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得喜乐
3690900000011

第11章 化解烦恼,超越生死无常,走上喜乐路(2)

前些年,在某省城的一小区里发生过一起人命案。租住在该房屋的两位女孩被人残忍地杀死了。一时间,小区里各种谣传不断,尤其是同一单元的邻居,很是有些担惊受怕。后来,尽管房主对房屋进行了彻底清理、粉刷,却一直无人敢租住。就算有不知情者来租,听说凶杀案之后,也总是与房主大吵大闹一番,立刻搬迁出去。于是,房主便以亟需花钱为由,以低于市场价一万多元的价格,将房子卖了出去。

一位十分精明的生意人,在中介所发现了这套价格低廉的房子,生怕人家反悔,急急忙忙付清款项,高高兴兴地搬了进去。住在自己捡了个大便宜买来的房子里,他心里那个舒服,连梦中都在娶媳妇。渐渐地,他发现,邻居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好像自己身边有什么怪物似的。后来,他终于知道了,自己所买的房子中发生过一起惨不忍睹的凶杀案!

从那天起,他再进家门,总是提心吊胆,好像随时随地都可能从哪个角落里窜出一个杀人犯……

更要命的是,他再也无法安然入睡了,他总是感到家里有各种各样的动静。尤其是半夜三更,不是窗帘莫名其妙地飘动,便是门扇奇奇怪怪地响动。而且,他经常产生错觉,从那惨白的墙上看到淋淋鲜血……

在他眼里,他的家,简直成了鬼魂出没的地狱!

他病了,真的病了,住进了医院……

鬼在哪里?鬼在心里!

同样一件事情,前后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结果。这说明甘露与尸水,光明与黑暗,爱巢与鬼屋,本是同一个东西!当没有分别的那一刻,平等无差别,是禅的境界,禅的体验;执著一旦进入心里,烦恼立刻升起,环境也随之发生了逆转……

魔由心生,当心中出现了魔障,则满眼都是烦心之事。即使身处桃花源处,依然不会摆脱困扰,反而污染了一方净土;而一旦心中的烦恼之火熄灭,则处处清净,就算是身处嘈杂喧闹的红尘俗世,依然心无挂碍,安然快乐。

烦恼少了,痛苦自然就少了

想要减少痛苦,得到快乐,唯一的方法就是了解并正视烦恼,然后通过菩提心来净化,让自己的烦恼愈来愈少。烦恼少了,痛苦自然而然就会变少了。

当身体生病时,众生就会烦恼。身体痛,就是因为对身体生贪而舍不得。所以,身体开始出现状况时,贪欲会慢慢增长而舍不得身体,这时候所增长的是对自身执著的人我执。而不生病的时候放不下什么?别人对自己讲一些不好听的语言,不管用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只要逆耳,大概都不愿意接受。听到逆耳的言语就产生憎恨心,认为对方既然讲不好听的语言,那我就对他讲更难听的话,以牙还牙。像这样,是在助长烦恼,这就是因人我执的存在而让烦恼无限扩张。

如果把这种贪执用于正面就会产生正面的作用。比如生病时,慈悲自己的身体,但更慈悲别人的身体,想着无论别人现在处于任何情绪,包括忧愁、悲伤、痛苦、沮丧、烦恼等等,我都用同理心培养感同身受的感觉,这样的感情一直培养以后,自己就不会在别人生病时麻木没感觉。当儿女生病时,父母会有着比割下自己的肉还要痛苦的感受,这是培养感情而来的。这也是佛法里讲的自他交换。

这种爱延伸到六道其他众生之后,就是大贪。如寂天大师所说,这是目前非常需要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将贪念用于让自己解脱的大悲心上,而是用在产生负面的烦恼上。产生烦恼的贪是什么?孩子的学习不好,让我跟着产生痛苦;别人对孩子的看法,让我产生痛苦;孩子长大后工作的状况,也会让我产生痛苦。这种把孩子据为己有的财富,叫法我执。像这种据为己有的想法是烦恼愈来愈多的原因。我们把它当成是自己的东西,欲望已经延伸到它上面去了。这就是西藏高僧巴珠仁波切讲的:“拥有多少财富,就有多大的痛苦;有多少执著,烦恼痛苦就有多大。”

世间之事,纷繁芜杂,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世人受其所累,因而少有人能大彻、大悟,也便少有大解脱。陶渊明有诗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安心”。做人倘可如此,便可谓“高洁之士”,自然就会烦恼减少,痛苦减小。

灵隐禅师在庐山参学时,有天动念想下山,便向归宗禅师辞行。归宗禅师问道:“你要到哪里去?”

灵隐照实回答:“回岭中去。”

归宗禅师关怀地说:“你在此参学一十三年,今天要走,应该为你说些佛法要领,等你把行李收拾好,再来找我吧。”

灵隐禅师于是把行李放到门外,去见归宗禅师。

归宗禅师招呼道:“到我前面来!”

灵隐走上前来。

归宗轻轻说道:“天气严寒,途中善自珍重。”

灵隐禅师听后,顿然彻悟。

世间本为迷途,每个人都易迷失了自己的本心,诱惑时时处处都有,天气不可谓不寒冷,佛性在人心中,只能由自己善加护持,再大的试探诱惑都只能自己去闯。每个人生下来,就像是护法金刚,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世界,守护心中的珍宝。怎么能不善加珍重?那该如何珍重呢?最重要的是要“看破、放下”,唯有如此,才能“自在”地感受到喜乐。

所谓“看破”,就是看破红尘。佛禅所指的“尘”,意谓污染,谓尘能污染人的真性。“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的事物,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所以红尘又被指为虚幻的尘世间。看破红尘,就是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与之同流合污,做到达观、洒脱。

所谓“放下”,就是把烦恼放下。烦恼来自杂念和妄执。能达到解脱自在、了无牵挂的境界,便是“放下”。

所谓“自在”,是指空寂无碍。《法华经·序总》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注云:“不为三界生死所缚,心游空寂,名为自在。”

追根究底,可以发现一切痛苦来自于无明,因为无明让我们完全不了解什么可以带来快乐、什么会带来痛苦。而学会佛法,学会大慈大悲的菩萨思想,然后付诸行动,痛苦就会愈来愈少。因为你的心会愈来愈广阔,愈来愈跟大海、虚空一样,可以包容一切正面、负面的事物。无论你认为众生对或不对,要知道这都是因为各自的习性,一切都是因为有烦恼存在才会这样。能够这样理解,我执会慢慢减轻,心胸会愈来愈广大,日子愈来愈快乐,智慧愈来愈增长。因为破除了我执就是增长了智慧,当分别心逐渐破除后,在短暂世间可以获得人所能具备的一切福报和快乐,就可以得到永恒的快乐,也就是成佛。

想要减少痛苦,得到快乐,唯一的方法就是了解并正视烦恼,然后通过菩提心来净化,让自己的烦恼愈来愈少。烦恼少了,痛苦自然而然就会变少了。

走过烦恼人生,实践大爱无言

真正心怀慈悲的人,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他慈爱所有众生,也必然为每个众生所敬爱,而且他的爱是无私的、无我的。

佛家常讲要有慈悲之心。所谓“慈悲”是人世间最美好、最高尚的情感,是至高无上的爱,是无条件给予众生快乐,不忍众生受苦,让众生离苦得乐,希望众生从一切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大爱。慈悲是真正的平等,就像空气,无分别地萦绕在每个人周围。慈悲心,是一种彻底的利他之心,是一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没有丝毫自私的成分,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世界本来很干净,因为有“我”却不同。我们受无始以来的无明和烦恼习气的牵绊,很难把我们内心的“我”抛掉,要发起慈悲心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个“我”与慈悲互相抵触。然而,我们每位众生内心深处都有慈悲的种子。众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慈悲心慢慢助自己提升人生品质,完善人格,真正从各种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获得喜乐人生。

有一个很自私的人,自私到连一粒米都舍不得给予他人,于是人们都叫他吝啬鬼。

佛祖经过他住的地方,得知此事,便决定登门点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