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圆通的人际智慧
3556900000005

第5章 圆通处世是一种大智慧(4)

唐朝宰相娄师德的弟弟要去代州做都督时,他叮嘱弟弟道:“我本不才,位居宰相,你如今又做了一州的都督,我家阔气过分,免不了遭人妒忌,你想怎么了局?”弟弟道:“从今以后,哪怕有人吐我一脸唾沫,我也不敢做声,只好自己抹去,这样哥哥就不用担忧了吧?”师德道:“这恰恰是我担忧的地方。人家要吐你一脸的唾沫,那是因为他对你生了气。你如今把脸上的唾沫自己抹去,那就会更招人家生气。唾面不抹,它会自干,为什么不装着笑脸受了呢!”弟弟道:“谨受哥哥的指教。”这就是娄师德“唾面自干”的故事。

天地有容纳之量,想成就大事业的人,必然要有大度量。虽然项羽有拔山之力、盖世之气,白手起家破秦朝,而与刘邦争雄逐鹿,却最终落得个兵败垓下、四面楚歌的境地。他不但无容人之量,就连范增这样的奇才都容不下。与之相比较,刘邦就能容纳无数个范增式的人才。

所以说,大度能盖及天下而后能容纳天下;大量能盖及天下而后能指挥天下;智慧能盖及天下而后能扭转天下;勇气能盖及天下而后能托举天下。一个人怀有这样的气度,就能与天地同大。

清朝的曾国藩虽然在历史的潮流中是一个反面人物,但在他的逆境成功中,我们不难发现,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的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在绝境中求生路,在逆境中出转机,并因此度过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低谷,成为满清第一汉臣,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善于忍耐,长于忍。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正是大清王朝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各种危机矛盾和打击纷至沓来,而他也正是集中所向。

曾国藩没有慌乱,他以过人的胆略和高超的手腕,用尽了人间的“忍”功。他在自己的长期做官时间里,总结出了三句至理名言,“打脱牙和血吞”、“居官以忍耐为第一要义”、“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也就是说,当人生遭受巨大的打击时,要能够默默无闻忍受,以等到希望的出现;做官一定要以忍耐来自我约束,以防止浮躁而铸成大错;做人做事要有骨气,任何时候都要耐得住寂寞,而不放弃希望。

三句至理名言,无论是从人生、官场还是生活的角度,都体现了曾国藩的“忍”术,是关于忍的体验,也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

忍耐不是弱者的音符,它是强者的形象。忍耐,是一个人对理想、目标追求的具体表现。忍耐,需要的是耐得住寂寞,能够抵抗各种诱惑,对理想信念永远不动摇。忍耐终将与成功相伴。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忍耐必将是一种等待,为图大业等待时机成熟,忍之有道。这种忍,不是性格软弱、忍气吞声、含泪度日之举,而是高明人的一种谋略,是做人处世的上上之策。

一个人想要成就继往开来的大业,怎么能缺乏豁达、浩然无比的气象?这是凡人都能做到的。而天下的学问,不是以一人的智慧所能知晓的;天下的事业,不是凭一人的力量所能办到的;海洋之大,不是一川之水所能汇成的;山岳之高,不是一丘之土所能堆积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句话被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当做座右铭而时刻谨记。要知道“天空可以包容一切,而人心可以包容天空。”

人生的一种高度可以从包容中体现出来。将军额头可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包容者就必然是善良睿智而又胸怀大气之人。如果把包容当做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它就是生命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国古代的先贤圣人们极为推崇忍,视忍为处世的根本,奉忍耐为“众妙之门”;现代化工业强国日本,也极为重视“忍耐”,将“忍耐”作为工业伦理学的一个主要方面来研究。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就人应该具有忍耐的精神这个问题谈到他的看法:“君子之所以取远者,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孔子与苏轼说的都是关于忍耐的至理名言。试想,一个斤斤计较、不能忍让的人,能成就什么事业?古今中外,有多少宏图伟业,因不能耐一时之忍而功亏一篑?

包容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强能力,更是一种大气魄、大胸襟,是立大志、成大业者不可缺少的利器。

包容显示着一种力量,是内心充实,无所畏惧的表现,是只有强者才会具有的精神品质。

包容不是低三下四、忍气吞声甘愿受他人摆布,或者是受人欺侮,逆来顺受,不去反抗。包容是一种积蓄力量的方式。而那些表面上盛气凌人、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人,内心则是空虚软弱的。

人们所说的气度,包括了大量、雅量、容量与气量。而它的修养方法,主要是能戒除忌妒、怨恨,尤其要能容忍。这样则自然能包涵宽容,而不计较得失。吕坤说:“学者最大的病痛,就是气度太小。”英雄豪杰贤士也不免如此。因此陶觉说:“自古以来的英雄豪杰,只是为了不肯吃亏,害了多少事。”

“唾面自干”的教训,和佛家中“忍辱”的义举,及耶稣的“人打了我左脸,我以右脸迎之”的告诫,都是培养大度的最好例证。要想在处世中圆融无碍,那么就应当具备“唾面自干”和“忍辱负重”的修养功夫。

不卑不亢,淡泊明志

鲁迅说:“不要把自己看成别人的阿斗,也不要把别人看成自己的阿斗。”说的是要自信,同时不要轻视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外圆内方,不卑不亢。

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领悟并运用好这一处世良方,那么对于任何新环境,他都能很快适应并应付自如。

很多杰出的成功人士,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都逐渐形成了“外圆内方”的性格,不是锋芒毕露,义无反顾,而是有张有弛,掌握分寸。

史学家蔡尚思在写作《中国社会科学革命史》时,前辈欧阳予倩曾谆谆告诫他:“写作的态度自然要严谨,不过万不宜有火气……可否寓批评于叙述中呢?”

欧阳予倩建议他以“纯研究的态度”作进攻的“挡箭牌”,书名更改为《中国社会思想史》。并感叹说:“蔡先生,我佩服你的努力,可是思想界的悲哀,谁也逃不掉呵。”

这就说明,知识分子在方式方法和局部问题上,可以委婉圆润,有所妥协,可是在事关大是大非、人格良心的原则立场上却毫不含糊,旗帜鲜明,做到不卑不亢,外圆内方。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一种人,常不惜降低自己的尊严,极力逢迎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哪怕人家对自己傲慢无礼也不在乎,这种“卑己而尊人”的做法实在不值得。

不卑,可以不惹人怜;不亢,可以不招人妒。此种态度可适合于任何一种场合、任何一种环境。不卑不亢是一种境界,一种心平气和的境界,一种高深莫测的境界,一种做人的境界。

曾有这样一则寓言:

龙王与青蛙在海滨相遇,一番寒暄后,青蛙问龙王:“大王,你的住处是什么样的?”

龙王高傲地说:“珍珠砌筑的宫殿,贝壳筑成的阁楼;屋檐华丽而有气派,厅柱坚实而漂亮。你呢,你的住处如何?”

青蛙微微一笑:“我的住处绿萍似毡,碧草如茵,清泉沃沃,白石映天。大王,你高兴时如何?发怒时又怎样?”

龙王哈哈大笑:“如果我高兴,就普降甘露,让大地滋润,五谷丰登;假如我发怒,则先起风暴,再发霹雳,继而打雷放电,叫千里以内寸草不留。那么,你呢,青蛙?”

青蛙悠然自得道:“我高兴时,就面对清风明月,呱呱叫上一通;发怒时,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后气消肚瘪,万事了结。”

连一只小小的青蛙都能表现自己的自信,而我们是否需要自我反思呢。龙宫固然美丽,青蛙的居所也别具一格,可谓不卑不亢。只有心灵健全的人,才可能真正做到这一点。这又是方的另一种表现。

不卑不亢,从根本上讲就是平等待人,面对比自己强的人,不去畏缩;在比自己弱的人面前,而不骄纵。地位有高低,学问有深浅,但所有的人,人格都是平等的。

为人处世存在一个态度或姿态问题。并总是与身份、地位、角色和自身的个性息息相关,通常情况下身份较高、地位较高的人,容易表现出高傲的情绪,这种情绪不易为人接受,一旦地位或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便在一种人世的落差中尴尬起来了。

还有一种人,他们出身卑微、地位低下或性格懦弱,常常表现出卑怜落魄的姿态,这种姿态令人轻蔑和瞧不起,致使很多人不屑于与之为伍。以上这两种处世态度,一亢,一卑,都不利于人际关系的正常交往,有碍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融洽。这两种态度是做人处世的大敌,它造成了彼此相处的心理障碍、精神障碍。而且也给交际气氛笼罩了一层乌云,使彼此相处不愉快,不和谐,不融洽。人们喜欢在彼此平等的正常状态下交往。由“卑”或“亢”所产生的距离和人际交往的鸿沟,使彼此无法构建友谊的桥梁。所以,做人处世应该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与一些在身份、才识、经验、能力等各方面比我们高出一筹的人去交往。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有人因此而自卑,认为自己还算可以,面对对方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畏惧感,自信心便大打折扣。“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如果一个人连自信都失去了,那么他要想得到成功,恐怕只是幻想。一个人不论处于什么环境之下,只要不丢失自信,就会有成功的希望。

小何嗓子非常好,唱歌还算可以,可就是有些不自信,一到需要他一展歌喉的场合,他便畏畏缩缩躲在一边不敢出来。有几次公司举办联欢会,主持人知道小何嗓音很好,于是便拉他上来给大伙唱个歌。可是小何却脸红脖子粗的拼命拒绝,说自己唱不好。开始大家还一起起哄劝他唱一个,后来见他怎么都不肯,只好作罢。只是,因此一来,便再也没有人去注意他,到后来他是什么时候走的,都没人注意。一个连公开场合唱歌都不敢的人,如果让他去搞社交,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拥有这样心态的人,不就是自己心灵的囚徒吗?因此在一些事情上,往往束缚自己手脚的,不是别人而正是自己。

一个人只要不是行为卑劣,酒囊饭袋,那么,无论其地位高低、能力大小、条件好坏,都应有充分的自信,切不可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这种观念应该贯穿于正常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李白有诗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果面对“权贵”心生畏惧而自卑,那么你就不可能使自己办事时大方果断起来。能办的事也难以办成。所以我们在平时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只要我们将心理上的那份胆怯收起来,充分显示出自己的自信,就会在处世过程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