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观合肥李氏,实类之矣。其始也平发夷捻,所至有功,则杯水芥舟之谓也;及其登坛囗理国交,着着失败,贻羞至于无已者何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孟子曰: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浅薄者流,亦知省哉。
——《讲堂录》(一九一三年十月至十二月)(《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607页)“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出自《孟子 尽心上》: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别的水就很难吸引住他,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小小的缝隙都必定照到。流水这东西,一定要把洼地充满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没有一定成就,也就不可能通达。”这段话阐释了两个道理:一、圣人之道至深至大,有志之人要志存高远,努力向圣人学习;二、在学习中一定要脚踏实地,要有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恒心。
《讲堂录》是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期间的笔记。现存47页,一万多字,全部是毛泽东用“兰亭体”小楷字书写而成。前面11页为《离骚》和《九歌》的全文手抄,一丝不苟;后面36页冠名《讲堂录》,主要是国文和修身的听课笔记,也包括一些做人和治学的随感,内容十分庞杂。这一部分,原件并没有标明具体时间,经考证,大约作于1913年10月至12月期间。
据现存资料来看,毛泽东很少评价李鸿章其人,这是唯一一篇有文字记载的评论。从笔记中来看,毛泽东当时应该刚读完《庄子 逍遥游》。在这一章中,庄子论述了“大与小”的哲学思想。他认为:水的积蓄不深,就无力承载大船。在房子的凹处倒上一杯水,小草就可以当船;放进一个杯子就会被粘在地上,这是因为水浅而舟大的缘故。毛泽东对庄子的观点很是赞同,联想到晚清名臣李鸿章,于是就有了上述评论。
在常人看来,李鸿章以书生之身发起于乱世之中,创办淮军,镇压了太平军和捻军起义,堪称有不世之功。毛泽东却以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观点认为此不过“杯水芥舟”而已。等到李鸿章执掌朝廷重权,代表清政府开展外交工作时,丧权辱国,着着失败,让国家蒙羞受辱,同时也让自己被后世唾骂。何也?“水浅而舟大也”。毛泽东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其一,腐败的清政府与李鸿章相比来说,已处在“水浅”的尴尬局面,李鸿章作为清朝仰仗的中兴中臣,在浅水之中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二,在理解李鸿章万难处境的同时,毛泽东认为李鸿章尽管在军事上颇有建树,但其才能尚不能登坛立政,比如他在外交方面的才能就十分薄弱,以致屡有丧权辱国的“和谈”。所以,李鸿章最多只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封建卫道士,绝不能成为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独木的中流砥柱。这正应验了“其负大舟也无力,岂非积之也不厚乎?”这句话。结合李鸿章的命运,毛泽东发出了“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予诵斯言,未尝不叹其义之当也。夫古今谋国之臣夥矣,其雍容暇豫游刃而成功者有之,其蹐失度因而颠踬者实繁有徒,其负大舟也无力,岂非积之也不厚乎?”的感慨,认为天下学子当不断求业学道,充实自我。最后,他以孟子的名言“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自勉,并劝省没有宏远目标和踏实学风的浅薄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