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康熙背后的女人:德妃传
363400000007

第7章 资料:阿哥4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的推举太子之事,让康熙很是丢脸。次年正月下旬,康熙旧事重提,并追查是谁在这个事件里捣了鬼。“八王党”的人开始还想互相包庇,但康熙这次的态度很坚决,这些人后来终于顶不住,一个个都现了原形。最后查下来,为首的是大学士兼议政大臣马齐和康熙的舅舅兼岳丈佟国维,其他还有王鸿绪等多名骨干。

看到这么多重臣都倒向了八阿哥胤禩,康熙气愤难平,他大骂道:“今马齐、佟国维与胤禩为党,倡言欲立胤禩为皇太子,殊属可恨!朕于此不胜忿恚。况胤禩乃缧绁罪人,其母又系贱族,今尔诸臣乃扶同偏徇,保奏胤禩为皇太子,不知何意?岂以胤禩庸劣无有知识,倘得立彼,则在尔等掌握之中,可以多方簸弄乎?如此,则立皇太子之事,皆由尔诸臣,不由朕也!”

原来,康熙一恨胤禩夺了自己的人心,二恨大臣们夺了自己的立储权!

更有意思的是,马齐被训斥之后抗辩了两句,把康熙惹得火冒三丈,竟然跳下御座,当众“殴曳马齐”。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一个五十六岁的老头(康熙),打一个五十八岁的老头(马齐),也是一桩奇谈。不过,这个马齐也是厉害,他被打之后,却并无惧色,居然“拂袖而出”,显然还是很不服气。当然,这也说明康熙和马齐的关系非同一般,所以当大臣们奏请将马齐处斩时,康熙却还是对马齐予以宽大处理。

不过说来也很可笑,让大臣们公推皇太子本就是康熙自己说的,他自己说话不算数,反怪别人擅权。没办法,谁让他是皇帝呢?皇上说对就是对,不对也对,全由他一张嘴,一个人的心意而定。那些保举胤禩的人,全都碰了一鼻子灰不说,反而惹下麻烦。康熙处分起来也毫不客气,最后马齐被夺职拘禁,其弟马武也被革退,户部尚书王鸿绪被责令退休,其他“八王党”的骨干分子都受到了相应的惩处。至于八阿哥胤禩,更是倒霉,当时他还在圈禁中,可什么也没做啊!

康熙说八阿哥“未曾经历政务,近又罹罪,而且其母家出身微贱。”这三个理由看来充分,但仔细推敲,其实都站不住脚。首先,说胤禩缺乏政务的经验,这理由十分牵强。在康熙的儿子里面,除了太子胤礽最受重视、最有经验外,胤禩参与的政务并不比别人少,甚至可能是仅次于太子胤礽的,这从随驾次数可以看出。何况,若是胤禩没有政务方面的能力和经验,在废太子后,康熙何以让他做内务府总管事呢?再说了,没有经验可以积累,清朝以前的太子也大都不干政,不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其次,康熙说胤禩犯过错误,大概指的是当时废太子期间,胤禩处理太子胤礽的奶公凌普一事时,康熙认为他手段太软,意在邀结人心。其实这事也不尽然,如果放在平时,康熙说不定还要表扬胤禩。但不巧的是,一废太子的那段时间,正好是康熙一生中最为暴躁羞愤的时候,任何事情都可能让他火冒三丈。当然,康熙也许指的不是这件事,而是因大阿哥胤褆引发的“相面人张明德”事件。康熙怪罪胤禩未必是因为他没有告发张明德,而是张明德说胤禩“后必大贵”,这让康熙最为不爽。道理很简单,除了胤禩外,其他的阿哥如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甚至四阿哥胤禛等人都知道这个张明德和他的所谓计划(其实不过想骗点钱,没人当它是真的,也就没人告发了),何以单单惩罚胤禩一人呢?所以说,关键还是“后必大贵”这句话把康熙惹恼了。康熙当时本就为立储的事情焦头烂额,当时任何一个人在这个问题上乱发表意见,都会招来不测之祸。要知道,让谁来接班,这么重大的事情,应当由康熙乾坤独断,岂容张明德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下贱之人信口胡说?更可恨的是,大阿哥胤褆会愚蠢到信以为真,而胤禩居然也会泰然处之!这大概就是胤褆和胤禩两人遭到严惩的重要原因了。

最后,康熙说胤禩的生母出身卑贱,不足以承继大位。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的确是个很充分的理由,颇有点原罪论的味道。但回顾一下胤禩的历史就会发现,康熙并没有因为他的生母卫氏出生低贱而对胤禩另眼相看。相反,康熙为了让胤禩免受歧视,从小就把他放在大阿哥胤褆的生母惠妃那里抚育,自己亲自教养。事实上,胤禩一直就得到康熙的偏爱,比如在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798年)封爵的时候,胤禩和几个哥哥(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一起被封为贝勒,当时胤禩只有十八岁,是年龄最小的。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卫氏被封为良嫔,不久又被封为良妃,而同样是宫女出身的成妃戴佳氏(七阿哥胤祐之母,胤祐也是由惠妃抚育长大的),她由嫔位到妃位则是十八年后的事情了。至少从封赏的情况看来,康熙并没有刻意去歧视胤禩母子。相反,因为胤禩的关系,其生母卫氏虽然已年老色衰,地位却一升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