事都不敢去和别人争,事事都让着别人,这样的话,你就会失去很多东西。所以说,做人不要太老实。
86总是表现的比别人聪明其实最愚蠢
我们身边总会有这样的人,处处都要显得比别人聪明,这样的人,或许会获得一时的风光,但他的聪明最终会害了他。而那些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人,实则是大智若愚,比那些自认为聪明的人高明了许多。所以说,真正的聪明人从不随意显露,而那些总是爱表现的人其实最愚蠢。
西汉成帝时,儒学大师刘向受成帝的指派,率领儿子刘歆和一大批学者整理藏书。
刘向整理藏书时,心有所悟,便告诫儿子刘歆说:“我们读书人有个毛病,一旦书读多了,容易染上傲气,你一定要自律啊!”
刘歆提出疑问:“父亲学问精深,人所敬仰,难道非要做出谦逊之态吗?和那些无知的俗人相比,父亲用不着自谦啊。”刘向一听大怒,斥责说:“我哪里是什么惺惺作态?我是真的自觉无知啊!你这样狂妄,不知世情,将来要吃大亏的!”刘歆心中不服,对刘向的话并不放在心上,他对别人说:“我父亲太迂腐了,这只怪他事事不张扬。如果换作他人,就会有更高的官职,这不是太可惜了吗?”
刘歆写成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后,在别人的恭贺声中,刘向提醒儿子说:“你写得很好,但我并不想夸赞你。很多人就是在他人的赞颂声中毁灭的,因为这助长了他的傲气。天地如此之大,我们所学所知的实在太少,你要知道这一点,时刻牢记在心,做事也不能张狂啊。”在整理图书的过程中,一批战国以前的典籍浮出水面。刘向对此并不推崇,而刘歆却主张向天下人推行这些典籍。为此,父子二人发生了争论。
刘向说:“古时典籍固然有些道理,但它并不能揭示万物的规律。世事千变万化,一切贵在创新,何必拘泥于古呢?”
刘歆辩论说:“是好是坏,相信人们一看便知,我敢断定,我的意见终会有人赏识的。”
后来,汉平帝继位,王莽掌握了朝廷大权。王莽为了篡权的需要,假意赏识刘歆,刘歆感激涕零,马上投到了王莽的怀抱里。有人提醒他说:“王莽要重用你,福祸未知,你不能太草率了。”
刘歆自信地说:“我一向不甘为人下,今日终有出头之日,可见苍天佑我。以我的智慧,只要王莽纳谏,天下的局面定会焕然一新。”
刘歆自恃己能,频频向王莽进言,建议全面复古。
刘韵的朋友为他担心,说:“凡事说得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你不该轻下断言。老实说,你做学问可以,对治国之术就生疏了。纸上谈兵害国害己,怎敢涉足呢?”
刘歆被人说到自己最引以为傲之处,不禁大骂朋友是个愚人,朋友说:“我宁肯做一个愚人,这样至少不会招惹祸患。你把自己看得无所不能,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王莽依刘歆所议全面改制,结果遭到了惨败,激起了各地的起义。
刘歆害怕王莽追究,又自作聪明地想要发动宫廷政变,除掉王莽。很快,消息泄漏出去,刘歆绝望之下,无奈自杀了。
刘歆处处标榜自己的聪明才智,走的却是一条笨人的路,最后自杀而死,以他的满腹才学,实在可惜。
一个人各方面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自大、自满、自我标榜只会惹来祸端。因为在自我标榜的过程中,既容易得罪人,又容易将自己的缺点暴露无遗。真正的聪明人,永远知道自己的缺点,永远懂得藏巧纳拙,时时谨慎处处小心,避免被人捕捉到疏漏之处。由于处于一种谦下的姿态,就不会成为被攻击的目标,从而获得了安全。
87太多的“不好意思”意味着什么
“不好意思”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所谓的礼貌语言,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不好意思”的事还真不少。但如果你处处都“不好意思”,恐怕就麻烦了。
动物会不会有“不好意思”的行为,这得问动物学家才知道,不过看来是没有,因为动物的动作都出自本能,无论是觅食或是求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人和动物不同,人会“不好意思”,之所以会如此,除了本身性格因素之外,礼教的束缚及文化的熏陶也是重要的原因,所以有些人动不动就:“啊,不好意思!”这种“不好意思”的特质有时很“可爱”,有益人际关系,但有时也会让人失去很多该有的权益及机会。因此,“不好意思”的性格特质有必要加以调整。
事实上,“不好意思”是一种个人的反应,像有些事根本与道德、羞耻无关,别人也不认为做了这种事应“不好意思”,但有些人就是不敢做。例如追求女朋友,有人就会“不好意思”,这种“不好意思”就是自己想的,而不是别人想的。
当今世界,人人暴露欲望,个个展现实力,慢一步就没有了机会,因此面临生存竞争,你应该认清“不好意思”的真相,大胆地表现你的想法,并采取必要的动作,否则你“不好意思”,别人反而笑你笨。尤其以下三件事,你绝对不能“不好意思”。
关于你的事,你千万不可“不好意思”,你应该大方大胆地争取、保护,你如果因为“不好意思”而丧失权益,是不会有人感激你的。
想拒绝的事。很多人就因为同事、朋友、亲戚的关系而不好意思拒绝,很多时候一句“不好意思”,帮了别人,害了自己。
该要求的事。很多人就因为“不好意思”,而有很多话“不好意思”说,结果事情做不好,对方得不到好处,你也苦了自己。尤其是当领导的,在工作上,绝对不可以“不好意思”要求,否则将失去权威,被下属欺瞒。
这几件事如果能做到不会“不好意思”,在社会上就不会有生存的问题了。
不过,要去除“不好意思”的性格不是很容易,只能慢慢学习,逐步改善。只要你愿意,也能了解生存竞争的残酷,经过一段时间后,自然就不会动不动就“不好意思”了。
88向朋友借钱和借给朋友钱同样会让你
失去朋友
当亲戚或朋友来向你借钱时,是借还是不借?这是现代人常常遇到的问题。首先你要明白的是,钱只要离开自己的口袋,就有回不来的可能,尤其是把钱借给自己比较亲近的人。所以,这个时候,与其整日盘算着如何把钱要回来,倒不如放宽心,把钱送给他们。这样,虽然可能在钱财上蒙受损失,却收获了人情。
事实上,很多人碰到这样的事情都很困惑,因为借他人钱,就有可能拿不回来,或是一再拖延,到最后才拿回一小部分。毕竟是亲朋好友的,如果老去催债,好像自己太没人情味,何况也不好意思开这个口,怕一开口,就伤了彼此的感情。要是不借吧,自己的钱固然是“保住”了,但他们有难,不出手帮忙,道义上似乎也说不过去,也担心彼此的感情从此要变质了……
借不借人钱,就是这么让人伤脑筋!
可是,横在面前的人情、感情与道义,怎么办呢?
所以,聪明人的做法是:给他钱,而不是借他钱!
所谓“给他钱”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一、表面上是“借给”他,也言明归还期限和利息多少,但在心理上却抱着这笔钱是“一去不回头”的想法,他能还就还,不能还就当作是“送给”他的!这种态度很阿Q,但却有很多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不会影响两人的感情,你也不会因为对方还不起钱或不还钱而难过;
第二个好处是顾及到了朋友间有难相助的“道义”;
第三个好处是在对方心中播下一粒“恩与义”的种子,这粒种子或许会发芽、茁壮,在他日以“果实”对你做最真诚的回报。
二、真的“给”他钱。也就是说,他虽然是向你借用的,但你却表明是给他的,是要帮他解决困难的,并不希望他还钱。这样子做也有很多好处。第一个好处是他不大可能再来向你“借钱”,不好意思了嘛!而你也可表示“我已竭尽所能”,将对方开口的数目打折给他,万一对方真的“还”不起钱,或根本不还钱,你则可以降低“损失”。第二、三个好处和前面一段说的一样,兼顾了“情与义”,同时也在对方心中种下了一粒“恩与义”的种子,而这“人情”,他总是要担的。
事实上,不管是“借”还是“给”,钱能不能收回来都是个未知数。之所以说“给亲戚朋友钱,钱收得回来;借他们钱,钱收不回来”,是基于:钱只要离开你的口袋,就有回不来的可能,因为对方是没有钱才向你开口,所以明知有可能回不来,干脆就不抱希望,免得催债时给双方造成不愉快,自己也难过。
如果“借”或“给”都觉得很难,那么就狠心拒绝吧!不过,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是不要那么斤斤计较于钱能否再回到你的口袋中,因为钱毕竟不等同于幸福,人生真正的幸福和欢乐是浸透在亲密无间的家庭关系及友情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