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熟男的9根肋骨
3684600000015

第15章 思考能力(2)

人们所犯的许多错误,多半是因为我们试着感觉该从何处思考。教导学生要学会理性思考,但学生出了校门之后,却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执意按照心中片面的想法行事。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很多企管学院和管理学专业的教科书,都在教学生用复杂而公式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做决策,但是,人们随时随地遇到的情况都是具有特殊性的,这些理论上的方法在实际生活操作中是完全不适用的。

长辈谆谆教诲晚辈的金玉良言,和罗列一百本好书的书单一样不切实际。如果在你过街的当口,有一辆车子迅速驰来,这时你是该往前跳或向后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立即闪开。

有一位经验老到的驾驶员,在山路弯道上遭遇一辆失速且又占用双向车道的卡车,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镇定地将车子转入路肩。车子沿着松垮的砂石路肩下滑一段后,他终于控制住车况,把车开回路上。稍事休息后,这位司机才从这幕九死一生的震惊中缓过神来。

他很惊讶自己竟然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做了一连串正确的决定。相同的情形,如果换成一个没有经验的驾驶员,他很可能会因茫然所失而乱打方向盘,结果连人带车一起翻落山崖。

那位有经验的驾驶员之所以处事不惊,主要缘于其平时的学习与积累。

平时学习和摒弃影响理性思考问题的因素,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帮助你做出理性的决策。即使平时在许多的主观因素面前,你也必须排除干扰理智地做出正确的思考。

有一位心理学家皮特,曾在英裔加拿大学生和法裔加拿大学生中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前,他告诉这些学生,这次实验是在不见面的情况下,通过录音带的声音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录音带上是10个人朗诵同一篇文章的声音,其中5人用的是英语,另外5人用的是法语。学生们并不知道,录音带的声音实际上是5个人分别用两种语言朗读出来的。结果心理学家发现,同一个人用英语朗诵时,人们便以为他个子高,有风度,聪明、可靠、亲切,有抱负,而当其用法语朗诵时,人们的评价就没那么高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原因就在于在加拿大,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通常要好一些,人们对他们的印象和态度也就比对法裔加拿大人好。而正是这种已经形成的思维,影响了人们的思考,干扰了大家的判断。

关注问题的“死角”

许多问题之所以看起来很复杂,是因为我们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是因为我们只是在常规思路、一般情境下进行思考。这种思考,只会将我们带入一种思维死角,而我们想找的最佳策略往往就藏在这里。当然,我们常规认同的方法并不是完全无效,只不过不是最优的或者说是最有效率的,而我们的目标就是能够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有两列火车相向行驶,相距100千米,时速分别为30千米和40千米。有只超级苍蝇,以时速90千米,来往于两个火车头之间。请问当火车碰头时,此苍蝇一共飞了多少千米?

通常,我们会烦琐地计算这只超级苍蝇每次与火车相遇的时间以及在这段时间内这只苍蝇所飞行的路程,最后把这若干个路程进行累加。

之所以会采用这样的计算方法,只是我们在顺着自己的逻辑顺序想问题,而这个逻辑又是来源于生活经验。许多人面对如此复杂的计算,往往会想到放弃,或者是抱怨。但是,事实上,如果我们跳出常规的逻辑圈子,用另一个角度--切分和抽离去看待这个问题的话,结果可能会是完全不同。

这个问题经过我们的处理后就变成了这样:两列火车相向行驶,相距100千米,时速分别为30千米和40千米,直至相遇。与此同时,一只超级苍蝇一直在飞行,时速90千米。问从火车开出至相遇,这只超级苍蝇一共飞了多少千米?请注意:这里我略去了这只苍蝇飞行的路线,因为事实上无论这只苍蝇飞行的路线是怎样的,决定它飞行距离的仍然只是它的飞行速度和时间。然而对路线的考虑却阻碍了我们有效地解决问题。事实上,这里我们涉及了思考力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思考角度。

聋哑人保罗到一个杂货店里买钉子,他做了一个姿势:用左手握柄,右手捏东西,并用左手的东西敲打右手的东西。店员思考了一下,回去取了一把锤子过来。保罗摇了摇头,指了指自己的右手。这次店员明白了,很快取了一些钉子过来。保罗从中找到了符合自己要求的物品,付了钱,高兴地离开了。这时,又进来了一个盲人顾客,他要买锤子,那么,他要怎么做才能让店员明白呢?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森·豪威尔问过很多人这个问题,但是,他们大都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他:像前一个顾客那样做动作,并指指自己的左手。当然,这个办法可以。但是,请不要忘记,盲人是完全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如果教授在不描述这个情境而直接问这个问题,也许每个人都能答出最佳答案。但是在他给出一个答案的情况下,大多数人的思维就显得不那么自主了。很显然,这些人是受到了前面情境的限制,因而陷入了自己的思维死角。

我们完全可以超出这个思维死角的限制,但前提是必须跳出自己思维模式和情境的束缚。

大树寻根

不思考,不分析,就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起因。找不到症结和起因,就拿不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待问题就像对待疾病一样,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收到成效。这正所谓是“大树寻根”。

因此,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对处理问题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明辨问题的是非和真相,从而为恰到好处地处理实际问题提供思想和认识上的保证。

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都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大脑思维的第一反映就是“为什么?”“怎么回事?”你应该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问题的原因和症结,抓住问题的症结后,再针对不同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现代邮政制度是1840年由罗兰德·希尔在英国发明推行的,而他当时还只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英国某中学的校长。他的想法最初曾遭到了敌人的反对和嘲笑。

当时,邮差是向收信者收取费用的。而费用的标准又是根据路途的远近及信件的重量而定。这种制度使得邮寄信件的速度不但慢,而且费用昂贵。假如你要寄信的话,你就必须先到地方上的邮局去秤一秤所要寄的信的重量,然后再来决定到底要收多少钱。由于邮资是心间送达后才收取的,一旦收信人拒收信件的话,邮差就收不到钱了。于是,希尔建议同一邮资。在英国范围内,无论路程远近,发寄信件的费用一律统一。而且必须先付钱,也就是邮费要由寄信人预付。最重而寄信的费用则以一种“印花”的形式出现,也就是现在邮票的前身。与此同时,信件的邮寄范围也不再受到限制,一夜之间,英国的邮政由烦琐复杂变得简单方便,邮件数量大增,邮资是一降再降。

杜拉克认为,在所有的商业策略及改革中,我们必须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顾客需要什么样的改革?”这样我们才能够创造实用性,满足顾客的需要,并改变经济活动的本质。希尔的成功,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希尔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简化了烦琐的邮递程序,更在于使等多的人都享用到了邮政服务。

将眼光落在大方向上

一个问题出现了,其结果将会怎样?这个结果是对自已有利还是无利?聪明的人对问题的结果,总是能够“一眼看到底”。否则,你就有可能陷入误区。

有一只燕子,因为每年都要旅行,因此,见多识广,也就知道了许多本地以外的事情,所以,燕子常常可以预感到一些事情的发生。

一天,这只燕子发现了一片能分泌粘胶的树,而这种胶的粘性特别强,只要鸟停在上面就会被牢牢地粘住。于是燕子就号召附近的小鸟将这树的种子都吃掉以绝后患。可是鸟儿们并没有把燕子的话当一回事。

春天来了,满山的小树苗绿油油地长了起来,燕子又对鸟儿们说:“事不宜迟,如果在树苗长好之前没有把他们全部拔掉,后果将不堪设想。”但依旧没有谁理睬燕子的话。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树苗长成了一棵棵大树,而且还散发出阵阵清香,引来了许多小虫子。鸟儿们便对燕子说:“看看吧!我们的预言大师、愚蠢的先知,当初幸好没有听你的话,要不然就会错过了一顿顿美妙的佳肴。”燕子听了,感叹道:“你们为什么还不了解呢?难道你们真的不知道灾难将要发生吗?”在一片嘲讽声中,燕子离开了这里。不久,每棵树都开始分泌粘胶了。

看到树上那些可口的猎物时,鸟儿们发出阵阵欢呼,一群接一群地飞进了丛林。而这些小鸟正如燕子所预料的,一只只被粘在树上痛苦地挣扎着。于是悲剧发生了。

人们往往会被眼前的利益过迷惑,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忽视问题的本质,从而对大局形成错误的判断,进而作出错误的选择,最终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

想使事物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将问题一眼看到底,最好是将眼光落在事物的大方向上。

考虑到各种可能性

我们在考虑如何处理所面对的问题时,要尽可能地把问题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做出全面的分析,设想问题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二次大战以后,被称为日本保守派最杰出的谋士三木武吉先生,帮助鸠山一郎当上了首相。其才华之高,机智之深,人人为之赞佩,可是他却一直被各种诽闻所困扰。在他晚年时,一个妇女团体的代表,很不客气地问他:“三木先生,您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国家形象,可是您却和2个女人关系十分密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个问题问得很直接,也很尖锐。如何回答,对三木武吉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个考验。三木武吉心想,如果顺应对方问话回答,就等于承认了自己的“诽闻”,这样不仅有损于自己的人格,而且还可能会影响到国家形象;如果否定对方的问话,也等于让对方牵着鼻子走,自己也会显得很被动,而且这种回答也太俗气,与自己的身份不协调。况且,在这种否定式的回答之后,对方可能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问题接着问下去。

于是,三木武吉再三思考后,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轻松地回答说:“不止2个女人!现在我还跟5个女人有关系、有往来呢!”这位代表一下子就楞住了。接着他继续说:“这5位女士,在年轻时照顾我,现在她们都已老态龙钟,我当然得在经济上、精神上去照顾她们。”

从此,这位代表不但不再责问他,反而对他的人格钦佩万分,并且到处为他作证、解释。

在处理问题中,之所以要思考到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其目的就是要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案得到一个理想结局。

很久以前,在美国远东地区一个叫做“泰夫曼”的国家,曾经打了一场未经宣战的战争。当时的战况并不乐观,于是足智多谋的老总统杰克逊,便请来战地指挥官做简报。总统先生直视将军的双眼,他说:“魏斯摩兰将军,我们到泰夫曼的目的是什么?”

将军笔直地站着,回答道:“为了镇压与平息敌对势力。”

“代价是什么?”杰克逊总统一边从他的高位上向下瞪着将军,一边发出此问。

“40万大军。”魏斯摩兰边看笔记边说。

“去年此时,你说用20万人就可以打赢这场战争,”总统提醒他,“我给了你要求的20万大军,但是,敌对势力却只平息了一半。”

“不,”将军回答,“事实上,军队抵达之后,敌对势力反而增加了-倍,所以现在比以前更难镇压了。”

总统说:“如果20万大军,使抵抗力增加一倍,那么40万大军,岂不是使抵抗力增加为4倍。魏斯摩兰将军,依我看这似乎是盲目的投入。”

这次简报过后,总统革了将军的职,把所有军队从泰夫曼撤回。从此以后,“泰夫曼”这个国家,再也没有在报纸上出现。

理性三问

我们在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中,一定要记得问自己三个问题,那就是:“现在处于什么位置、预测可能发展的前景、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正在向正确方向迈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性三问”。

一、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一个“决定”包括决定做些什么,或决定什么都不做。不论是决定回大学完成学业、结婚、离婚、换工作、经商、退休,或完成业务上的决策,都必须对你所处的时间与地点,进行切合实际的评估。

你不能从别处另起炉灶,而必须从你目前所在的地方开始,对自已所处位置进行实际的评估。评估结果不仅能让你看清有没有改变的必要,也可以作为以后发展的参考依据。

隐晦不明的暗示,引人联想。其影响有如诱人的芳香气,惑人心智,使我们的生活距离客观事实愈来愈远。

二、预测可能发展的前景。在看清楚自己身在何处之后,下一个步骤就是确定目标,或是决定该何去何从?如果你决定要有所改变,那么你预期改变之后会是哪番光景?如果你决定要处理一个问题,那么你的解决之道必须符合哪些要求?

当你为既定目标描绘出理想蓝图之后,就可以着手研究所需的时间、金钱与精力。此外,你也应该对替代方案加以仔细评估,这样才算对目标有了彻底而实际的了解。你也许会发现,自己的目标和原先所预想的一样切合实际;也许,为了使理想与你所掌握的资源互相配合,你必须将目标稍做修正。记住彼德·杜拉克说的话:“做正确的事,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

三、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正在向正确的方向迈步。如果你想花5天时间,从纽约开车到洛杉机,你第一天可能要选在俄亥俄州落脚,如果你想用4天开完全程,那么你第一天就必须抵达圣路易市。如果你第一天到不了自己预定的地点,那么你就得加速赶路,延长开车时间,或者延长整个行程。开完第一天的行程之后,看看自己跑了多远,作为你衡量进程的标准,可以让你了解自己距离预定目标还有多远,是否偏离了既定的方向。

你可以依据事先规划的进度与时间表,和实际进度报告比照,以充分了解自己是否偏离了正轨,且实际进度报告更可以为你预测未来的走向。如果你只检查目前的位置,知道自己离出发点远了一点,离目的地又近了一点,那么你还缺乏理性来帮助你解决大部分问题。

理性三问的目的在于,使你特别关注如何评估起点、终点和过程。没有理性支配的决定,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