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走出窑洞
36904400000037

第37章 窑洞人们的新年

要过年了,青石村的一排排窑洞掩映在白雪之中,“哥,”“哎,铜梁,俊明?下来。”在窑顶朝院里打招呼是每个窑洞人的习惯。

“哥,咱商量俩日子,给二虎家和有贵叔家换换麻纸扫扫家拾掇拾掇院里,刚子在有贵叔家和煤呢,定了日子叫上他就行。”憨厚的铜梁说出了他们的想法,“过了二十三,我哪天都行,就看你们的了,不光二虎和有贵叔家,还有郭大娘家。”有志边说边盘算着,郭大娘是个苦命人,儿子早些年在山里叫狼吃了,丈夫眼不好使,两个姑娘过怕了穷日子纷纷嫁到大村了。

“就这雪,莲子姐和妞姐也不一定能回来,咱得连郭大娘家一块儿拾掇了。”青石村别看窑洞多,那是因为家家有六七孔窑,可就那十一户人,有志心里惦记身边帮手不够的人家,“俺们也没问题,二十四开始,先二虎家,再去郭大娘家,然后有贵叔家。”“中,到时候我上去叫你们。”“好”

腊月二十三如期而至,“花儿,去吧麻糖拿出来,”奶奶对正在照镜子的花儿说,“哎,来了。”花儿把前些天去赶集时买的麻糖拿了出来,龙龙和娟儿听见“麻糖”俩字跟着跑了出来,奶奶在厨房窑里贴着灶王爷的位置前摆了把椅子摆上香炉,摆上麻糖,虔诚的点着香,在地上对着灶王爷磕了仨头,龙龙和娟儿看见奶奶磕头,跟着跪在奶奶身后赶紧磕,奶奶起身出去了,俩小孩“嗖”的两双小手上去,灶王爷还没闻着甜味儿呢,麻糖没了。

老曾在院子里用木料给一双小儿女做小木碗,他要让两个小娃娃在新年里重新端上又轻又不烫手的小碗,不过不是塑料的,而是自己纯手工打造的小木碗儿。

第二天是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把窑里的东西倒腾到院里,这就开始扫家,把窑脸上的旧麻纸一撕,窑里挨着清扫干净,瓶瓶罐罐的擦洗干净了,整整齐齐放回窑里,把牲口圈里的肥料往院外堆肥料的地方一堆,院里打扫干净,也就准备过年了。

花儿和志远连同老曾夫妇在家在家里忙着收拾,娟儿和龙龙从窑里往外倒腾他们能搬得动的东西,有志带着志高去和铜梁,俊明刚子顺子兵分两路分别在二虎家郭大娘家帮忙收拾,出惯力气的小伙子们干这些活儿不在话下,干天黑的时候连同有贵家的都忙活完了,青石村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白色的新麻纸,窑洞里都收拾的干净利落了。

“志高志远,明儿开始你俩在家好好念书,白老师给的那几本还有给你们借下学期的书,等银贵回来好和银贵换着念完,家里的活儿你们就别管了,然后轮流教教娟儿三虎和龙龙。我和花儿明开始去挨着转转。”有志叮嘱了两个爱念书的弟弟,接下来他要带着花儿去他和爹曾经收羊毛的周围的村里。

“明儿还要去银贵家一趟,有啥要带给俺叔俺婶的没?”“有,你娘给小顺缝了顶毡帽,给你婶捎过去。”

老曾回答有志,“还有把咱那红丝菜和酸菜也给你婶儿带过去,这一生老小,她这一冬天恐怕没赶上做。”有志娘补充了一句。

“花儿,你拿上包裹”有志把装着干红丝菜和毡帽,对联的包裹交给花儿,自己背上了酸菜煤油,盐,另外备着一小瓶煤油,兄妹俩刚天亮就上路了。

孤寡老人的,哑巴叔家的,家里没识字的人家,银贵家,所有给换羊毛的,兄妹俩挨个把对联送上,“今年过年哑巴叔家总算不用在红纸上画圈圈了。”有志不无感慨的说,“哥,你咋这么早把羊毛都定下来呢了?绸缎庄收羊毛多快呀!咱还费这么大劲再来收啊?”花儿有些不解。

“绸缎庄该收还要收,咱该在村里收还要来村里收。掌柜的说买卖要做大,那羊毛得收多少很难说,有备无患吧!”有志的小九九从来停不下来。花儿自然不曾料到哥哥送对联送生活必需品的这一举动让这些乡亲正在成为日后有志奋斗里程上的生力军。

奶奶在中窑里纺线,边纺线边哼小曲儿,娟儿在一旁跟着哼哼,龙龙在地上推着煤块当汽车玩。志高志远在炕上看书,而有志和老曾则在西窑里干木匠活,他们要照着梅子家的耧做一把新耧,好为布谷鸟到来时播种谷子做准备。

窑里,有志娘正在缝新衣裳,花儿在挽扣子(以前中式衣裳和偏襟衣裳上的扣子都是极为讲究的挽扣,用两条缝好边的封闭布条,先把有缝痕迹的一面用针翻到里面去,正面布料的一面翻到外边来,然后手工挽成圆头花样,圆头不能小也不能大,极为讲究。),给奶奶用肖掌柜给的细灰布缝制了偏襟衣裳,奶奶的裤子则是有志娘自己纺线自己织的粗布染了黑色做的,有志娘和老曾的衣服也都是自己做的老粗布缝的。

“你哥得穿细部衣裳,这总往往外跑看着光鲜,”“对,肖掌柜说过完年要和俺哥干大事,俺哥是得穿得像样儿点儿。”都说闺女是娘的小棉袄,看来一点儿都不假。

“来,都来试试新衣裳,瞧瞧不合适了改改。”有志娘把全家人召集到了一起。

“娘,俺的咋这么大呢?”志远看着比自己棉袄还要长一截的灰罩衣,“来,我瞧瞧,胖瘦怪合适,专门做大点,我比等比等看看得压多宽的边儿合适。”小伙子们长得快,一年风新衣裳也就一半回,当然得做大点儿,把下边边儿叠到现在穿着合适然后缝起来,等孩子窜高个头了,再把叠进去的袖口和衣边都放下来,花儿的龙龙志远的都是这样的。

“这是头一年都能穿上新衣裳。”有志娘不无感慨的说,虽然自己和老曾只有粗布新衣裳没有新裤子,志高志远的新衣裳新裤子还有其他人的裤子也都是自己家的老粗布缝的,但还是让一家人特别的高兴,尤其是花儿和娟儿穿上掌柜的给的细花布新衣裳,别提多高兴了,试衣裳试的舍不得脱了。

雪又下了起来,纷纷扬扬,“有志,给俺家写写对联吧!”“好嘞!”青石村的对联不记得从哪年起就都出自了有志一人之手,有红纸的有志帮着写写,没红纸的有志直接写了送过去。

“玩风风称(方言,是风筝的意思。)了”龙龙和娟儿,还有从上面跑下来的梅子家的栓柱,仨小孩看着有志手里快完工的风风称高兴得手舞足蹈,有志做的风筝很独特,用高粱杆裁出合适的尺寸,在高粱杆的正中间用长钉子烧个洞,高粱杆的两侧用浆糊贴两块儿方向正好相反的正方块儿红纸,再用插上钉子的那根高粱杆插在另一根长高粱杆的芯上,烧了洞的地方宽松,孩子们拿着风筝迎风跑,红纸块儿转成了好看的花风筝,每年孩子们飞风筝的时候也就是年来到的时候。

家家户户贴起了对联年画儿,有志拿着对联和风筝来到了二虎家,按规矩二虎未成家立业就离开了,这对联是照贴不误的,这也是祖宗的老规矩,俊明也过来了,俊明糊浆糊,有志管贴,每个窑洞窑脸上都贴的红彤彤的,鸡窝上贴了“蛋大鸡肥”门口的树上贴了“出门见喜”,窑里炕的墙上贴了“早起三光。”

有志拿着两张散发着淡淡清香的年画正要往墙上贴,“志啊!画就别贴了,俺们看着心灰啊!”二虎娘不由得悲从中来,“婶子,俺娘剁的饺子馅儿。”铜梁和金旺端着红白萝卜丝配少量肉的饺子馅进来了,那个年代没人告诉他们红白萝卜不能一起吃,家家户户都是这么做饺子吃,有的再添点老北瓜,这已经是除夕里最好的美食了。

“我拿了点供羊(方言:供奉用的馒头)”刚子也来了。四个小伙子和二虎的娘和奶奶一起包起了饺子。

雪下了整整一夜,“噼里啪啦”不那么密集的鞭炮声想起来了,只有有条件的人家才买挂一百响最多两百响的小鞭放一放,买不起的家里的孩子们就去放完鞭的人家的门口挨个儿遛没响的小跑,“噼啪”零零碎碎的小炮声延续了孩子们的快乐,日月难熬,穷年好过,人们还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迎来了新年。

每个窑里都是香炉里冒出的烟,闻见烟味就醒的孩子们被新衣裳压岁钱诱惑着,这一天的早晨是没有孩子懒被窝的。

“奶奶,戴上这个。”有志拿出了老掌柜给奶奶特意带的一顶双层深蓝色的平绒小帽子,平绒布在奶**上发出淡雅的光芒,帽子的中间也隔小长方块儿的装饰,花儿给奶奶戴好,“奶奶,来,照照镜子,瞧瞧多好瞧啊!”有志欣喜的给奶奶拿过镜子来,“奶奶可真拽。”龙龙一边插话道,“哎呀!这太洋气了,这咋能戴的出去呢?”“奶奶,这叫时兴,大村的老太太们都戴呢?”“是吗?”“对呀!”老太太对着镜子左瞧瞧右瞧瞧,终于没舍得摘下来。

“给娘磕头了”老曾和有志娘跪在老母亲脚下给老母亲磕了头。

“给奶奶磕头”有志话儿志高志远娟儿龙龙排着队给奶奶磕头,奶奶象征性的拿点压岁钱发给孩子们。

“串门了。”吃过饺子的龙龙和娟儿手里拿着小风筝迫不及待的拽着母亲的衣角去串门,孩子们更盼望的是串门时能得到的小吃,还有和小伙伴们彼此比比新衣裳。这一天里除了老人是下午串门,其它的人从早上开始就要挨家挨户串门,拜年,给长辈磕头,乡里乡邻是不用给孩子们压岁钱的,只要用家里的什么软枣,瓜子核桃,酸枣,条件好的再有点儿花生,柿饼什么的彼此热热乎乎坐在一起吃吃聊聊,家家户户这一天门户大开,这一天是人们一年里最开心最暖心的一天,年的味道在村里最为浓烈温馨。

过完大年初一,初二就开始走亲戚了,初二走姑姑家,初三走姥姥舅舅姨家,往后排就该旁亲了。孩子们每家几个玉米面馍馍,条件好点的就拿两面馍(玉米面和白面两种面做的馒头。),孩子们去串亲戚,大人在家待亲戚,等孩子们走完亲戚了,大人再去拜访自己的老辈亲戚,你来我往好不热乎。

正月十五要到了,别看青石村小,但闹元宵的仪式还是不能省略的,大家聚在冬梅家窑顶上,因为那儿算是村里的正中间了,耍狮子,扭秧歌,铜梁顺子他们是耍狮子的主力军,在窑顶耍完狮子扭完秧歌,还要到家家户户的炕上去耍狮子,寓意这一年里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要过得红红火火。

晚上家家户户三五成群的都站在窑顶上,等待着远处大村,镇上,县里的焰火出现,虽然已经离得很远了,但是能看见一些焰火的光亮那就是最美的事。

窑顶上,龙龙骑在老曾头上,娟儿骑在志高头上,花儿扶着奶奶站在椅子上,志高志远守在也站在椅子上的娘的旁边,大家静静等待远处升腾起的烟花。

“看,焰火”娟儿的喊声把一家人的兴致提到了极点,后面的窑顶上也聚满了人,今夜没人怕狼,因为家家户户挂上了红纸糊的灯笼,断断续续能听到炮仗声,大家在窑顶上欣赏着远方的焰火,此时激动的心情不亚于远方放烟火人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