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皇帝朱元璋--一个传奇皇帝的曲折故事
作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又一位平民出身统一全国的君主。他推翻了元朝的残暴统治,建立了空前强大的封建王朝--明朝。因为他年轻时曾做过乞丐,所以当了皇帝后,人们都称他为乞丐皇帝。
朱元璋从小生活很贫寒,父母兄长均在灾害中死去,孤苦无依,于是入皇觉寺为僧,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因其老朋友汤和给他写了一封信,参加了起义军,投靠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英勇无比,有攻必克。
25岁时,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子兴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至正二十七【1367】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来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做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澧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元年【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明军进入大都,元朝至此灭亡,蒙古在中国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当了皇帝之后,朱元璋日理万机,勤奋执政,是我国封建王朝中非常勤勉的帝王之一。由他开创的明王朝,是中国历史非常强盛的一个朝代,很是让中华民族为之骄傲。
趣味连接:珍珠翡翠白玉汤
有一年,朱元璋在外面讨饭,一个老太婆给了他一碗汤。朱元璋吃了感觉非常好吃,便问妇人这是什么汤。妇人顺口胡侃一句“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于是记下了。当了皇帝后,便要御厨给自己做此道汤,但御厨做的味道怎么都不对。
后来在盱眙祖籍地找到了当年的老太婆,才知道这仅是一道用烂白菜、玉米粒、剩饭混在一起的“杂烩汤”。
“珍珠翡翠白玉汤”据说从此成为明朝御膳里的保留菜单。
大脚马皇后--古代第一贤后
大脚马皇后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平凡女子。她生于乱世,但很有胆识,在艰难逆境中,全力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屡次救朱元璋死里逃生。做了皇后后,虽地位显赫,始终不忘民间劳苦,不改勤俭本色,不变平民心态,时常用自己的言行规劝、影响朱元璋。她惩奸佞亳不手软,扶良善鞠躬尽瘁,保忠臣机智灵活,助皇上能屈能伸,革陋习坚决果敢,倡新风大马金刀。朱元璋称她“家有贤妻,犹国之良相”。她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诸后乃至命妇民妇皆以其为楷模,争相仿效。她是史家公认的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贤后。
马皇后是安徽宿州人,汉族,“有智鉴,好书史”,她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郭子兴作农民起义军元帅时,马氏嫁给了英勇善战的朱元璋。郭子兴性情暴躁,气度狭小,在别人挑拨下把朱元璋关了起来,不给饮食。马氏非常着急,偷出刚出炉的热饼,揣在怀里给朱元璋送去,以至烫伤了胸脯。在朱元璋领兵征战的年代,她还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一次,与朱元璋敌对的陈友谅大兵临城,不少官员百姓准备逃难。在人心慌乱的紧急时刻,马皇后镇定自若,“尽发宫中金帛犒士”,稳定了军心,为朱元璋获得胜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朱元璋打江山的岁月里,马皇后始终和他患难与共。因此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都被马皇后劝止。朱元璋性情暴烈残忍,为了保住朱家子孙日后的统治地位,不断寻找借口屠戮功臣宿将。对此,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多少有所节制。马皇后一直保持过去的俭朴作风,平日穿洗过的旧衣服,破了也不忍丢弃。并教导妃嫔不忘蚕桑的艰难。遇到荒年灾月,她带领官人吃粗劣的菜饭,以此来体察民间疾苦。
1382年(洪武十五年)大脚马皇后病逝。临终嘱咐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并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
马皇后死了之后,朱元璋和大臣们都非常伤心。很多大臣都得到过皇后的恩惠,受到过皇后的庇护,他们都为失去了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而感到惋惜。朱元璋更是终生不再册立皇后,以示对皇后的敬重和怀念。
趣味连接:马皇后之死
马皇后虽然人在深宫,但是很为国家大事费尽苦心。几年之后,马皇后身体撑不住了,于是病倒了,朱元璋和大臣们都心急如焚,四处求访名医,甚至希望得到仙药,好让皇后的玉体能早日康复。但马皇后深知朱元璋的粗暴脾气,她知道,如果医生不能把自己的病治好,朱元璋可能会杀了他们。所以,她从来不让任何医生给自己治病,也不吃任何药,就算朱元璋苦心劝说,马皇后也不听。她宁愿自己病死,也不愿让一个好人无缘无故受到惩罚。
洪武十五年,这位贤惠善良的皇后离开了人间,终年五十一岁。
锦衣卫--明代专有的特务机构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一直就痛恨贪官污吏,当了皇帝之后,他大力整顿贪官,对贪官污吏的惩治采取了空前绝后的严酷手段。他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专门对付贪官污吏。这些锦衣卫无孔不入地钻到各级政府部门里去,打探官员的一切行为。只要锦衣卫向朱元璋报告哪个官员有贪污行为,他绝不手下留情。
锦衣卫是明朝时期的专有军事特务机构,其全名为“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前身为朱元璋所创设之“御用拱卫司”以及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时改制之“仪鸾司”与二年(公元1369年)时改制“大内亲军都督府”。他们直接听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部份功能形同今制宪兵、国家安全局及总统府参军长。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朝鲜万历之战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
传统意义上,锦衣卫三大特征为飞鱼服,鸾带,绣春刀。古人惯以朝廷鹰犬暗称呼锦衣卫与东厂。
明朝前两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于其出身的特殊性,对皇权的维护,以及对官吏的清廉要求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高度要求。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无限度的扩大了。
一般来讲,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遇到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大肆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击异己,也可以作为自己升迁的政治资本。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更为可怕的是,整个明朝从始至终都笼罩在这种阴郁的氛围之中,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朱元璋本来想希望借助锦衣卫严惩贪官污吏,虽然起到了震慑的作用,但始终未能将贪官现象根除。其实,根本原因在于缺少行之有效的机制来约束官员,仅靠严刑峻法不足以从根本上消除贪污腐败现象。
趣味连接:明代锦衣卫服饰
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恩廕寄禄无常员。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将军共一千五百七员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朝日、夕月、耕耤、视牲,则服飞鱼服,佩绣春刀,侍左右。
--张廷玉之《明史》职官
太祖戮功臣--兔死狗烹的又一出惨剧
洪武帝朱元璋,白手起家,成为一代开国之君。他所建立的丰功伟绩的确令人敬佩,但他滥杀功臣的残暴行为,也一直为后世诟病。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等6人为公爵朱元璋还使皇室与功臣联姻,如郭英之妹为朱元璋宁妃,冯胜、蓝玉、徐达之女皆为王妃。李善长、傅友德、胡海、张龙等勋贵之子皆尚公主,与他结成了儿女亲家。朱元璋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确保功臣忠心,巩固自己的皇位,使大明江山传祚无穷。
但是几年之后形势便发生了改变。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颁布《洪武青花执壶铁榜文》,对文武功臣严加戒饬,严厉指责他们违法乱纪的行径。这可以看作是朱元璋对骄傲放纵的功臣的一种警告,也是他们关系紧张的一个信号。可是好多功臣却没有察觉到这个危险的信号。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制作《资世通训》,洪武十三年(1380)制作《臣戒录》,警告大臣们如果对天子不忠、逾越礼制,将受到严惩。这些功臣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朱元璋已经将屠刀举起。
很多功臣以前是朱元璋的老乡,在战斗中出生入死,东征西讨,为朱元璋夺得天下。待到朱元璋登基成为皇帝后,他们之间却有了君臣的名分,凡事不可逾制。这些功臣心里也许难以及时适应这种改变,而朱元璋却是一个多有顾忌的君主,自古以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例子数不胜数,于是朱元璋下手了。朱元璋之所以大开杀戒,史家通常认为是他为继位者扫清障碍,永保大明江山。
明太祖之所以大肆杀戮功臣,原因就在于当时太子朱标已死,皇太孙朱允炆是皇位的继承人,年纪小而又文弱。明太祖怕自己死后,幼帝制服不了权高位重的功臣,从而对朱家天下造成威胁,因此就千方百计地寻找借口,杀戮功臣,消除隐患。
可是,朱元璋在为子孙扫除障碍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后来,他的孙子建文帝锐意削藩,燕王朱棣立即起兵“靖难”,夺取天下。假使当时蓝玉等能征善战的开国功臣还在,朱棣未必敢兴兵,建文帝也不用“逊国”了。
趣味连接:朱元璋削刺
朱元璋残忍屠杀自己的大臣,太子朱标很不理解,为此,朱元璋命人取来一根长满刺的棘杖,叫太子去拿,太子不知道该怎么去拿。朱元璋见状,拿起宝剑,一阵猛削,很快将所有利刺全都削去,棘杖变得十分光滑,很容易就可以拿起来了,朱元璋说道:“如今我所杀的,都是一些很难对付的险恶之徒,就好比这根棘杖上的利刺,我把他们除掉后,再把木杖交给你,难道还有比这再好的吗?”
不料太子却很不以为然,回答道:“上有尧舜之君,则下有尧舜之民。”这无异是指责父亲不是尧舜之君,朱元璋勃然大怒,抓起椅子向太子砸去,太子吓得赶快跑开了。
文字狱--让人丢掉性命的文字
明太祖朱元璋在坐稳皇位后,多次实行大规模的文字狱,许多读书人死于非命。文字狱的特征是:罪状由统治阶级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当权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一个单字或一个句子,一旦被认为诽谤皇帝或讽刺政府,即构成刑责。文字的含义不在客观的意义,而在当权人物的主观解释。
朱元璋制造的一些文字狱,都具有典型的特征。如尉氏(河南尉氏)县学教授许元,在奏章上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这两句话是千年以前的古文,但朱元璋却解释说:“法坤与‘发髡’同音,发髡是剃光了头,讽刺我当过和尚。藻饰与‘早失’同音,显然要我早失太平。”于是许无被处斩。
朱元璋还刚愎自用,为了顾及面子,杀了不少正直的读书人。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朱元璋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卢熊到兖州后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可是山东历来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卢熊是个搞学问的,办事认真,于是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过来。朱元璋一见奏章,知道是写错了,但是,为了顾及面子,还大骂卢熊咬文嚼字,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滚蛋吗?最后竟然将卢熊斩首。
文字狱当然还不限于奏章。朱元璋崇信佛教,对印度高僧释来复最为礼敬。释来复告辞回国,行前写了一首谢恩诗,诗中有两句:“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意思很明显,他生在异国(殊域),自惭不生在中国,觉得自己还没有资格歌颂大皇帝。但朱元璋的解释不同,他说:“殊,明明指我‘歹朱’。无德,明明指我没有品德。”于是朱元璋马上翻脸,转瞬之间,释来复从座上客变为阶下囚,人头落地。
朱元璋大搞文字狱,手段极其残忍,而且情节非常的荒诞,但是这种荒诞的行为实有其深刻的用意:唯有这种不需要任何理由的杀戮,才能够立威,显示出皇权的绝对性,而对朝野造成了巨大的威慑力。
趣味连接:因字讳而取祸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曾经为海门卫官做《谢增俸表》,这篇官样谢恩文章之中有“做则垂宪”之语;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为都司做《贺万寿表》,这是贺皇帝寿辰的表章,其中有“垂子孙而作则”句;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为案察使做《贺冬至表》,这是庆典祝贺表,而其中出现了“仪则天下”语;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为布政使和案察使做《正旦贺表》内有“建中则做”;澧州学正孟清做《贺冬至表》,内有“圣德作则”语。
以上这些本来都是一些歌功颂德的马屁文章,但只因沾了一个与“贼”谐音的“则”字,就入了罪过。
朱棣篡位--叔叔和侄子争夺帝位
洪武二十五年,一向被朱元璋视为接班人培养的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经过慎重考虑,朱元璋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两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会吃大亏。结果他的担心最后变成了现实。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使中国大地吹过了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对前朝粗暴的统治进行了一定的革新,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