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圆通的人际智慧
3556900000008

第8章 藏而不露真聪明(2)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旧时是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各显其能。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才能就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滥杀功臣之事,所谓“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后可能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刘备死后,阿斗即位。刘备当着群臣的面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试想,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受人“挟制”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还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

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深藏你的拿手绝技,你才可永为人师。因此你演示妙术时,必须讲究策略,不可把你的看家本领都通盘托出,这样你才可长享盛名。在指导或帮助那些有求于你的人时,你应激发他们对你的崇拜心理;要点点滴滴地展示你的造诣。含蓄节制乃生存与制胜的法宝,在重要事情上尤其如此。

锋芒是激励别人的有效方法,但若仔细看看周围一些有人缘的人,却与你完全相反,他们“和光同生”,毫无棱角,言谈举止,个个都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其实他们的才能,颇有出于你之上者;他们个个都很讷言,其中却颇有精言善辩者;好像他们个个胸无大志,其实不乏雄才大略不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行动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成为自己的阻力与破坏者。如果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形势之下,你的立足点都会被推翻,哪里还能实现你求知于人的目的?

观棋不语真君子

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沉默,显示了冷静和清醒;沉默,闪烁着智慧和胆识。

沉默是金,祸从口出。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会到处受人欢迎;而一个喋喋不休的人,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乘客都希望赶快逃离它。同时,多说招怨,瞎说惹祸。正所谓言多必失,多言多败,只有沉默,才不至于被出卖。

当初,释迦牟尼在莲花池上,面对诸位得道弟子,突然作拈花微笑,众人不解其意,而只有迦叶尊者领悟了佛祖的意思,他会心一笑,于是就有了禅宗的起源。孔子观于后稷之庙,见三座金铸的人像,默默在它背上铭刻了几句名言:“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无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释迦牟尼佛作拈花微笑,孔子铭刻“无多言,无多事”,这两位圣人的行为,劝诫人们:为人宁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骄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可以自作聪明,喜形于色,溢于言表。

“缄口金人训,兢兢恐惧身。出言刀剑利,积怨鬼神嗔。简默应多福,吹嘘总是蠢。”善于掩饰自己,不让他人觉得你深不可测,从而集中心思与力量来对付你,这便是“沉默是金”的道理。

如果一个人想平和地度过一生,他绝对有必要学会在事情上进行自我克制。人类必须容忍和克制,脾气必须服从于理性的判断。

检点自己的言行对个人幸福是绝对必要的,有时话语比匕首更能伤透人心。一则法国谚语说:“语言的伤害比刺刀的伤害更可怕。”那些刺人的反驳,那些溜到嘴边伤人的话,如果说出来,可能会使对方太难堪。布雷姆夫人在其《家》一书中说:“老天爷禁止我们说那些使人伤心痛肺的话,有些话语甚至比锋利的刀剑更伤人心;有些话语则使人一辈子都感到伤心痛肺。”

要做到沉默,就要能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短处。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凡人皆有其长处,亦必有其短处,要把握好这一点,也是一门学问。

人有短处一点也不值得奇怪。有的人因为长久以来形成一种固有的生活方式,而其他人大都对此看不惯,这便成了他的“短处”;有的人在自己的生活与处世中的确有些微小的毛病,但这些毛病对他的整个对外交往是无足轻重的;有的也许是出于主观的原因而出现一些较严重的失误,但自己却全然无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因此,对待他人的短处,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方法。在与他人的谈话中,要尽量多谈及对方的长处,极力避免谈及对方的短处,只有那些专好无事生非之人,才会兴致盎然,推波助澜,有声有色编撰别人的短处,逢人便夸大其词地谈论别人的短处。有的时候虽无专说别人短处的嗜好,但平时对此不加注意,偶尔不小心谈到别人的短处,这也是应该避免的。

宇宙之大,谈话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何必一定要把别人的短处作为话题?更何况,我们所知道关于别人的事情不一定完全可靠,也许别人还有许多难言之隐不被我们所详悉。若贸然拿听到的片面之词宣扬出去,那么就容易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我们若说出了什么话,就很难收回来了,因此,若不是确切地知道某件事情的真相,切忌胡说八道。

即使有人向你谈起某人的短处时,你最好是听了便罢,不要深信这种传言,不必将此记在心中,更不可做传声筒。

人群相聚,都不免要找话题闲聊。天上的星河,地上的花草,眼前的建筑,身后的山水,昨日的消息,今天的新闻,都是绝好的谈话内容。何必去说东家长西家短,无事生非地议人家的短处呢?好说人家短处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我们必须克服。

那些会做人的人在说话方面,也如同在任何其他事情方面一样,总是注意自我克制。那些聪明和懂得自我克制的人总是避免心直口快、直言无忌,决不以伤人感情为代价而逞一时口舌之快。比如,有的人在工作中看到别人干活干不好时,他不会在旁边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更不会把别人撵走,显示他的能干,而是会很客气地说:“我试试看怎么样?”这样说了,即使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干不好也不至于丢面子;如果干得好,即使别人嘴里不说,心里也会佩服。尤其是他没伤别人的面子,又替别人干好了活儿,别人会从心底里认为这个人“够意思”,做人稳重、扎实,又有真本事。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也就是说,君子做人,总是行动在前,语言在后。

有人说言语是一种卑贱的东西,一个说话极随便的人,一定没有责任心。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

我们常有这样的常识,在推断事物时,即使十句话中有九句对,也不见得会获得好评,被视为才智卓越的人;相反的,只要说错一句话,就会受到各方的攻击。又如所想的十个计谋中,即使有九个获得成功,也不一定被推崇;而只要有一个计谋失败,就会为世人所讥笑。因此,在某些事情上宁可保持沉默,也不要急于发表高论。

应该说,假使十句话中有九句无误,其人的智慧必然不低,可是,只要一言不中,就会遭到责难。所谓“不做不错”,还是三缄其口为宜。因为世人对于有才智的人,往往是既羡慕又嫉妒,因此,唯有收敛锋芒才是上策。

同样的,十个计谋,九个能够成功已经很难得了,然而,其中只要有一个失败,就会受到众人的攻击。一般人都习惯于苛求别人,事实上,自己去做也不见得高明。批评某项措施容易,实际担当责任,展开工作,就会发现问题很棘手。

与有德之人相处应注意细节。如果别人尚未开口,你就抢着发言,会被认为性情过于急躁;相反的,长辈和你谈话时,你却保持缄默,这未免有失礼仪;假使你根本不顾虑他人的脸色,一味地高谈阔论,就与瞎子无异。所谓的“躁”,不是指侍奉有德之士或长辈时,迫不及待地发言,而是指“多嘴”。

当然,过分沉默也不是好事。在适当的时候,发表中肯的言论,才能获得他人的敬重。说话应谨慎,指的是舍弃那些不可说的话,而只说应说的话。祸从口出使人身败名裂,福自心生使人添色增光。

俗话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时说话的人并无恶意。但对听者而言,却可能是伤及自尊心的恶语,因此说话应谨慎,只说自己该说的话。

说话得体,则让人舒服;反之,只会让人反感:一句话同一个意思,出自两个人之口,听起来也有区别。

谨慎说话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在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事情上,尽量不说话。不说话不仅确保安全,而且能给人留下持重、非同凡俗的印象。

【2】在不得不说的情况下,尽量少说,不夸夸其谈,不信口雌黄,不妄发议论。言多必失,多言多失,少言少失,不言不失。要保持“少说为佳”的态度。

【3】面对流言蜚语,一笑了之,切不可做传话筒,有损自己的人品。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随随便便说别人的短处,轻轻松松揭别人的隐私,不仅有碍别人的声望,且足以表示你为人的卑鄙。

【4】不说空话,这是一个人进行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内容。一个人整天里空话连篇,不干实事,那他将一事无成。爱因斯坦给成功确立的公式是:成功=行动+正确的方法+少讲空话。

【5】不说假话。马克·吐温说:“我们千万不能说假话,因为我们不知道何时需要说假话。”假话一旦被揭穿,便会失去人们的信任,落得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理,成为令人厌恶的人。

【6】要学会说话。把话说对时间、说对地点、说到点子上且又能把直话说圆;说得头头是道,口吐莲花,妙语连珠,使人人爱听,个个喜欢。

会说话,是做人最基本的功夫。

笑脸相迎冷落你的人

相信每个人都尝到过被人冷落的滋味,但人们面对“冷落”所采取的态度却不尽相同。有的人遇“冷”不冷,逢“落”不落,仍然表现出一种泰然处之、豁达坦荡的超然境界,其结果不仅使自己渡过难关,走向“热烈”,而且逆境成才,留下了更加辉煌的人生篇章。有的人却不尽然,面对“冷落”,便变得消沉起来,一蹶不振,最终使自己陷入自我封闭、孤独寂寞的困境而难以自拔。要走出被人冷落的误区,首先要接受冷落。

面对被人冷落的现象,可以先承认它的存在,允许它的发生。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万花筒,赤橙黄绿青蓝紫,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温凉冷热,可谓应有尽有,五彩缤纷。被人冷落也就不足为怪。

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会遇到过“冷落”,不管你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情愿的还是不情愿的,谁也休想与它绝缘。“冷落”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你无论如何也不应当采取回避的态度。

因此,面对冷落,采取承认的态度,有接受的心理准备。当然,承认冷落的存在,并非是承认它存在的合理性,而是承认它的客观性。从而去接受解决此种矛盾方法的必然性。唯有如此,您才会直面冷落,既不回避,也不惧怕。不但如此,面对冷落时,还要做到不委屈,不抱怨,并敢于坦然地表现自我。

人们在受到冷落之后,往往在生活上感到失意,在心理上产生退却。对于一个强者来说,愈是受到冷落的重压,愈是应当富有自我表现的阳刚之气。此种勇气,不仅可以吹散来自外界对自己冷落的阴云,也最容易拨开自己被人冷落所带来的心头迷雾。

举办卡拉OK比赛,你敢不敢直步登上台去,高歌一曲;周末舞会,你敢不敢跃入舞池,投入地一次跳个够;演讲会上,你敢不敢面对众人,字正腔圆,慷慨激昂去陈词一番;运动场上,尽管你体育技能平平,但还是要去奋力拼搏一番,即使一时上不了场,当个观众也无妨,你敢领头儿尝一尝拉拉队长的滋味吗?无论是胜败输赢,你都会从中感到过剩能量得到释放的放松与愉悦。人生有“冷”也有“热”。要通过自我表现去发现生活中的欢歌笑语,而且去主动排“冷”取“热”,甚至化“冷”为“热”。

当然,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你还应当注意不要自我标榜,故弄玄虚。这样做,不仅难以排除外界的冷落,还会由此带来更多的冷落。自我表现,不仅应当有勇气,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自己的实力。有了真才实学,就会为你平添一份自信,再加上自己的勇气,那你就会在生活的舞台上表现得潇洒自如,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时,你面前的冷落,便会一扫而光,迎来的将是张张笑脸,满园春色。

遭受冷落,心情低落在所难免,在此时就要会自我调节,平息抱怨。

大凡经历过冷落的人,大都有这样的感觉,抱怨冷落的结果只会在客观上助长受冷落压力的程度。与其过多地自我抱怨,倒不如从主观认识上找原因,以新的姿态重新扬起生活风帆,战胜冷落。

面对冷落,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为什么他人没有受冷落,却偏偏冷落了自己;为什么此时无冷落,彼处遇冷落。想来想去,你便会觉得,原来别人对自己的冷落也事出有因。假如受到来自顶头上司的冷落,你可能想到了他的偏见、不公正,但是否还应想到,你的工作态度差、表现得不好,才是上司冷落你的真正原因;假如受到同事的冷落,你可能会想到他孤芳自赏,为人傲慢,心胸狭窄,无端嫉妒等,但是否还应想一想,是你的傲慢、无礼、清高,才使他人对你产生了冷落;假如受到妻子的冷落,你可能会想,妻子不温顺、不贤惠、不会料理家务、不会热情待客等,但是否还应想到,你的大丈夫习气,动辄吹胡子瞪眼睛的德性,难道妻子还不该冷你几次!与其抱怨别人,倒不如利用这个间隙来反省一下自己,这岂不是一件好事情!失去的再难挽回,与其苦恼自己,不如洒脱一点,学会丧失。

冷落,会使你隐隐感到自己心灵上的某种丧失。这并非可怕,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能否正确对待丧失,能否科学地把握丧失,能否学会从丧失中奋起。

朱迪丝·维尔斯特力作《必要的丧失》中指出,丧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从脱离母体直到死亡,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丧失始终伴随着我们。它是“一种终生的人类状况”。理解人生的核心就是理解我们该如何对待丧失。“丧失是我们为生活付出的代价”,但假如我们学会了放弃完美的友谊、婚姻、孩子和家庭生活的理想幻想,放弃对绝对庇护和绝对安全的幻想,那么我们将在这种放弃中重生。丧失是成长的开始,追求完美与恐惧丧失则是幼稚的,我们人生的路途由丧失铺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