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濯尽浮尘:每天傍晚的心灵清洗课
3665800000056

第56章 生命从明天开始——热爱生命,就会找到一个完美的自己

没有生命,

智慧难以表现,

文化无从施展,

手脚不能战斗,

知识无法利用,

财富变成废物。

有生命才会有希望,

有希望才会有一切。

珍爱生命,

也就是热爱美丽的生活,

没有生命,

也就不会有五彩的人生。

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的苦,你都要让梦想与生命同在,并用奋斗的桥梁把其连起来。

《读者》上有篇心曼的文章《生命从明天开始》,很感人。讲的是,1979年是她们家命运的转折年。年轻的父亲去世,3岁的她和5岁的姐姐春曼同时被一家大医院诊为“婴儿型进行性脊髓肌萎缩”。得了这种病,生活不能自理,穿衣、洗漱、大小便都需要人伺候。医生说这种病目前还没有药物能够治愈。在母亲“你们的父亲不在了,我们必须学会坚持,自己战胜困难”的鼓励下,她们逆风飞扬。

18岁那年,心曼在弟弟用过的一摞小学生资料纸背面写出一部4万字的中篇小说,寄给了《三月风》杂志社,但没被发表。

这件事,让心曼都对生活绝望了。她悄悄留下了遗书,偷偷地准备好了安眠药。但就在这个时候,《三月风》杂志社编辑给她的一本诗集《我的生日没有烛光》,同时还附有一封信, 信中讲了那本诗集作者的故事,跟她患一样的病,也没进过校门,但他很乐观,勇敢地与病魔斗争,写出了很多美丽的诗句,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赞美生活的美好。杂志社的编辑还说:“请再试一试好吗?给自己打一个爱的理由!”这件事让心曼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发誓要好好活下去。

1995年,心曼向生活发出了心底的呼唤——《假如生活肯再给我一次机会》。这篇2000字的自传体文章,她整整写了三个昼夜,由于时而昏睡,手不住地颤抖,字迹写得歪歪斜斜。她这篇对生命渴望的呼声终于发表在《中国青年》上。看着变成铅字的文章,心曼又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此后,她和姐姐写的散文、小说、诗歌,陆续在几家报刊上发表。姐妹俩的文字频频见诸报端,给她们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窗。

心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然而,有人创造了奇迹,越活越精彩;有人却一败涂地,痛不欲生。我想,只要热爱生活,就会找到一个完美的自己。

当我们总是抱怨生活亏欠了我们的时候,想想心曼姐妹俩吧!

一举手、一投足,这些看似平常而简单的事情,对她们来说,却要付出比常人更多更大的代价。

但她们的举手投足间挥洒着的汗水,更洋溢着只有用灵魂才能倾听的幸福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