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学点实用口才学(Mbook随身读)
3692200000001

第1章 会说话是一门艺术 你不可不知的魅力口才法则

当今社会,懂得如何说话已经成为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志。在生活中,通过出色的语言表达,可以使陌生的人产生好感,结成友谊,可以使相互熟识的人之间情更浓,爱更深,可以使意见分歧的人互相理解,消除矛盾,可以使彼此怨恨的人化干戈为玉帛,友好相处。然而,要把自己打造成会说话的人,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说话一定要准确

说话的目的就是要让别人听懂,这是对说话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个人说的话语言不准确或者意思表达不清楚,就不能反映出他的真实面貌和实际思想,听者也就不能理解和接受,结果不仅会给说话者带来不少麻烦,而且还可能引起无法挽回的误会。

“二战”期间,由于德军经常空袭伦敦,所以英国空军总是保持着高度警惕。在一个浓雾漫天的日子,伦敦上空突然出现了一架来历不明的飞机,英国战斗机立即升空迎击,到飞近对方时,才发现这是一架中立国的民航机。

飞行员向地面指挥部报告了这一情况,并请求指示。地面指挥部回答:“别管它。”于是,英国战斗机发射一串火炮,把这架民航机打落了。后来,英国为此支付了一笔巨额赔偿才了事。

在这件事中,英国飞行员和地面指挥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是地面指挥部,不该用“别管它”这样语义不明的言辞来回答飞行员的请示。这既可以理解为“别干涉它,任它飞行”,也可以理解为“甭管它是什么飞机,打下来再说”。

飞行员的责任是在听到这样可作完全相反理解的命令后,应该再次请示,然后再采取行动,这样就不至于铸成大错了。

一个公司的人事流动是正常的,对一个高明的部门主管来说,当有人走了以后,他要做的事情应该是如何通过自己的语言影响力来稳住留下来的人。但是,有很多部门主管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比如,一个公司的部门经理手下有6名职员,有一天,2名职员提出辞职,这位经理感到很不安,他对留下来的4名职员说:“那些精明能干的人都走了,我们的将来可是前途未卜了!”显然,这句话得罪了留下来的4名职员,使部门的气氛更加紧张。

也许这位部门经理对留下来的4名职员并无贬低之意,可是由于他的语言表达不准确了,使这4名职员心理上产生了阴影,在日后的工作中,肯定会产生对抗情绪。

一个说话准确的人,总可以准确、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也能够把道理说清楚,使别人乐意接受。当然,说话能够做到雅俗共赏是最理想的,那将使你拥有更多的听众。但无论如何,为了准确传达你的信息,应尽量不说有歧义的话。

说话要通俗易懂。如果听者不是专家学者,那么说话者应用浅显、平易、朴实的语言,少用专业术语,更不可咬文嚼字,故作高深,否则无异于在难为听众。如果听者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那么说话者的语言可以稍微文雅些,让自己的谈吐符合他们的水平。由此可见,准确地把你的意思表达出来,是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基础。

说话要尊重对方

尊重原则就是说话人所表达的言辞要能尊敬、重视对方,而不能侮辱、歧视、损害对方。尊重原则的把握不仅是言辞表达的要求,而且体现着说话人的品格修养。

汉代徐干的专著《贵言》提出:“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就是此理。你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结果,彼此都不沟通、合作,显然达不到交际的目的。

高龄的文艺界老前辈夏衍可以说是尊人的典范,他临终前感到十分难受。身边的秘书说:“我去叫大夫。”正待秘书开门欲出时,夏衍艰难地说:“不是叫,是请。”随后便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想不到这一句简短的尊重言辞,竟成了他的临终遗言。他在临终前还注意尊重别人,纠正秘书的失误,因为这是他一贯的作风。

尊重原则,在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孩子对父母这些层面,是容易做得到的。但倒过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他们彼此间分明存在着一种身份地位的不平等,稍不注意,就会表现出不尊重的色彩。这一点,我们应该认真对待。

说话必须有修养

众所周知,美国出色的政治家富兰克林的口才很好,事实上,这和他十分重视语言修养有很大关系。早年的富兰克林曾做了一张表,上面列举出各种他所要养成的美德。经过几年的实践力行,富兰克林获得了相当成就。可是,他又找出了一件和谈话艺术有极大关系且应该养成的美德。我们来听听他的自述吧:

我在自我完善的计划里,最初想养成的有十二种美德。但是我的一个教徒朋友有一天对我说,大家都认为我太自傲,原因是我的骄傲常在谈话中吐露。当辩论一个问题时,我不但固执地满足我自以为正确的主张,而且有些轻蔑别人的样子。我听了他这话,立刻就想矫正这种缺点,因而在计划表上的最后一行加了“虚心”这一条。

这样不多久,我发觉改变后的态度使我获益不少。因为事实告诉我,我无论在哪里,若陈述意见时用谦虚的方式,会令对方容易接受;说错了的话,自己也不致受窘了。

在我矫正的过程中,起初的确用了很大的毅力,但后来习惯渐成自然。数十年来恐怕很少有人见过我显露骄傲之态吧!

在我改善这个习惯的过程中,我更能处处注意到谈话的艺术。我时常提醒自己,别去做一个雄辩者,因而我和人谈话时,字眼的选择常常变成迟疑,技巧也时常有意愚拙,不过结果是我仍然什么意思都可以表达出来……

言语能力并非人天生的本能,而是后天练习的结果。口才的完善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思想、语言行为、仪态、情绪等各个方面综合磨炼的过程,也是提升内在修养的过程。

尊重他人的意见

言语是人的思想的反映,尊重他人的意见,也就如尊重他这个人。但有些人为使自己的意见突出,引起他人对他谈话价值的充分认同,常自觉不自觉地对他人意见加以贬低、否定,结果引发对方的不满和对抗,不仅自己意见未得到重视,遭到冷落和否定,自己的形象也受到了贬损。有些人在发表己见时,恰恰采取相反的态度,他们会巧妙地从不同角度对已发表的意见加以肯定和褒扬,甚至采取顺势接话、补充发言的方式陈明己见,这样别人就会保持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倾听他们的高论。他们的意见圆满发表了,他们的目的也达到了。

不与他人抢话争话

自己有真知灼见希望尽快发表出来,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你同样也要给别人发言的机会,不能在他人侃侃而谈时,硬是打断对方的话头,让自己一吐为快;或者他人正欲发言时,你捷足先登,把别人已到嘴边的话硬是挤回去。发表意见首先应具备的修养就是耐心,待别人充分发表了意见之后,或轮到你的次序时,你再发言也不迟,这不仅不会减轻你发言的分量,还会调动大家的情绪。

不说侮辱性话语

说到口才修养,不得不提口德,“德”可以说是口才的灵魂。生活中,有些词语我们应尽可能避而不用,尤其是有关生理特点的胖猪、矮冬瓜、瘸子、聋子,身份卑贱的乞丐、私生子、白痴……

一个注重言语修为的人,自然易于为他人所接受,他的话也就可能被别人认可。“文如其人”是从写作角度说的,我们也完全有理由说“言如其人”。

说话也要讲分寸

“分寸”二字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与人说话、交往,还是办事,时时处处都蕴藏着分寸的玄机。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不会把握分寸,就说不好话,办不好事,更不用说愉快地与人交往了。

年11月,中国电影“金鸡奖”与“百花奖”同时在北京揭晓,著名演员李雪健因为主演电影《焦裕禄》的主角焦裕禄而同获这两项大奖的“最佳男主角”奖。李雪健在颁奖会上致辞的时候说:“苦和累都让一个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一个傻小子——李雪健得了……”他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

李雪健恰如其分地运用对比,既歌颂了焦裕禄的高尚品质,又表达了自己受之有愧的心情,话头话尾很有分寸感,给人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什么是分寸?从一定意义上说,分寸是一种不偏不倚、可进可退的中庸哲学。但中庸之道的抽象,不足以恰当地表述其中的内涵,而分寸之道,却是一种被形象化了的尺度,更易于让人明确地把握。

通常所说的“掌握火候”“矫枉过正”“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等讲的都是这种“火候”和“分寸”的问题。一方面,话说不到位不行,说不到位,别人可能理解不透,琢磨不出你的真实用意,你提出的想法或要求也不会被人重视和接受,非但事情办不成,也常常不被人瞧得起,这样怎么能换取别人的欣赏与亲睐呢?另一方面,话说得太过头也不行,要求太高,言辞太尖刻,让人听了不愉快,觉得你不识大体,不懂规矩,让人敬而远之,也同样无法与人正常交往。

懂得讲话技巧的人,能把一句原本并不十分中听的话,说得让人觉得舒服。要想立足于社会并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