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康熙后宫Ⅰ:葱茏年华
360500000153

第153章 (三十八)荣儿又孕 国库告急(下)

玄烨想着今日朝上之事,将近一年的战事,已经让国库空虚了,国库无银便如无下炊之米,有大臣提出,复行捐纳制度,所谓捐纳制度说直白点就是让富人们以钱买官,他虽知用人当用贤,可面对国库的空虚,他也找不到拒绝的理由,玄烨无奈地轻轻摇头,朝廷公然卖官,一场叛乱要将朕逼到什么地步呢,不对,与其说是朝廷公然卖官,不如说是朕在卖官,大臣们在等着朕的决定,如果不纳捐,国库空虚,又拿什么去发军响,拿什么去奖励英勇杀敌者呢?他这个皇上当得好无力啊,想到这里玄烨重重地叹了口气。

荣儿的眠一向很轻,她感觉到有人在身畔,缓缓睁开眼睛,床略蹙眉低头的人是皇上,荣儿想到自己的孩子,开心地唤道:“皇上……”

玄烨听荣儿唤,忙看向荣儿,含笑问道:“是朕把你吵醒了吗?”

荣儿笑着摇摇头,“没有,是荣儿和皇上心有灵犀,知道皇上来了,便醒了。”说着话荣儿便要起身。

玄烨笑着轻轻按住荣儿,“不要起来,躺着,好好休息。”

荣儿听话地躺在床上看着玄烨,脸上染上了红晕,羞涩的低声说道“荣儿又有了皇上的孩子。”

玄烨看着荣儿脸上的红晕笑着说道:“是啊,朕一知道便来探望你了,听说你染了风寒,好好照顾自己。”想想荣儿跟着他已经有八年了,可是每到两人独处时,脸上仍会泛起羞涩的红晕,这红晕会让玄烨相信这八年来,荣儿没有变,依旧如当年一样。

“皇上的眉头又是皱着的,皇上又有了烦心事,是因为张常……张乐琪吗?”荣儿想起了张乐琪已经被撤了封号了,忙改口。

“没有,她受到了惩罚,朕也没有必要去耿耿于怀,朕在忧心朝事。”玄烨轻声说道,有手轻探了荣儿的额头,还好并没有高热。

荣儿点头说道,“是南方又有让皇上烦心的事儿了。”荣儿心疼地双手轻轻握住玄烨的手。

玄烨反手握住荣儿,感受着手中那双柔胰传给她的温暖,轻声说道:“是啊,朕没什么好瞒你的,朕只是觉得朕这个皇上当得不合格,被敌人一步步紧逼却找不到破敌的有效方法,朕真怕哪一天被逼得没了退路,到那个时候该怎么办。”

“皇上您自己也说了,您只是暂时未想到破敌的方法,但荣儿对您有信心,您一定会想到的。”荣儿不懂战事,她只知道,她要给皇上信心。

“嗯,也许吧。”玄烨起了身站了起来,在屋中来回地走动。

荣儿也坐起了身,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看着玄炫,她知道他又在思考着什么事儿了。

许久,玄烨轻声说道:“国库告危,有大臣建议纳捐筹银,可这官员任免朕认为当以才任用,科举考试方能得朝廷可用之才,朕的心很矛盾。”玄烨略一思索接着说道,“朕在想国之策,无外乎考虑两点,其一,为长远策,可能初时效果不大,仍坚持之,日久方可见效;而其二,为眼前策,此策长远也许有弊,但却可解决眼前之困。朕想也许真的不能武断地说当以长远考虑还是以眼前而考虑,而该视时而定。就比如这捐纳之策,于长远来说,祸国害民,无一点益处,但却可解决眼前国库空虚的危势。”

荣儿笑着插话道:“于大清,当前乃国家存亡之危,所以当考虑眼前策,对吗?”

玄烨轻轻地点点头,“可朕又在想这捐纳之官若上任后不能为民办事,反而激起民愤,那是否又如搬石砸自己之脚呢?”

“这……那就对捐银之人进行严加审核?品行不端者不允捐纳?”荣儿也蹙着眉头问道。

玄烨无奈地重重叹口气,“或许朕真的想不了那么多了,国危在即,军需甚众。”

荣儿知道,皇上已经有了主意。

康熙十三年九月,兵部会议,满汉所有在职官员以捐火枪来加官级,此外生员捐三十杆火枪、闲散弟子捐四十杆,准进入国子监读书,而富甲捐四十杆,给予九品顶载。

康熙十三年十月,由于叛变区域众多,为了平叛,急需大量钱粮,清廷正式复行捐纳之制。对不同身份人的捐纳规定如下:

现任文武各官和乡绅捐银二百两或米四百石者,准记录一次;捐银三百两和四百两或捐米六百石和八百石者则分别记录二次和三次;待总计捐银五百两或捐米一千石者,准加一级。

进士、举人、贡生捐银八十两和一百五十两或捐米一百六十石和三百石者,出任之日分别记录一次和二次;待总计捐银三百两或捐米六百石者,出任之日准加一级。

增生、附生、青衣等生员,视其捐银或捐米的不同数目,可转礼部送国子监读书。

富民捐银一百两、一百五十两和二百五十两或捐米二百石、三百石和五百石者,分别给予悬匾示旌、九品顶带荣身和八品顶带荣身。

于此同时也对捐纳资格进行了一些限制:

凡属大计贪赃、丢城失地、盗骗钱粮、科场舞弊、作恶害民者及三品以上革职官员,不准捐纳。但是,如因逃人盗案、拖欠钱粮及贻误公务而被革职者,自四品官至九品官,视其不同捐银数目,给予原品顶带荣身。曾经被革去进士、举人者,捐银一百五十两或二百五十两,分别给予九品顶带和八品顶带荣身。

此后三年间,因军需一再短缺,对捐纳条例也有多次增改,如纳米菽、马草、鸟枪、弓箭等等都被列入其中,三年捐纳清廷共得捐银二百余万两,而捐纳知县已达五百余人,太学生员增至数十万人。同时,清廷又制定招民垦田酌量录用制,规定凡属贡生、监生、生员及百姓垦田三十顷以上者,奏过吏、兵二部,试其文艺程度,分别授予知县、县丞、守备、百总等官。但是,如地方官员对被招民垦田未足额数或垦田钱粮未经起解而擅具题者,照例议处。

捐纳之制一直持续到康熙二十年,判乱平定之时。

******************************************************

后面的纳捐之制算历史资料,由于里面提了很多的名词,如“生员”“贡生”“监生”这些词,所以顺便附一资料,让大家了解一下清代的科举之制:(引别处资料,玥彤整理后进行一个简单明了的综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清代士人在应科举以求功名的路上,要经过考取生员、考取举人和考取进士这三个步骤,所以清代的考虑也就是:生员考试,举人考试,进士考试。

★而清朝的一般教育机构分:私塾、社学、义学;府学、州学、县学;国子监

一、私塾、社学、义区:儿童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私塾:类似于今天的私立学校、社学:类似于今天的公立学校、义学:类似于今天的民办学校。这三个地方的学生称为“童生”可参加科举考试。

二、府学、州学、县学:国家出钱建的官学,童生经过考试进入,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其入学考试为科举制中的初级考试,三年录取两次。生员又分为廪生、增生和附生,其中廪生:给补助的(奖学金),增生:比原定名额增加的生员,通俗点扩招的;附生:又在其外的,类似二次扩招。

三、国子监:最高学府在京师,生员又为分:贡生、监生

贡生:选拔、推荐、考试的学生,其意为:将人才贡献给国家。又分为: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

※岁贡:岁贡生由各府、州、县学食饩十年后的廪生按资历深浅挨次升贡(按奖励推荐)

※恩贡:遇有国家庆典或登基颁布恩诏之年,以本年当出岁贡廪生出贡,称恩贡;次年再以各学廪生排在最前列者充当岁贡

※拔贡:各省学政对生员进行的考试,生员向自己所在的府、州、县学报名,各府、州、县学审查考试资格后送到省学政处考虑,录取后考入国子监。(有点考大学的感觉)

※优贡:也是各省学政的考试,三年一次,名额有限。

※副贡:在乡试录取名额外列入备取

※例贡:捐纳所得

监生:

※恩监:由各官学生考取和以孔子及先贤之后裔的身份入监者称恩监。

※荫监。荫监分为恩荫和难荫:清代文官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俱准送一子入国子监读书,这些人以及遇恩典特准入国子监者,称恩荫监生。此外,京官外官三品以上不论满汉,三年任满后勤于王事死难者,准其一子入国子监读书;各省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以及各州县正印官、佐贰官死于王事者,亦准荫其一子嗣入国子监学习,俱称难荫监生。

※优监。优监系指以附生身份入国子监学习者。

※例监。例监系指以俊秀(即没有任何功名的平民)捐纳取得监生资格者。

四、其它官学:

※觉罗学:爱新觉罗子弟受教育的地方

※宗学:宗世子弟受教育的地方

※景三官学:选内务府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佐领、管领以下的幼童入学

※咸安宫官学:选内务府三旗佐领、管领上的幼童以及景三官学优秀学生及八旗俊秀入学。

★清代的考试:

一、岁考:对学生考核学习情况,生员应着蓝衫,考试不合格者会受处罚:“青衣”:受罚后身改着青衫,“发社”:由县学降入乡社学,最严重的是革黜为民。

二、科考:乡试的预选考试,考试不合格不准参加乡试。

三、乡试:举人考试,三年一科,通过乡试后获功名“举人”,获得“举人”便是考取了功名,之后才可不限次参加朝廷礼部举行的会试。

四、会试:朝廷礼部于京城贡院举行,三年一科,中榜者称“贡士”人数不等,最少也近百人,第一名称“会元”

五、复试:会试中中得“贡士”者需复试,清初本无复试,康熙五十一年发生科考弊案,遂增加复试。考试优秀者获得“殿试”机会。

六、殿试:宫中考试,皇帝主持,殿试名次的排列分为三甲,一甲共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