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引古论事
3697900000027

第27章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我们愿意再一次诚恳地劝告你们,还是悬崖勒马的好,不要爱惜那种虚伪的无用的所谓“面子”。如果你们不听,一定要走绝路,那就请便吧!那时我们只好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中共中央给苏共中央的复信稿的批语和修改》

(一九六四年七月二十五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107—108页)“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北宋 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殊七岁能著文,有神童誉。景德二年(1005),以神童召试,与千余进士并试廷中,“神气不慑,援笔立成”,深得皇上赞赏,赐进士出身,擢秘书省正字。此后仕途坦达,官至相位。殊在位时举贤晋能,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自其门下。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其词作清新雅致,语言婉丽,极赋韵味。有《珠玉词》一卷,存词135首。这首题为《浣溪沙》的词是晏殊的代表作。作者虽是借物抒发伤春之情,却无沉沦之感,以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道出了生命和时光的延续,富含哲理,发人深思。此句浑然天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清人刘熙载评价道:“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者,所谓极炼如不炼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著之句也。”

1.浣溪沙:原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又作“纱”。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纱溪》。有平韵、仄韵两体,上、下片三个七句字,共四十二字。2. “去年”句:语本唐人邓谷《和知已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亭台”。3.旧:原有的,原来的。4. 香径:指铺满香花的小路。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中苏关系逐渐趋于紧张。从1963年开始,苏联联合40多个兄弟党公开发表长篇累牍的攻击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文章,挑起了中苏论战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对此进行了猛烈的还击,并通过信函等方式与苏方交换意见。

在中方强有力的回击下,苏方及时改变了策略。他们在开展反华活动的同时,还致信中共领导人要求“停止公开论战”、“召开兄弟党国际会议”。为表达和谈的诚意,1964年2月,中共中央复信建议在北京召开两党会谈,然后由兄弟党举行筹备会议,该会议由17国党的代表(13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印尼、日、意、法)组成。对中方的合理建议,苏方却片面认为这是“反对苏共、反对整个国际共运”,坚持筹备委员会代表由他们事先指定的26国党代表组成。对于苏方这种口口声声要求“停止公开论战”、“促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的毫无诚意的做法,中方提出了严正抗议。6月15日,苏方置中方立场于不顾,向中方发来信函,仍坚持要在莫斯科召开26国党起草委员会筹备会议。

对于苏方这种强硬态度,中方及时起草了复信稿。信中,中共坚持主张“经过充分准备的、在马列主义基础上团结的国际会议”,否则,决不参加苏方一手策办的分裂会议。7月25日,毛泽东修改了这封复信稿。在复信中,毛泽东首先对苏共这种急急忙忙召开兄弟党国际大会的行为本质予以揭露:“你们不经过协商,不取得兄弟党的同意,就要片面地、强制地召开的所谓大会,历史将证明,只是一个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极其渺小的会议,就像当年第二国际为了反对列宁主义所召开的一些所谓大会一样。”接着,毛泽东分析了苏共召开这种分裂会议的两难处境:不开吧,说话不算话,贻笑千古,面上无光;开吧,“从此走入绝境,再无回旋的余地。”最后,出于中苏关系良好发展和国际共运事业进步的长远考虑,毛泽东还是再次诚恳地劝说苏共“悬崖勒马的好,不要爱惜那种虚伪的无用的所谓‘面子’”。对于苏方如果不采纳中方意见,执意要召开分裂会议的后果,毛泽东摘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来说明:苏共将最终走向“花落去”的覆亡路,而社会主义新中国则会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