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引古论事
3697900000001

第1章 悲叹有余哀!

出自三国(魏) 曹植《七哀》: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1.七哀:旧注说法不一,清人俞樾《文体通释》认为:“古人之词,少则曰一,多则曰九,半则曰五,小半曰三,大半曰七。是以枚乘《七发》至七而止;屈原《九歌》,至九而终。”故“七”不过是表哀之多,非实数。2. 宕子:即荡子,谓离乡远游、久出不归之人。3. 清路尘,浊水泥:二者本是一物,“浮”的就清了,“沉”的就浊了。比喻夫妻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却不同了。4. 逝:往。

曹植 (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自幼聪敏好学,深得曹操喜爱。操多次欲立其为太子,后因其放任自行,终于在争储的政治斗争中输给了曹丕。曹丕继位后,处处打击限制这个亲兄弟。曹丕死后,曹继位,同样对曹植采取了猜忌、防范的政策。曹植为此常郁郁寡欢,年四十一而卒。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现存诗约八十首,大都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这首《七哀》作于黄初年间,适时曹植正在遭受曹丕的一系列打击和限制。全诗看似写一个思妇的闺怨之辞,实则借思妇之口痛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妻离子散的痛苦,同时也是以孤妾自喻,婉转地道出了对自己身处压抑政治处境的深沉忧伤。

易昌陶,又名易永畦,湖南衡阳人,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同班同学和挚友。昌陶工于文墨,酷爱读书,与毛泽东有着相同的爱好和志向。然而,勤于学业而忽略了体育锻炼的他身体孱弱,于1915年3月病死在家中。得知这个消息后,毛泽东异常悲痛,在5月23日学校为易昌陶同学开追悼会的时候,含泪写下了这首挽诗。

诗的开篇,“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直陈对挚友的思念之情。挚友的早逝,使得诗人“悲叹有余哀”。随后,诗人笔锋一转,以雁声、湘滨、南城隈这些平日和挚友齐闻同见的景物,与思友之情交融在一起,写得真切,写得动情。在表达完“思友”之情后,诗人进入了全诗的第二个主题—“别友”。人死不能复生。诗人以“城隈草萋萋”入笔,在叙说自己泪水浸颊、孤身只影、零落不知所思后,点出“永诀”的话题,如泣如诉,感人肺腑。作为一首挽诗,只有“思”和“别”是不够的,其主旨在“悲悼”。悲恸万分的诗人无法入睡,他多么想鸡鸣时起床,一边在田野上散步,一边看到挚友冉冉来到自己身边。这样他就可以握着他的手,哪怕不知道说什么好……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幻想罢了。挚友命运不济,早逝人寰,如今只能任凭劲风吹拂灵帐。此情此景,诗人如何才能不心悲如焚呢?如何才能不背倚青山放声大哭呢?“悲友”这个部分在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过渡作用。它既把“思友”和“别友”的悲痛之情推向了高潮,又由此开启了“忆友”部分的情感抒发。死者长已矣,生者当自勉。经常和自己畅谈理想抱负、纵论时事国是的易昌陶走了,诗人不能不为这样一位有志青年的离世而感伤。所以,在“悲友”之后,诗人开始了情感的抒发。“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说明诗人和挚友时常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共同畅谈报国救民的誓愿。“东海有岛夷”和“北山尽仇怨”说的是不断侵蚀我国领土的日本和沙俄帝国主义。就是在这一年的5月7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签订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9日,袁世凯竟全盘接受。消息传出,举国震动。毛泽东也愤然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激昂之辞。“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体现的正是诗人和挚友这种报国救民、舍我其谁的精神。诗人之伤,不尽在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好友;诗人之悲,更多的是痛惜国家从此缺少了一位敢为天下先的爱国青年。诗人之痛,此时已达极致,他把自己和好友自比为钟子期和俞伯牙,发出了“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的无尽感伤。诗的最后四句,是“祭友”之作。面对忘友的灵柩,诗人只能献上一杯清酒,对着逝者的灵幡无限地悲哀。用什么表达诗人的惆怅呢?只有那如同天际间的一泓江水悠悠远去……这首五言古风,虽是追悼之作,却在悲凉中融入一股阳刚之气。诗中所写的倚青山、试长剑、敢为天下先的青年学子形象,给人以长虹贯日、气惊风雷之豪情,使得这首诗具有崇高的审美价值,“可以同汉魏乐府古风比美”(李锐语)。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作完这首五言古风后,毛泽东还是无法按捺心中的悲恸,于是又写就一副挽联: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没,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这副对联中有两处摘用。一处是“千里度龙山”,出自南朝文学家鲍照《学刘公干体五首》(其三),这句诗原本是形容朔雪飞舞气势之迅疾,毛泽东这里意指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我国领土的步伐之快。另一处是“生死安足论”,出自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意谓国难当头,只有我等胸怀救国救民之热忱的爱国人士才能荡涤污秽,何必在意生死呢?无奈的是,易昌陶同学所去非时。于国,痛失栋梁;于己,痛失良友。痛哉,惜哉,独留诗人空悲切。挽联语言凝练,意味隽永,与五言古诗一样,读后并无凄凄惨惨之感,却让人心中生出一种沉雄豪阔之情,是一篇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