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面所述来看,通过数十年的研究,学术界在钱树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进展,比如对于钱树佛像的性质,学者们基本取得一致,多认为它们仍属于中国传统的神仙崇拜的范畴,而不是纯粹性的佛教文化因素;对于钱树的渊源问题,学术界虽仍有一定争议,但多主张这种器物与三星堆青铜神树以来的西南地区的神树崇拜传统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钱树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研究方法上尚显单一,或是偏重于考古学,或是偏向于宗教学,或是以艺术学为主,采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钱树的综合性研究开展得还不够;其次,虽然已有学者关注钱树的类型与分期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起钱树完整的发展演变过程,尚未准确把握住各个时期钱树的特点,钱树的基础研究还十分薄弱,这已成为阻碍钱树研究进一步深入的“瓶颈”,类型与分期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三,钱树的性质与功能问题尚未得到合理的解决;其四,钱树的传播、兴衰的社会历史原因等方面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有这些均需要对钱树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予以解决。
第三节 选题的意义、目的与研究思路
作为一种墓葬出土物,钱树具有十分丰富而复杂的图像,涉及丧葬、宗教、经济、艺术诸方面,对于探讨东汉西南地区的区域文化特点、宗教信仰状况、丧葬风俗、造型艺术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故而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重视。
到目前为止,钱树研究虽然已取得了众多成果,但是正如上文所言,钱树的类型与分期、性质与功能等问题尚未得到较为合理的解决,钱树的传播问题、兴衰的历史原因等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钱树的类型与分期事关钱树的发展演变问题,而建立一个相对完整而准确的钱树发展演变脉络,乃是进一步开展钱树研究的一个基础。故本书的首要目的是,运用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讨论钱树发展演变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讨论钱树的性质与功能、传播与兴衰等问题,以期能对钱树研究的深入开展有所裨益。
一个研究课题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甚至能否取得最后的成功,往往和研究理论与方法的选择是否合适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而研究理论与方法的选择又往往视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而定。钱树研究也是如此。从已发表的成果来看,以往的钱树研究,因不是综合性的研究,多侧重于某方面,比如钱树图像、宗教属性或内涵等,故研究方法也多显单一,或是偏重于考古学,或是偏向于宗教学,或是以艺术学为主,如此等等。
其实,钱树类型复杂,图像内容丰富,所涉及的学科广泛,这就决定了在对钱树进行综合研究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元的。正如何志国先生所指出,“摇钱树不只是简单的考古发掘品,其大量图像资料包含大量历史、神话、宗教、艺术、民俗信息,其丰富的造型和图像本身就是重要的美术史资料,同时还包含有铸造的技术信息,这就需要从多角度对它进行观察,借助多学科的方法对它进行研究。”具体来说,钱树研究主要涉及考古学、历史学、宗教学、艺术学和文化人类学诸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钱树是以一种古代器物、一种古代丧葬用品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那么,我们首先面临的便是这种器物的年代及其发展演变序列的问题。这是钱树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只有将这一问题探讨清楚之后,钱树其他方面的研究才有更为坚实的年代基础。要解决钱树的年代和发展演变问题,自然离不开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由于保存至今的钱树绝大多数比较破碎,相对完整者甚少,加之钱树是一种组合器物,组合时往往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形态过于复杂,标型器难以确立,全面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条件尚不具备,故本书第二章主要基于考古学的年代和分类方法,根据钱树的制作方式、形态特点和主要图像的差异,对钱树的类型、组合与分期问题进行分析,希望以此建立一个基本的时空框架。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钱树在中国西南地区存在了近四百年之久。任何一种长时期存在的文化现象,都有一个自产生地向外传播的问题,钱树也不例外。探讨文化传播问题,比较成熟的理论与方法是文化人类学,故本书第三章即主要运用文化人类学的传播理论,结合相关的古代文献记载,分析和讨论钱树的传播问题。
钱树不仅类型复杂,而且图像也非常丰富,辨识这些图像对于探讨钱树的类型、功能乃至性质,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辨识这些图像,除了要运用历史学、考古学的知识与方法外,还需要借助于艺术学的知识与方法。本书第四章即主要运用这三个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讨论钱树的主要图像及其象征意义。
钱树是什么性质的器物,以及它的使用者究竟希望它起什么样的作用呢?它又是什么宗教活动的产物?这些问题是学术界关注颇多的话题,也是本书第五章所欲重点讨论的内容。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宗教学、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还需要运用考古学的一些观察方法。本书第五章即主要采用这三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探讨钱树的性质与功能问题。
钱树是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产物,它的产生和消亡都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本书第六章主要运用历史学的基本方法,分析和讨论钱树的产生与消亡问题,并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分析比较钱树与明清时期民俗活动中的摇钱树的关系,以探讨钱树消亡之后的去向问题。
总之,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立足于考古学、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宗教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对钱树开展综合性的研究。
第四节 钱树材料的来源、使用原则与断代方法
迄今为止,钱树已发现360余件。这些钱树的发现方式比较复杂,有的是经科学考古发掘所得,有的是文博机构和私人收藏的传世品,有的是自盗墓贼手中收缴。笔者获取这些钱树材料信息的渠道也千差万别,有的来自期刊杂志,比如《考古》(含《考古通讯》)、《文物》(含《文物参考资料》)、《考古学报》、《华夏考古》、《中原文物》、《考古与文物》等文博刊物,以及《中华文化论坛》、《民族艺术》等其他期刊;有的来自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比如《四川彭山汉代崖墓》、《三台郪江崖墓》、《中江塔梁子崖墓》、《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四川考古报告集》等;有的来自相关学术论著,比如《汉画?钱树?货币文化》、《汉魏摇钱树初步研究》、《四川崖墓艺术》等;有的来自报纸报道,比如《四川日报》、《成都晚报》、《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中国文物报》、《眉山日报》、《凉山日报》(汉文版)、《新华日报》等;有的来自网络媒体报道,比如中国考古网、四川在线网、四川新闻网、中国收藏网、人民网、新津旅游局网、青白江政府网、昭通新闻网等;以及笔者参观调查所得。资料时间截止于2011年12月。
材料来源不同,其研究价值自然各异。具体到钱树来说,经田野考古科学发掘所得者,学术信息保存相对较为完整,故研究价值较大;而传世品由于已经脱离了它原有的遗存单位,学术信息丧失较多,故研究价值相对小一些。所以,本书对这些钱树材料的使用原则是,科学考古发掘者优先,传世品次之;科学考古发掘的又以状态保存相对较好且有详细报道者为先,而保存较差的次之,尚未有详细报道者作为参考信息使用;传世品则以来源地点明确、状态保存较好者为优,而保存不好、地点又不明确者亦作为参考信息使用。
对于钱树材料断代,一般以报道者的判断为主。如果报道者的判断有误或未作断代,若为考古发掘品,笔者则根据出土墓葬的形制和随葬品的特点,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做出自己的判断;若为传世品,则将其与形态类似的已有准确断代者进行比对,从而给出一个相对准确的断代。对于报道者所提供的信息过于简略,不足为准确断代提供可靠依据者,本书根据以往的一些发现和研究,为其判定一个大致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