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现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亦即中国古人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唤起阅者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
——《纠正文字缺点》(一九五一年二月)(《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2月版,第167页)“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出自西晋 陆机《文赋》: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其祖父陆逊为三国(吴)名将,官居丞相。父陆抗曾任大司马。吴亡后,与其弟陆云退居故里,闭门勤学达十年之久。289年,陆机兄弟二人到晋都洛阳文会著名学者张华。张华慕其才华,荐为祭酒,后累迁尚书兵中郎。晋武帝死后,司马家族因争权夺利爆发了“八王之乱”。陆机也被卷入争斗之中,为司马颖所杀,夷三族。陆机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但学术上颇有造诣。十年治学中有大量著作,尤以《文赋》独具特色,时人冠之以“陆机文赋甲天下”。《文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著,它揭示了文学创作的规律,较全面地论述了文学的创作过程、手法和技巧,在中国文学评论史上占据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只有寥寥八字,却精辟地道出了行文要义所在。“居要”意谓占据文章首要之处,亦即能体现文章主旨思想;“警策”,即是在文中最能使读者产生共鸣的词句,是全篇最富文采的句子。这种句子的字数无需过多,即使只是“片言”,却是一部作品的安身之所,立命之处,是体现文章价值的灵魂所在。
新中国成立后,各机关在工作中撰写了不少优秀的文件、报告、指示和新闻稿。但同时,尚有许多文电存在着滥用省略、句法不全、交代不明、眉目不清、篇幅冗长等缺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关工作运转效率和党的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特别是新闻报刊的出版发行,直接面对百姓,大到标题内容,小到字句标点,一点的不足都会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不良影响。为此,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十分重视纠正行文缺点的问题。
1950年11月22日,毛泽东致信胡乔木,请他“负责用中央名义起草一个指示,纠正写电报的缺点”,再邀杨尚昆、李涛、齐燕铭、薛暮桥及其他胡认为有必要邀请的同志开会一次或两次,加以修改充实,然后送交自己。信中,毛泽东指出了行文中应特别注意的一些问题,即:“不要用子丑寅卯、东冬江支等字代替月、日,要写完全的月、日,例如十一月二十二日;署名一般要用完全的姓名,不要只写姓不写名,只在看报的人完全明了其人者允许写姓不写名,例如刘邓、陈饶等;地名、机关名一般必须写完全,只在极少数情况下允用京津沪汉等省称;还有文字结构必须学会合乎文法,禁止省略主词、宾词及其他必要的名词,形容词和副词要能区别其性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胡乔木很快起草好这个文件。这就是在1951年2月1日经毛泽东修改后发出的、在今天看来仍有重大参考意义的《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
对这个指示的修改,毛泽东费神颇多。他以文章大家的身份对如何撰写文章、纠正缺点提出了诸多深刻的建议。其中,他摘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作为文电写作中首要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更是高度概括、凝练、合宜的经典之论。
陆机在《文赋》中,对文学创作的前提、动因、文体、结构层次、段落组织等问题都作了规律性的探索与总结。在谈及文章创作的主题问题时,陆机认为,文章的主题不能有两个,确立练达的主题句是写作的关键,它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能起到提炼文章主要内容的警示作用。毛泽东非常赞同陆机的这番论述,认为在文电写作中也应首先以简短的文句表达出文章的写作目的。他还以新闻学术语“导语”为例,解释直陈主题的写作方式,认为这就是中国古人提倡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主题表达方法。众所周知,导语在一篇新闻稿中起着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功能。它要求作者以较短的字数将“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表达清楚。毛泽东以此为例,意在说明行文体裁虽各有千秋,但写作方法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经过毛泽东的精心修改后,《指示》以丰富翔实的纠错办法、严谨规范的写作要求成功地指导了各机关文电工作的改进,在极大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以严谨、简洁、易懂的文风赢得了群众对党的机关的良好印象。