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周克林博士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东汉六朝钱树研究》即将出版了,这部著作是他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形成的,作为他的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对本书的出版感到由衷的高兴。他嘱我为他的新书写一个序言,我也毫不推辞地同意了。
中国考古学的汉唐考古研究有着极为丰富的出土资料作为支撑,汉代的钱树(民间也习惯于称其为摇钱树)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门类,却具有相当复杂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从钱树的树座、树杆,还是树枝、树叶上,都可以发现大量以西王母及其附属为中心的神灵与仙界图像,反映和折射着中国古代丧葬观念与民间信仰的若干片断。随着一批具有早期佛像外观的图像进入到这个世界,与传统的西王母图像相互共存、替代,更是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不少学者将这些图像都纳入到早期佛教传入中国、早期佛教的传播与中国古代方仙道、早期道教信仰体系等宏大的学术视野来加以审视和考察。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对于中国古代汉晋时期钱树研究的相关论著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所涉及的领域也相当广阔。
当周克林在思考博士论文选题时,跟我谈及他有兴趣对汉代钱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作一次系统研究。我当时便告诉他,这个问题过去已有不少学者作过深入研究,发表过很多颇具见地的意见和看法,要想有所突破需要有相当的学术勇气,也还得有超越前人的眼界与功力,这对你是一次挑战。过了一段时间,周克林再次告诉我,他下决心要做好这个课题,并且谈及他的许多想法:第一,大量汉晋时代的钱树出土在四川及中国西南地区,这既是汉代考古,也是西南考古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身在四川大学博物馆工作的川籍考古学工作者,对此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第二,他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全面搜集,并且对其中钱树与巴蜀早期道教二十四治的关系问题撰写发表过研究论文;第三,在研究方法上,他希望既从考古学研究的方法入手,对资料进行区系、类型、年代等因素的分析与观察,也要结合文献资料将这些出土和传世的钱树放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当中去加以研究,寻找到新的研究路径,对前贤的研究成果有所继承,更谋求有所创新。
他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我当时正在企划一个研究计划,试图以读书班的形式组织一批有志于从事汉代考古研究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对四川和西南地区汉代考古出土材料按照不同的专题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的视野和角度展开系统研究,形成一批在资料占有上尽可能完备、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尤其是提倡将考古学与艺术史紧密结合起来)的学术成果。我所策划的课题当中,便有汉代钱树这一研究专题,由周克林来承担这一课题的研究是相当合适的人选。从周克林的大学时代开始,我就曾经给他上过汉唐考古的本科课程,他是一位性情温和、敦厚、讷讷无言却读书甚多的年轻人。曾经听他们班的同班同学告诉我,周克林是班上读书最多的学生。他成为我的博士生之后,我们之间除工作上的接触较多之外,更多的对他的认识和了解都是通过平时讨论博士论文的进展、读书的情况获得的,基本印象的确如此。
后来,这个计划进展得还算顺利,虽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时间拖得比较长,但是已经陆续“开花结果”了:除了一批硕士、博士论文程度不同地反映了这个计划的阶段性成果之外,几位博士生的博士论文我认为已经达到了可以修改后公开出版的水准,便通过我所主持的四川大学211项目“中国区域历史与考古”资助,由巴蜀书社以丛书的形式编辑出版。周克林的这部新作,就是这部丛书中的一项成果。跟随其后的,还会有其他几位博士生的专著相继问世,展现我们这个研究计划的第一批硕果。
周克林的这部著作我个人以为是值得肯定的。首先,他做学问的态度诚实,从书中所搜集资料的情况可见一斑。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在汉代钱树研究领域搜集出土资料最为完备的一部专著,尽管很难做到穷尽,但可以说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在这个基础上所进行的考古类型学、分区等工作,相对就会比较扎实可靠。其次,他既能够充分地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加以消化,同时也不囿于成说,有不少自己的新见解。一部研究性的学术著作贵就贵在要有新意,要有个人独创性的思考,而不是一部资料汇编或者是论文综述。周克林在这一点上也是有突出表现和学术贡献的,相信读者能够通过比较阅读认同这一点。再次,从一部学术著作的整体框架上看,周克林也尽可能地做到了逻辑谨严,结构紧密,每个章节之间环环相扣,读后有一气呵成之感。当然,新人新作也难免会有不成熟甚至谬误之处,我希望每一位读者也都是一位细心的观者,能够共同指出本书的不足,促使周克林能够不断进步。
最后我还想说是的,我是深知周克林这部著作来之不易的。周克林是四川大学博物馆的保管部主任,作为拥有五万多套、八万多件文物、在全国高校中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四川大学博物馆保管部主任,要带领大家管理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不仅责任重大,而且事情繁杂而细碎。这些年来,博物馆从新馆搬迁、抗震救灾、库房改造,到数字化建设、新展陈列、文物建档,一项工作接着一项工作,他头上的任务十分繁重。加上这些年他的孩子幼小,全靠他和他的夫人一手哺育,在攻读和完成博士学位的过程当中所承受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有几次看见他面带倦意,情绪低落,我都不再忍心去敦促他论文的进展。但是,他其实在内心从未放弃,在艰难的拼搏和努力之后,终于登上了学术人生一个新的台阶。
和所有有所作为、有所理想的年轻学者一样,一部新作的问世,在带给自己短暂的欢悦之后,更多的是对新的目标的设定与进取。我希望周克林能够朝着更为远大的目标勇敢前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是为序。
霍巍
2012年10月4日写于香港城市大学德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