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引古论事
3697900000119

第119章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这篇文章,反映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初期,地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这种再分配是不断地进行的,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是代表剥削阶级,而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但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可能搞资产阶级复辟,无产阶级的财产和权力就会被资产阶级夺回去。

——《对江青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稿的批语和修改》

(一九六七年四月十七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310—311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出自《孟子 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先秦典籍中的许多句子在今天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使用的侧重点发生了转变。“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典型的例子。联系《孟子》的上下文,这里的“泽”,是“流风余韵”的意思;“斩”,是“断绝”的意思。该句大意是:君子的流风余韵,五代以后便断绝了;小人的流风余韵,五代以后也断绝了。我没有能够成为孔子的学生,我是私下向他的传人学习的。今天,“泽”多指“权力、地位、财富”等,“五世”是虚指,表示一个大概的时间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已经演化成和俗语“富不过三代”类似的意思。

196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副组长、“全军文化革命小组”顾问江青将其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记录整理稿送毛泽东审改。她在送审报告上写道:“这是我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一次讲话,林彪同志说是要发。我改了几次,缺引证,不够典,因为没有发言稿。我希望得到你的批改。”17日,毛泽东写下了这个批语。

批语中提到的“这篇文章”,指的是《战国策》中的名篇《触说赵太后》。文章记述的是:赵国惠文君死后,孝成王幼年即位,其母赵太后代为主政。秦国乘机出兵攻赵。赵太后只得向齐国求援。齐国要求以长安君(赵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为人质,才可出兵。赵太后不忍,听不进大臣们的谏言。邦国危难之际,左师触入殿进言。他先以赵太后疼爱女儿甚于长安君开启言路,随后又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晓以利害,分析了众诸侯国没有一个能传位三代的原因:“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最后反问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后,赵太后茅塞顿开,遂送长安君入齐为质。齐国当即履行出兵承诺,赵国之围旋解。长安君只身入齐,挽救了国家,受到了国人的褒扬,也在齐国得到了历练。

毛泽东的这个批语,引发了人们对“子女教育的方法方式”这一问题的深思,在当时乃至今天看来,都有很深刻的启迪性。在这方面,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楷模。

作为国家主席,毛泽东不但没有溺爱子女,反而比寻常人家要求得更为严格。为了将长子毛岸英培养成独立自主的劳动者,毛泽东很早就把他送到苏联去求学。回国以后又动员他到农村去上“社会大学”,实地了解中国国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又亲手将他送到战火连天的战场去锻炼。当得知儿子为国捐躯的时候,毛泽东只能含着眼泪、忍着悲痛,默默地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从小在延安就和大人一样吃黑豆,和同学们一样上下学,丝毫不搞特殊化。196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当时李讷已在北京大学读书,经常吃不饱。假期回家后,工作人员建议给她多争取点口粮,也被毛泽东拒绝了。他说:“她是学生,国家规定不该享受的就不能享受。还是那句话,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呢?”对自己的儿媳妇刘思齐,毛泽东也是严格要求。1955年,刘思齐进入苏联莫斯科大学攻读理工科。由于之前学文科,加之对环境的不适,刘思齐感到学习非常吃力。1957年暑假回到北京,她便写信给毛泽东告诉其希望转学的想法。毛泽东很快给她回了一封信,尊重她转学与否的意见,但“不论怎样,都要自己做主,不要用家长的名义去申请”,体现了坚定的原则性和组织观念。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其实,毛泽东在疼爱孩子之余,之所以如此严格要求他们,就是害怕他们“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这样,老一辈革命家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极有可能会葬送在下一代人手中。毛泽东呼吁党内各级干部,包括自己,都要从严要求子女,让流行了两千多年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在共产党人身上失效,使无产阶级政权江山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