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濯尽浮尘:每天傍晚的心灵清洗课
3665800000025

第25章 记住,手上有你的态度——手是你的一张脸(2)

刘墉有一篇《嗨!你好吗?》的文章,写得很好。文中的“我”见邻居的孩子在门口,便叫“你”出去打个招呼,可“你”认为“不是很自然地碰到”,这样会不知有“多冒失”;“我”则认为“你不喜欢矫情”是对的,“但你也要知道人与人相识,除了自然的缘分,更有许多创造的机缘”,再说大家迟早要认识的,“早一点对他们说声‘嗨’”,又“怎能说是造作或矫情呢?”在当今社会,多认识一个人是有好处的,也许你没钱没势,甚至连才也没有,但只要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那有钱的人会帮你出钱,有势的人会为你效力,有才的人会向你献技,最终你也能获得不小的成就。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换句话说,能与众人结交,也是一个人的才能。

把握契机,总比等待自然机会要好,我们应当对他人主动、热情点,对他人的感觉要敏锐点。中国有句俗话说“见面三分情”,其实,世界上有哪个国家不注重人情呢?既然当今社会更是一个“人与人”的社会,为什么不在情感银行里在自己的账户里多积蓄一点情呢?一个人多敏锐一点,多热情一点,多主动一点,也许一句简单招呼,就像“嗨,你好吗?”这样的,可能会使你没有同车船上的人错过,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会由此相识。

大学毕业后,我到了一家国企工作。大家都住在单位宿舍,可下班后,人们一进屋就把门紧紧关上,我也一直没有机会与他们结识。

对此,我很是感慨,有些人连自己的邻居都不认识,却对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外星人关心得要命。我不知道邻居是不是这样的人,但我们真的是不认识。

终于有一天,我主动敲开了一扇紧闭的门,对方很吃惊:“有事吗?”

“没什么,就想跟你们认识一下。”于是,我们进行了轻松愉快的谈话。后来,通过主动敲门,我又认识了几户人家。

就在大家都彼此熟悉之后,也都不再关着门了。当然,要是关着门,那表明这家人外出去了。大家都开着门,交往也方便了许多。记得有一次闲聊时,我问:“你们以前为什么总是关着门?”对方笑道:“你不也一样老关着门吗?我们也想找你,可是……”

原来是这么回事!

人与人的交往中,别人也是你的一面镜子,他们的行为也反射了我们自己。许多时候是你自己关着自己的门,别人也只好关着门。像刘墉先生文中所说的,邻居家的小孩在你家门前玩耍,小孩的家人也想和你交往啊!他们都已经向你开了门,小孩就是对你送出的一个友好信息。

可你呢?你给予别人好感了吗?你打开自己的门了吗?是不是你总把别人挡在门外?打开门并不难,一个微笑,一声招呼就能传递友好的信息,表现你渴求交往的愿望。

敲开一扇门需要的是勇气,给别人开一扇门,凸显的是你的坦诚。

不要犹豫,不要徘徊。快打开门,让春风吹进来,你才会感到春天的温馨,这里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连接在一起后,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大,更精彩!

我最近在报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他家的隔壁刚搬来一对老年夫妇,可能是代沟的缘故,他们很少往来,偶尔在阳台上晾衣服时会打声招呼,但仅此而已。今年春节期间,大约是正月初二,他听到叩门声,以为是朋友来拜年,打开防盗门一看,是个陌生的女士。显然她看出他的尴尬,便很快自我介绍说:“不好意思,我是对面家的女儿,今天回娘家,可不可以借给我一根葱?……希望我们能成为好邻居。”

原来,人家是要通过一根葱来加强彼此往来,他有点惭愧,按理他这个晚辈应主动与邻居老夫妇拉近关系,想不到他们的女儿捷足先登,而且这种方式非常简单,却很温暖。关上门坐在沙发上感慨一番之后,他便把两个小孩叫过来:“记住,以后你们每天都要和对面的老爷爷老奶奶说话,或者请他们讲故事。”

接下去的日子,他发现很多不同寻常的变化:放在门口的袋装垃圾常被人先提走了;邻居把最美最香的花移到离自己家最近的阳台上摆着,风吹着窗帘,袭来阵阵花香;他们白天不在家时,对面邻居的门一整天都开着,显然他们“顺便”帮他家看门……这个故事也让我深深感到人心都是肉长的,好人可以遇见,但更多的是你通过努力而打造的,这打造的第一步就是:打开你的心门。

再悟刘墉的佳作

刘墉先生还写过一篇《心墙》的文章,也是让我感慨良多。

小时候,我家四周是一片空旷的田野,我常站在田埂上对别的小朋友说:“田间的那栋房子就是我的家,这块田是我家的院子,你们随时都可以到我家来玩。”

七岁的时候,我搬进城市,院子变小了,四周种了些七里香当做围墙,我常跟邻居的孩子们在树墙间穿来穿去地玩耍,我说:“我家的这道墙,处处都有门,随便你们进出。”

十岁的时候,家里把树墙除去,改建了一堵砖墙,墙不高,所以邻居小朋友们常站在墙外的垃圾箱上跟我聊天,有时他们的球不小心掉进来,就自己爬墙过来捡。

十二岁的时候,母亲把墙加高了,并在顶端砌上尖尖的碎玻璃,她说:“现在人心坏了,总要防着些。”但我觉得自从墙加高之后,院子里的阳光变少了,感觉院子也小多了。

二十六岁的时候,我们搬进一栋公寓,除了窄窄的一个阳台,根本没有院子。我们在门上装了猫眼,有人来访,总先看看是谁才开门。

二十九岁的时候,我单独到了纽约,住进一栋大楼的套房,连阳台也没了。朋友来,我非得在电话里问清是谁,才敢按钮请他进来。

三十年来,由没有墙的大院子,到没有院子只有墙,这不仅是住的改换,也是心灵的变化。

幼儿时,我的心是开的,要进来的人随时可以进来,我从不加阻拦。

少年时,我心外筑起高高的墙,但是在墙里仍有我可爱的院子,虽然阳光少些,我依然可以在其中玩耍。

青年时,我心里的小院子也被剥夺了,而不得不从“小洞”看每位来访者。

现在,我到达这个世界上最热闹、最繁华,也最进步的城市,我的心却像放在一个小小的密封的盒子里,虽然别人夺不走,我却也见不到和煦的阳光,吸不到新鲜的空气了。

我多么希望能再回到儿时的那片田园,让千顷的稻浪,作我的心墙,让人们在我的心墙里收割,把我的心墙当做他们的食粮。

我多么希望在拥有儿时的天空,那是一个又宽又大的天空,不为浓烟所遮蔽,不被高楼所侵夺。

我多么希望再有儿时的田埂,它虽然又窄又小,但四通八达,每个孩子都能通过它,进入我的家。

如果我不能再拥有那么开阔的心墙,也请赐我一个七里香的树墙吧,让我的花香飘溢四方,让小朋友随意穿梭,因为我实在不喜欢那些只会隔离人与人的“钢筋水泥的围墙”。

有墙的大院子,到没有院子只有墙的家,我们生活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富裕,这,似乎很好。

这篇文章说的是,过去我们很穷,城乡的房屋差别不大,随着生活居住条件的发展,人们的防盗方式也在变化着,起先是在院子里筑起了墙,后来又在墙头插上又长又尖的玻璃块,再后来又在家中安装了防盗门、防盗窗。

表面看是我们的居住环境在变,实际是人心在变,变得相互猜忌,变得人情冷漠,变得不再友好信任。我们如同关押囚犯一样,把自己关在了重重的钢筋水泥里。

过去人们很穷,住的是大院落,没有高高在上的围墙,门也是热情地敞开着,从不设防,谁家有个好吃的,就上门邀请,平时一有空就互相串门,邻里之间,一片快乐、动人的交响曲。那时我们的心墙,就像刘墉先生所写的:七里香树墙,纯真地欢迎每个人进入自己的心房。

可如今呢,在一栋楼里住了多年,甚至还不认识;即便认识,关系也很平淡;有时看见了假装没看见;偶尔碰面了也是客套式的招呼。不再有心灵的交流,不再有七里香般的醉人欢笑。

如今还有一种现象,城乡差距扩大,城里人富了,又向往世外桃源,郊外自然的纯朴生活。这几年流行起了乡村游。而农村还比较贫穷,人们又羡慕起城市人的富裕生活,纷纷进城打工,拼命挣钱,有了钱,普通的宅院又筑起了高高的墙……。

或许一切都应了那句话:“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心得

如果你读过刘墉的这两篇文章,也许你和我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好像是越来越远了。也许大家都会问,在钢筋水泥筑起的繁华城市里,拿什么才能叩开人们紧闭的心门?我想,文中自有答案,其实你心里也有答案。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我们真的是否愿意打开自己的心门。

记住这样的话,使自己强大的方式,一是增加知识与能力,二是增加朋友。金钱,不是永远的财富,朋友却是永远的财富。

其实“人”字本身就是一种相互支撑,而绝对独立于世的人是不存在的,著名的鲁滨逊还有个“礼拜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